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海岸民族的生活智慧──看見樟原噶嗎蘭族的海祭與貓公阿美族的土陶器
2011/05/18 10:32:35瀏覽1213|回應0|推薦2

東台灣海岸線上的原住民,無論是阿美族人、卑南族人或是噶瑪蘭族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祭典,絕對不是大拜拜式的豐年祭,而是人人虔誠敬祀海神,以祈漁獲豐收的海祭。

不同民族與不同部落,都同樣有祭海的式儀,主要的關鍵在於這些部族自古以來,都賴海以生,因此每年海洋開始甦醒的季節,族人們希望海神同樣會將海中或河中的魚蝦,送到他們捕魚的水域,以利他們的生活之需,於是紛紛祭祀海神,也就成了今天每個部落競相舉行海祭的景況。

不同部族的海祭活動雖然並不大一樣,但大多是以捕魚為開端,捕魚活動是由年長階級指揮,並在他們的指導下,帶著酒、肉和糯米炊煮成的祭品,先到河邊或海邊祭神,祈求神明的佑助,能夠有好的收成之後,各年齡階層的少年們,分別在海中或河中捕魚。

捕魚祭的第一個階段是捕小魚,捕魚的地點,大多選在河口或者海邊,由青少年帶領着最初階的孩子一同捕魚,目的就是選在比較安全的地方,敎導孩子們捕魚的技巧,至於所抓到的魚,則必須用來敬獻給海神。

為了抓到足夠的小魚,族人甚至會利用改變水(河)道的方式,在上游處把河水引走,讓原本躲藏在溪水中的小蝦和小魚,全都無處躲藏,而成為獻給大海的最佳貢品。

捕魚進行一段時間後,不同年齡階層的青、少年們,要將捕獲的魚全部集中起來,一起下鍋烹煮。將一道道佳餚排列整齊後,再依年齡階級由大至小分發共餐,藉此告訴年輕的族人們,要懂得敬老尊賢,尊從長者的指導。年長者也會將分剩的魚蝦,再分給年齡階層較低或表現優異的少年們,以示對他們的捕魚技巧或學習態度的鼓勵與嘉許。

無論規模大小的海祭,不僅可以展現一個民族昔日生活的面貌,更可以讓共同合作、團結一致的精神,同時認識族中的長輩,尊敬並傳承每一位老人家豐富的生活經驗與智慧。

這一次我們要參與觀察的海祭,是樟原部落的噶瑪蘭族祭典,這個部落裡的噶瑪蘭族人,都是從新社南遷而來,他們看上了附近的水母丁溪口豐富的水產,只是當時這裡已有阿美族人定居,於是兩族以一條小溝為界,北邊為阿美族,南邊為噶瑪蘭族人居住,日本時期又遷來一些福佬人及客家人,小小的樟原成了多民族混居的部落。

樟原部落的噶瑪蘭族海祭,也是東海岸民族中較晚舉行的,場地就在漁港南邊約 五百公尺 海邊處,海祭前族人便會先去搭建簡單的遮陽棚,到了海祭當天,族人要在清晨便先出海捕魚,等到他們捕到魚回來之後,這些魚將成為他們祭祀海神的貢品,頭目和祭司帶領著大家舉行過祭儀之後,便開始進行各項富含競賽性質的活動,海祭最精采的地方也就在這裡。

儘管因環境的變遷,噶瑪蘭族的年齡階級也愈來愈不明顯,但基本上仍保留的還有老人團(頭目、長者)及青年團;老人團負責決策,青年團必須分齡負擔各種工作,青年團的最高階,會有一個人負責管理不同年齡階級的人,指揮著成員進行不同的工作,無論是分組競賽,或是飲食料理以至於分配伙食…,完全都由青年團負責,在這場祭典中,除了祭儀與各項競賽之外,更重要的顯然是每個人因年齡階層的不同,所必須負責的不同工作,透過這些分工,明顯可見長幼尊卑的倫理在生活中依然還維繫著。

2O11年暑假,我們的第一個旅行就是樟原部落,共計有五個主題:

一、噶瑪蘭族的海祭;二、阿美族的烤飛魚;三、長濱的西拉雅族人;四、史前文化人的遺物;五、阿美族的露天坑燒陶。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天的旅行,主要的重點與特色。

201179(星期六)

花蓮火車站報到:這趟旅行的主要地點,位於花蓮和台東的交界,因此集合和解散的地點都在花蓮,集合的時間是79早上七點。

78由台北開往花蓮的最後一班列車,是晚上2305,於台北開出,到達花蓮時為79 凌晨0232,如果搭乘這班2063車次的莒光號列車到花蓮,這個晚上大概也睡不了多少,必然影響旅行的體力與心情,相當可惜哦!

