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6 00:00:05瀏覽3378|回應3|推薦11 | |
最近在中國大陸,有一場演講,一篇論著,引起一些議論,產生了一些影響,值得我們加以關注。 一場演講,是龍應台在北京大學的「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這場演講,放在中國政治社會的脈絡中,是有相當針對性的。 在大陸官方與部分知識份子共同打造渲染的「大國夢」主旋律中,她直言不在乎大國崛起,而在乎「文明刻度」。在國家主義意識形態日趨膨脹、權貴資本壟斷社會資源的時候,她提醒:「國家是會說謊的;掌權者是會腐敗的;反對者是會墮落的;政治權力不是唯一的壓迫來源,資本也可能一樣的壓迫。」在中央權力所在地的北京,她說「權力的侵蝕無所不在」,個人的權利「是每個人都要隨時隨地、寸土必爭、絕不退讓的」。 坦白說,這些言談並無深奧的道理,甚至可說是普通常識,但卻是有貢獻的:一方面,挑戰了當局的主旋律,二方面,這些言論使許多大陸自由主義的知識份子受到鼓舞,三方面,它讓更多大陸民眾有機會更理解台灣,不只是一天到晚盯著台獨、盯著陳水扁,或是盯著台灣的流行文化影視明星。 龍應台深知中國「這個地方的好跟壞,對於台灣有那麼大的影響,這個地方的福與禍,會牽動整個人類社區的未來」,所以,從這個視角出發,她關注「中國往何處去」的問題。我始終以為,台灣的公民社會,應該要以同樣的視角與行動,積極參與、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而且必定會產生影響。 一篇論著,則是台灣社會相對陌生的解放軍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中將的《西部論》,發表在8月初的《鳳凰周刊》。 在這篇由舊作增補改寫成的新文章中,劉亞洲除了根據國際現勢,再度申論了中國應該重視中亞,實現「戰略西移」之外,還痛陳:今天的中國社會,「從上到下都洋溢著有錢好辦事、錢能擺平一切的熱情」,他強調「錢多了,只意味著國家硬實力的增長,不意味著軟實力有了相應提升」,「甚至亦不能保有境內的平安穩定」。 劉亞洲說「決定民族命運的絕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力量,而主要取決於文明形式本身」,「民族的生存決定我們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斷言「十年之內,一場由威權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中國將會出現偉大的變局」,「政治體制改革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不可能有退路」。 劉亞洲是前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婿,被視為太子黨的一員,過去台灣熟悉的軍方聲音,是來自強硬派的對台對美言論,卻少見軍方內部此種民主聲浪,雖然劉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派,在軍方也沒多大的實權,也沒有具體說出正式改革的方向與方略,不過體制內有這樣的呼聲,還是值得歡迎,至少反映了黨內軍內一部分人,知道再不進行政治改革,中國必定出現動亂,這和「穩定壓倒一切」、「先求穩定再求進步」的思維還是有所不同。 龍應台與劉亞洲的意識型態或許南轅北轍,身分與位置也大相逕庭,但是卻都標舉了一個共同方向:建設文明、民主的中國。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政治改革步履蹣跚,雖不能說是停滯不前,但促進改革的動力來自民間,如果有什麼成果,也主要是民間的推動,官方推進的改革不是流於口號與姿態,就其實是權貴資本集團擴張利益的作為。 這兩年,伴隨著大國崛起主旋律的,竟是政治空氣的沉悶,言論空間的限縮,和各領域的官進民退。兩年後,兩岸三地高層政治權力都將換屆,中國將更為進步還是出現倒退,的確到了關鍵時刻,也考驗著當局和民間的智慧與勇氣。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