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5 17:17:57瀏覽4481|回應5|推薦25 | |
蕭胡會算是落幕了,兩岸關係據說開始破冰了,博鰲亞洲論壇對臺灣媒體的價值也消失了。這個過去少人注意的國際會議,雖然一夕爆紅,但在還沒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究竟是幹啥的情況下,又將在媒體的視野中消失。 沒辦法,這就是臺灣的媒體、臺灣的政治。 2001年,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裡,國際上有一堆這種結合「產官學」的組織。要了解這種組織的性質,看看它們的「老大哥」-世界經濟論壇,就可略知一二。 1971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前身-「歐洲管理論壇」在瑞士日內瓦創立,1987年改為現名。由於論壇每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年會,於是通常被叫做「達沃斯論壇」。 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由1100多家跨國公司組成、全球產官學人士匯聚的會議。它雖然不像WTO那樣擁有法定權力,但卻以「民間組織」的身分,透過全球及區域性年會和許多精心規劃的培訓課程,積極鼓吹各國開放市場,努力增加跨國企業的影響力,推動有利於大企業的各種經濟政策。 世界經濟論壇被全球政商人士認為是「非官方的國際經濟最高級會談」,卻也因為它推動的政策造成社會兩極分化、大量失業和貧窮以及環境破壞,被全球的市民與社會運動組織視為大敵,近年來舉辦的年會和活動常常引發相當規模的抗議。2001年,論壇在香港舉行東亞峰會,香港的社運團體辦了反對論壇的研討會與集會,我也受邀參加。在香港機場大門就被港府強力居留並遣返,見證了香港這個「自由港」的集會自由。 博鰲論壇從成立之始,就常常被拿來和達沃斯論壇比較,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曾以「兄弟」來形容兩者關係。不管從歷史、參與者與影響力來看,博鰲當然遠遠比不上達沃斯,但是兩者的精神內涵卻都是在鼓吹傾向財團的經濟政策。 其實,從博鰲論壇的人事組成,便可窺見該組織的政策傾向。論壇發起人中,前菲律賓總統、博鰲亞洲論壇理事主席羅慕斯,是個有名的親財團親美政客。他就任總統百天,菲國的貧窮人口就增加5%,購買力則下降40%,三年後,菲國的失業和就業不足人口竟高達62%。羅慕斯卸任之後,還成了在全球進行權錢交易、販賣軍火的凱雷集團的顧問。 澳洲前總理、論壇理事霍克,號稱是工黨的領袖,不過他和英國布萊爾一樣,也是個掛羊頭賣狗肉的「左派」,執政時期都大力推動劫貧濟富的政策,基本拋棄了工黨精神。論壇的秘書長龍永圖,大名鼎鼎。他曾是中國入世的首席談判代表,在談判中被認為向美國與跨國資本做了過多讓步,甚至遭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和新左派批評為「買辦資本」的代理人。
博鰲論壇其實很會搞包裝,今年的主題是「綠色亞洲」,前幾年的主題則有「亞洲新角色」、「和諧新亞洲」。論壇也不忘討論「永續發展」、「社會責任」等等時髦的名詞,去年還請了諾貝爾獎得主、赫赫有名的窮人銀行家尤努斯來談扶貧。不過,請放心,論壇的核心關懷向來是大企業的利益。你動動手指,進入論壇網頁,瀏覽一下參與者和贊助者的名單,基本上都是那些知名、甚至頗具爭議性的跨國公司。龍永圖多次強調要將論壇「辦成企業家參加的盛會」,大陸媒體說得好︰「龍永圖對博鰲亞洲論壇的定位,一直沒有離開企業和企業的需求」。 企業家需求什麼?無非是政府釋放更多商機、減免更多稅負、有更多便宜的勞動力可用、使用環境資源無須負擔過多的成本……。霍克說了好幾次博鰲論壇絕不是「富人論壇」,不過總只是說說。 前年的論壇中就有個有趣的場景,當時為了塗抹關懷民生的色彩,論壇安排了環保、減貧、房價、教育公平等議題,還大力宣傳論壇的進步與仁慈。但是當記者和聽眾興沖沖提問,請教政府和企業在房價炒作中的角色時,高高在上的政府高官和房地產巨頭表卻痛批記者。「問題水平太低」,「太過情緒化」、「沒做功課」等話不斷從精英口中吐出。民眾關心房價太高,中國建設部官員卻說「得到領導的指示,這個問題不能回答,因為怕引起誤解」。主辦單位交代,記者會要討論的是社會責任、綠色地產這些抽象名詞,而不是人民真正關心的實際問題。很明白,不管是貧窮、失業還是教育公平,這些問題的核心成因和解決對策,從來不是論壇所願意嚴肅面對的。
這次蕭萬長前往博鰲,政界和媒體討論的焦點是臺灣的國格矮化問題、是兩岸關係融冰的速度,這些問題不是不重要。但是,竟沒有多少人注意到論壇「重企業、輕工農」/「重發展、輕平等」/「重高層、輕草根」的本質,也沒多少人指出,這個「亞洲的達沃斯」,捍衛的是大企業的利益,而不是老百姓的飯碗與錢包。我們的媒體,是不是太斜視,又太無知了? 臺灣一大堆記者跑去海南島,卻沒有一個記者稍微分析一下,博鰲論壇在鼓吹什麼政策,提倡哪種意識形態,對老百姓又有怎樣的影響。蕭萬長回國了,媒體也轉移視線了。我們可不可以問一句︰在博鰲亞洲論壇中,被矮化的到底是誰?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