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6 00:00:04瀏覽1508|回應1|推薦7 | |
中國媒體如何雄飛海外 2008年12月21日,中國50家電視機構成立一個新的全國性聯合電視機構,稱為「中國電視新聞直播聯盟」(CSNG)。據中央電視台表示,這是在為「奪取國際話語權構築新的陣地。」 2009年4月20日《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日報》英文版創刊,中國學者說這是「中國主流媒體向世界傳播的里程碑事件」,「是中國軟實力提升的一個表象。」 2009年7月19日,有「10年文化海外傳播經驗」的中資俏佳人傳媒併購了擁有800萬華人和1,300萬美國受衆的國際衛視電視台。 同樣在7月,西京集團董事長、北京溫州商會會長葉茂西宣佈全資收購英國本土一家衛星電視台PROPELLER(螺旋槳)。 這一連串的事件,表明了中國積極的企圖心。從消極面來說,是要改善、宣傳中國國際形象,這有商業利益的考量,如宣傳中國旅遊、中國製造、中國文創,更有政治面的思考。從積極面來說,這也呼應中國內部一些學者積極倡議的「中國模式」,想向外輸出中國價值觀與發展道路。所謂爭奪話語權,既包括「澄清事實真相」,也包括「意識型態角力」。 中國企圖心強則強矣,問題是「中國價值」(這到底是什麼呢?是儒家文化?是共產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透過中國傳媒而雄飛海外,不是光有企圖心即可達成。 如果暫且先不談中國價值,中國傳媒要如何成功呢?誰都知道,如果把央視新聞聯播那套東西,搞成國際聯播,除了各國的中國專家以外,大概沒幾個人有興趣收看。有大陸學者說,要借鑒半島電視台,但這也沒那麼容易,因為這不是媒體經營的技術問題,而是體制問題。 如果以為,半島的成功是在於它的獨家新聞和政府財力支持,那就大錯特錯。半島從阿伯拉世界突破媒體箝制、進而衝破西方宣傳機器設置的迷障,從而真正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關鍵在於它的核心戰略是「意見與異見」、自由與開放,而不是當誰的傳聲筒。 半島在阿拉伯世界走紅,因為它開設「針鋒相對」、「眾說紛紜」等談話論辯節目,一改阿拉伯媒體政令宣導色彩。它敢找以色列人上節目,挑戰自己的本土禁忌。沒有世界各地阿伯拉民眾的熱烈收看,它很難在西方世界獲得注目。 如果有一天中央電視台能夠大鳴大放、百花齊放,首先讓海內外華人刮目相看,那麼,中國媒體國際化的腳步就真正大大地邁了出去,而中國的國際形象,不用靠宣傳,也將會大大改善。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