因此,誠摰建議參與這次旅行的朋友們,提早搭乘78 的晚班車前往花蓮非跨日的車次,抵達花蓮後,我們可以住在後火車站附近的港天宮,便宜又方便,但因需要車子接駁,因此請在報名表上註明住宿需求外,更請搭以下車次到花蓮,以利接駁:

一、1081車次的自強號列車,1820台北出發,2050抵達花蓮,1065車次的自強號列車,1840台北出發,2131抵達花蓮;我們會設法找交通工具,於2125在車站接各位到港天宮。

二、1030車次的自強號列車,1935台北出發,2245抵達花蓮,1073車次的自強號列車,2010台北出發,2215抵達花蓮;我們會設法找交通工具,於2247在車站接各位到港天宮。

夜宿在港天宮的朋友,第二天早上無需到車站集合,我們在車站接到其他的朋友後,第二站會到港天宮來接各位。

直達樟原部落:由於樟原的海祭從一早就開始,因此我們的行程將直接奔赴海祭現場,我們雖然是從花蓮出發,但要到樟原至少要花二個多小時的車程,而我們也將利用這兩個小時的車程期間,完整說明噶瑪蘭族流亡花蓮的歷史,以及海祭對他們的重要意義。

海祭現場:傳統的噶瑪蘭族海祭,是禁止女性參加祭海儀式的,幸好因為樟原部落人少,女性不參加人力就更不足了,因而打破了這個禁忌,所有的祭儀現場,女人不必再受到限制,成為東海岸民族中極少數女性不受限的海祭現場。

在花蓮的新社部落,族人稱海祭為Sasbo,到了台東的樟原及大峰峰等部落,海祭則被稱作Laligi。無論名稱有什麼不同,海祭一開始,就要派幾條船下海捕魚,漁獲則是當天中午,族人與賓客共享的佳餚。

至於祭海儀式,都在樟原部落南邊約 五百公尺 海邊處舉行,祭品中有三牲、酒、榕樹枝葉及香、紙錢及鞭炮...等,供品朝向大海,頭目及長老以噶瑪蘭語的禱祝詞,向海神與祖靈祈禱,保佑族人海上平安滿載而歸。完後將剩下的酒分給在場的所有的參與者喝完,放鞭炮即完成整個儀式。

為了要讓部落的年輕人,有機會學習到許多傳統的技藝,因此在海祭現場,也是許多年輕人的傳統技藝競賽場,這些競賽常見的有:划竹筏、撒漁網競賽,婦女們也會著手捲煙比賽,孩子們更有趣味的幼童遊戲比賽。

鮮魚饗宴:噶瑪蘭族的海祭現場,最精采的部份之一,當然是分工料理、群體享用的鮮魚饗宴,這一餐族人會將所有捕獲的魚都一起下鍋料理,煮法既簡單又傳統,卻因食物新鮮且豐富,總讓每個人都感到非常滿意。

樟原的不同民族:樟原部落雖然不大,卻由三個民族共同組成,除了分佈在最南邊的噶瑪蘭族人之外,還有最北邊的阿美族人以及夾在中間的漢人,三個民族在一起生活已經超過一百年了,彼此間也會用相通的語言溝通,但三族的勢力範圍,卻一直都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能混淆。

樟原的船型教會:樟原最北境的阿美族部落,為海岸阿美群分佈的南段,部落中最知名的莫過於長老教會以船為造型,所建構成的禮拜堂,由於造型相當搶眼,長久以來一直都是花東海岸線上著名的地標之一。

樟原的烤飛魚乾:樟原部落的噶瑪蘭族人以及阿美族人,都是捕飛魚的季節,上岸的飛魚,他們以日曬加火烤的方式加工,製作成香噴噴的飛魚乾,可說是東台灣首屈一指的美味原住民食材。

