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08 04:23:26瀏覽5309|回應0|推薦8 | |
常態編班、能力分組有什麼好??
蘇伊文2018.03.01 我國高中時,一直是在能力分班的升學班。當然,為了能讓好老師認真的教,爭取進入升學班的過程非常艱辛。我不是很聰明的人,家境不好沒辦法補習,只有努力的挑戰自己的極限。所以,雖然我在國高中表現不差,但是一直到現在,對於國高中生涯是不願回顧的。
我的同學則因為家境窮,沒錢參加學校的暑期輔導班,在高三開學後,被編入放牛班。他班上約有20幾位窮學生都是同樣情況。在導師鼓勵下,第二年有3分之2的學生考取國立大學,成為美談,該導師也立即成為名師,受到學校及家長很大的尊重與特好的禮遇。
我想曾經歷過能力分班的人,都了解這段歲月的辛苦,也非常痛恨能力分班的貼標籤及永無翻身的痛苦。 。 1988年,我在美國留學,剛好碰到「能力分班(組)、和「常態編班」教育議題大戰。 美國小學是常態編班的,教師則是包班教學,和台灣一樣,所以,小學教師是什麼科目都要教的。教閱讀、寫作和數學的教師常常不是主修語文或數學的。小學前三年課程簡單,教師還可以勉強應付;後三年進入各學科專業,非主修的教師教來吃力。
試想,會選乙組、讀文史系的人,學測通常都是放棄數學或考個位數的;加上大學四年完全沒碰數學,卻在畢業後教數學,會教得多麼膽戰心驚啊! 除了教師專業存疑外,學生在常態編班教室中的學習成效也令人質疑。即使有各式各樣的合作學習模式,仍舊化解不了學生程度的極大落差。長此以往,學生很難有長足的進步。 這時,出現了常態編班、能力分組的折衷版本。
我實習的學校 OAK TREE ELEMENTARY SCHOOL就是採用這種能力分組方式。 這所學校前四年採用常態編班,教師是包班制;後兩年採用語文及數學兩科依成績能力分組,其他科目仍舊回到原常態編班上課。所以,整個五年級及六年級的語文和數學課都排同一時間。每到下課鐘聲一響,學生拿起書包開始跑班,熱鬧得很。學生語文在B班的,可能數學在A班,社會及自然回到原班 (home class),由科任教師上課。
常態編班、能力分組的好處是學生不會被標籤化,永遠翻不了身。同時兼顧成績優劣學生的學習,讓成績好的學生能有競爭的動力,發展的空間;而學生也不會因一科成績不佳,喪失自信,仍可以在其他科目找到自我發展的空間。主科分組學習,其他科在原班學習,除了顧及基本學力外,還讓學生有歸屬感,不會失落無所依靠。
教師方面,實施能力分組後,高年級教師依照專長教學,更發揮語文或數學專業功力,教學更有自信。當時我的實習導師就是每周讀一本少年小說,每天15分鐘讀一章讓學生聆聽,提升學生聆聽與閱讀的能力。 1991年,我回台灣,才知國內在沒有任何討論下,全面實施常態編班。我每年上教材教法或語文課程研究課程,都一直提醒學生能力分組的成效,很可惜,儘管後來很多學生擔任高階教育行政職務,沒人想起老師曾說過的話。
欣喜27年後,才有人重視能力分組的成效。但是,我一定要提醒的是,能力分組有其成效,也別忘了其缺失可能仍舊是讓學生沒辦法翻身。國外研究: 編在A班的,都是有教學經驗、優秀專業的教師,用的是高級教材,而年輕、沒教學經驗的初任教師、兼任教師多編在C班,用的低級教材,當然就影響學習成效。 這是我在審查教育部大學校院提升英語能力計畫時常提醒各大學校院的評語。所以,有意實施能力分組的學校,一定要在一個學期或學年後,讓學生重新編組,讓學生覺得人生是有希望的,靠積極努力可以翻身。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0/3003659 國英數分組教學 將擴及高中職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