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30 11:22:40瀏覽3850|回應10|推薦18 | |
面對二次江陳會的爭議,馬英九總統多次回應了反對者的批評,但很明顯的,雙方並沒有對焦。反對派主要質疑的是馬政府上台以來對中國政策的整個走向,馬英九的回應卻主要集中在江陳會目前已公佈的五大議題。馬英九回應的失焦,若不是有意的迴避,就是對台灣相當一部分民眾的疑慮與情緒缺乏基本的感知。前者傲慢卸責,後者更令人感到深沉的憂慮。 平心而論,二次江陳會的五大議題,在台灣內部雖然不是沒有爭論,但若僅憑五項議題便說馬政府出賣、投降,當然是過甚其詞。但面對「傾中」的質疑,馬英九在問出「為何過去/別人可以,我卻不行」時,應該先冷靜地自己找出答案。 且讓時光回溯到總統選前,我們見到馬英九誠摯地代表國民黨向二二八受難家屬致歉。我們看到馬英九下鄉Long stay,希望傾聽民意。我們聽到馬英九發表將中華民國與台灣連結的論述,表示他選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總統,以求取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我們也沒忘記馬英九多次參與六四紀念,更為圖博人權向中共嗆聲。當然,我們更記得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流露的台灣心、台灣情。 320過後,綠營中當然有一部份人不相信馬英九的誠意、努力與改變,或是仍不認同中華民國體制。但也有一部份人肯定馬英九的本土立場,願意以「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台灣」來化解藍綠對立,或是當作務實的選擇。許多人即使不盡信任,也願意給馬英九時間,聽其言、觀其行,而不是簡單、盲目的反對。理由很簡單,因為內部對立與兩岸烽火不利於台灣主權和自由民主的維護,因為唯有藍綠統獨的對立能夠緩解,才能把更多力量集中在社會經濟問題的改革上。 遺憾的是,馬英九其實違背了他自己「務實」推進兩岸關係的諾言,因為他忽視了最重要的現實問題︰歷史發展形成的台灣共同體意識(批判者當然可以說這是國家機器有意的塑造)、主流民意認為中共對台政策至今乏「善」可陳、幾十年來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反共教育下,台灣民眾對中國的不理解與恐懼。 新政府接受「一中各表」時,許多反對者或許可以「不同意但是勉強容忍」,但當「一國兩區」說法出籠,當「台灣地區」一辭不斷脫口而出時,強調守憲合法的馬英九卻是自覺不自覺地在摧毀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仍然薄弱的社會互信與共識,又怎能避免「一中各表」淪為「一中不表」的質疑?當國民黨高層沾沾自喜於胡錦濤所說「國共平台是一軌」時,又怎能不引起「國共聯手賣台」的疑慮與攻擊?當新政府處理國家大政,不斷出現政策前後反覆,官員發言失當、背離民心時,又怎會讓人相信政府有能力應付中共的軟硬兼施? 馬英九曾經有非常好的歷史機遇可以「先安內後攘外」,既緩解兩岸局勢,又撫平內部對立,更重要的是能避免各種激進民族主義的抬頭。但是,由於馬英九對於相當一部分台灣民心的不理解,使得契機已失,局勢往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如此一來,馬英九想追求的兩岸真正和解,也很難降臨。統獨對立,不知伊於胡底? (本文以〈馬英九違背了對台灣的承諾〉為題發表於《蘋果日報》2008.10.30)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