自製的捲菸:部落裡的中老年人,除了都嚼食檳榔外,不管男人、女人,幾乎都是人手一根自製的捲菸,文獻中記載早期噶瑪蘭族已有吸捲菸的習慣,製作捲菸用兩片菸葉,菸心是將菸葉煮、搓後去苦味再曬乾,包葉部份直接曬乾後,將菸心捲住再以菸草莖綁好,就是原住民傳統的捲菸了。

晚餐:晚餐我們的選擇有二,一是留在樟原部落,這裡有不錯的海鮮餐廳,加上噶瑪蘭族以及阿美族的野菜,會是不錯的晚餐,二是移師到我們住宿的長濱,這裡也有不錯的海鮮餐廳,我們將以活動現場的情況,來決定晚餐的地點。

夜宿:住宿我們必須移師到南邊的長濱部落,這裡才有容量較大的旅舍,容納我們一、二十位旅行的朋友。

2011710(星期日)

早餐:我們將享用的是旅舍所提供的早餐。

加走灣:長濱早期名為加走灣,是一個由西拉雅族移居後山所建立的部落,直到今天,長濱鄉的西拉雅族後裔,仍是鄉內的主要人口,地方選舉中,也屢有族人擔任地方首長。

忠勇部落:位於長濱鄉石坑山下,地勢最為平坦的地方,早期移民而來的平埔族人,就是看中這裡的水利資源豐沛,地理環境不錯,因此在這裡建立部落,直到今天,這個地方仍是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糧倉之一。

馬卡道族人的遷播地:遺世獨立的忠勇部落,主要的建社者乃是來自前山屏東平原上的馬卡道族人,清代中末葉,西拉雅族系的平埔族人相繼來台,來自屏東赤山、萬金的馬卡道族人,從加走灣登岸以後,分為入墾頭庄(今忠勇村)及中庄(今中城社區),至今這兩地的住民也都以馬卡道族人為多。

忠勇國小的平埔文化館:無論是西拉雅族人,或是馬卡道族人,都為廣義的平埔族人,在地的國小為了保護屬於父祖的「鄉土文化」,於是成立了一間平埔文化館,收藏的內容還算豐富,值得一觀。

家戶間的史前文化遺址:忠勇部落除了是一個遷徙的平埔族部落之外,更是一個史前文化的重鎮,尤其是出土的麒麟遺址中的單肩石,日本時代時甚至是一卡車一卡車的被載走,如今雖然數量少了一些,但家戶的花台間、大樹下…,到處都可見到出土的單肩石。

三間屋:長濱的三間屋,地名的由來最早是因阿美族以及南下的噶瑪蘭族,以及從西部東來的平埔族人,分別遷徙到這裡,並且在此建立了三個小聚落因此而得名,如今三族人依舊在,原本鄰海的荒地,如今已成海岸線上的諸多部落之一,早期的歷史反而不受到人們的重視了。

水母丁溪:位於八仙洞之北的水母丁溪,名字乃譯自阿美語的Cifotingay,指的是「有魚的地方」,這條穿越熱帶地區的山間小溪,不論在地理景觀還是當地的生物風貌皆別有洞天,早成了許多人遊東部最喜愛的地方之一。

大港口祠舊址:豐濱的秀姑巒溪出海口左岸,有一間原稱大港口祠的大港口神社舊址,這是日本時代末期為了因應當局一庄一社的需求而蓋的,如今雖改成了漢人的寺廟「玄靈聖山」,但神社的鳥居、石燈庄依舊保留完好。

石梯港午餐:午餐我們還是選擇在經濟、實惠又新鮮的石梯港海鮮餐廳用餐。

貓公溪口的採土場:阿美族至今仍保有傳統的製陶文化,他們自行採土、練土,再以露天燒的方式,製作成各式生活中使用的土陶器,至今這項技藝已成阿美族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我們要認識阿美族的土陶器,就從貓公溪口的採土場開始吧!

豐濱阿利客工作室:至今保留阿美族傳統的製陶文化最完整的地方,莫過於豐濱阿利客工作室了,原本由住家改裝成的展示館,除了有文字與影像呈現阿美製陶程序說明外,並以實物模型方式讓參觀者觀看到整個製陶過程,此外,更展示櫃中陳列阿美族人一般常用的器皿,方便更多的朋友認識阿美族的工藝與文化。

露天坑燒經驗談:阿利客工作室的負責人kulas,也是現今阿美族之中,最懂得露天坑燒的族人,過去他也帶過族人進行過多次的露天燒陶,我們將請他現身說法,為我們好好上一堂露天燒陶的經驗分享課程。

坑燒陶器展示場:這座多年來,阿利客工作室不斷地振興傳統的陶燒文化,並且把工作室改成展示場,我們可以讀到土陶器的歷史、文化以及許多古董級的土器;此外,阿利客工作室也製作了許多小型阿美陶製品,絕對是值得我們選購的最佳藝術品。

北返花蓮:這一次的旅行,我們是從花蓮出發的,因此我們的終點也會設定在花蓮,至於回到花蓮的時間,我們會設法控制在16301700之間。

 【特別說明】

一、本次的行程在花蓮火車站及港天宮報到,解散也是相同地方,報名參加的朋友,請及早訂妥車票。

二、由於海祭現場的午餐安排不易,主辦單位只幫我們安排兩桌,因此名額只限19人,名額相當有限,請立刻把握。

【報名資訊】

【主辦單位】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2011看見樟原噶嗎蘭族的海祭與貓公阿美族的土陶器」族群與文化學習活動。

【適合報名的朋友】

想認識原住民文化、部落祭典、民族流離、傳統工藝、史前文化與自然景觀的朋友,但受限於海祭現場餐飲安排的限制,只能接受19位朋友的報名。

【報名日期】

即日起受理報名,請早行動,以免向隅。

【報名方式】

我們只接受電子郵件報名,如果你想參加,第一要務就是立刻將報名表E-mail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如此才可能佔有名額;為了避免電子郵件遺失,報名後請用電話確認,若有其他問題,也請用電話連絡:劉還月的手機是:0958020220

【旅行費用】

每人的費用是3900元。

情義相挺救荒本草堂,預付2007~2009年活動費用,預付金額的餘額,仍有50000元以下者,特別優惠3800元;預付金額的餘額,超過50000元以上者,特別優惠3600元。

(以上費用包含小巴士車資、住宿費用、噶嗎蘭族風味餐、海鮮特色飲食、早餐、講師費、司機小費、行政費,旅遊責任險及其他雜支…等。)

【繳費方式】

E-mail報名之後,請不要直接繳費,請等待收到劉還月回覆的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後,按通知時間再行繳費(繳費方式連同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一併報告)。

未在收到第一次通知後三日內繳費者視同棄權,名額由候補者遞上,謝謝您的配合! 

【嚴格規定必備物品】

一、布鞋或登山鞋:我們為了大家的安全起見,戶外行程全程禁止穿著涼鞋,並將在出發時檢查,若鞋子未符合規定,主辦者得當場退費,要求報名者無異議退出活動。

二、個人食具:包括碗筷、杯子等,在劉還月的戶外實察活動中,全程不提供個人餐具,忘了帶餐具的朋友,每餐應付免洗餐具費100元。

三、個人盥洗用具,無論住宿地點是否提供免洗式的盥洗用具,我們都禁止使用,完全是因為這些用完即丟的塑膠製品,不僅浪費,更是環境的大負擔,因此,請各位務必自備個人盥洗用具。 

【建議攜帶物品】

個人水壺(個人自備飲水,減少產生保特瓶)、禦寒衣物、防曬用品、輕便雨具、防蚊蟲藥及個人用藥…等。 

【退費標準】

報名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100元;報名後第八個工作日起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50﹪;活動前一個星期內通知取消者,恕不退費。 

【報名手續】

以下報名表請務必完整填妥,再複製報名表(只要報名表便可),直接貼在信件或夾檔都可,再E-mail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劉還月收即可,但電子信件經常無故遺失,因此若寄件後一個星期左右,未獲劉還月的回信,請直接打電話0958020220確認。 

【報名表】 

2011劉還月的人文旅行【族群與產業】〕

東海岸民族的生活智慧

──看見樟原噶嗎蘭族的海祭與貓公阿美族的土陶器報名表

  名:

  別:

  日:民國                              日(辦理保險用)

身分證字號(辦理保險用):

電話(日):             (夜):           手機:

e-mail(所有相關連絡用,請務必填寫最常使用的e-mail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服務單位:  

 稱:

緊急聯絡人:

關係:

緊急手機:  

家用電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522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