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靈馴獸師】 如果你不知去向,很可能因此迷失:《紙之月》
2015/09/11 11:14:44瀏覽3730|回應1|推薦14

[心結]:我很努力,也很善良,卻看不見人生有希望。

§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

電影《紙之月》改編自角田光代的作品,描述銀行行員梨花多次盜領客戶存款的事件。

梨花表面上是位在家和職場皆堅守本分,但存在感不高,也沒有太多自主意見的少婦。

然而,梨花內心具有異常的正義感,高中時期學校舉辦募捐活動,鼓勵學生們按照能力捐款救濟泰國貧困的孩童。剛開始學生們都很踴躍的參與捐款,隨著時間過去,最後只剩下梨花一個人仍舊大力支持這項活動,甚至不惜偷父親的錢來捐款。梨花的行為被學校修女發現,修女堅持「行善要盡力而為,不能因為一個善的動機,而採取不善的手段。」梨花則認為「為了一個善的目的,手段不善亦無妨。」

電影中穿插梨花高中時期這一段故事,在我看來表達了角田光代的道德觀,其一是道德無法單純依賴個體的主觀判斷,因為人有理性,也有欲望,而意志不見得總是聽從理性。其二是當我們談論正義,程序正義才能保證實質正義


§善的算計

梨花對於善充滿主觀的偏執,這份偏執也成就她的幸福觀。成年、婚後在銀行工作,貌似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隨著梨花邂逅存款大戶平林孝三的孫子光太,兩人發生不倫關係,梨花解開了她多年來屈從社會客觀道德觀的枷鎖。

為了幫助光太讀書,還為付學費所借的高利貸。梨花將原本應該替客戶退回銀行的存款,拿來贊助光太。之後為了支付與光太約會,讓他高興的各種開銷,梨花從剛開始對犯行戰戰兢兢的緊張,逐漸習慣通過詐欺盜領來的錢,用來滿足她和光太維繫幸福生活所需的一切。

剛開始,梨花鋌而走險是為了獲得一個更大的道德善,幫助貧窮的光太實現夢想,因而從那些並不缺錢的富人們身上榨取一點小利。
梨花體現的是一種弔詭的效益主義問題:

假設一座島上有a、b、c三個人,做甲方案可以提昇三個人的平均幸福指數五分,做乙方案可以提昇三個人的平均幸福指數三分,那麼是否做甲方案比做乙方案來得正當?

效益主義的核心理念旨在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可是在上述的例子中,提昇三人平均幸福指數五分的情況可能是:a提昇了15分,b提昇了5分,而c非但沒有得益,還損失5分。而採取乙方案雖然平均提昇少,但情況是a、b、c三人皆提昇三分。


梨花的犯行逐漸曝光,她沒有歉意,反而恐嚇上司井上。面對戳破梨花謊言的隅賴子,梨花勸說隅賴子跟自己一起走,等於對所有人明示,她對自己瞞天過海所幹的一切毫無悔意。

對無辜的銀行客戶下手,梨花意不在劫富濟貧,以盜領他人的存款為爭取自由,以及幸福的手段。梨花採用的幸福公式,圍繞自身的利益開展,其本質類似上述的「乙方案」。或許富人們損失的利益對他們而言僅是九牛一毛,梨花的行為依舊不正當,更無法合理化。

「空泛的劫富濟貧」並不符合正義,就像《死亡筆記本》探討的正義,有限的人沒有能力,更沒有權力決定他人的生死,道德不是個人主觀的是非題或選擇題。

那麼該透過什麼方式,才能強化我們做選擇的道德意志?

 

§意志力的肌肉

亞里士多德最廣為人知的見解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動物。」但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因此判定理性無敵,現實社會中,梨花無所不在。

當我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困擾,這些困擾表達著理性動物的脆弱。

美國哲學諮商師Elliot Cohen十分看重人的理性能力,以及支撐理性的動力,即「意志力」。他用「意志力的肌肉」來形形容意志力的作用,強調意志力如肌肉一般可以鍛鍊,通過意志力的鍛鍊,使得我們在面臨感情困擾、生涯抉擇、道德衝突等情境,我們能夠擇善固執,不置於淪為滿足私慾的奴隸。

人做為理性的動物,並非僅僅具有理性,而是在所有動物具備的非理性能力之外,多了理性。我們可以假想其他動物都是設計精密的機械,但無論再精密,給予相同的指令,就會得到相同的回饋。人類不同,人是具備智慧的機械,相同的指令儘管會引發可預期的回饋,但回饋的類型仍舊具有多元可能的概率。

針對人特殊的思量能力、過程與結果,引發了哲學中針對倫理行為的諸多討論。倫理行為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具體的歷程便是各種考量與選擇。每個梨花都有自己的選擇,他們認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道德觀可以做為普世的標準。


 

§意識到「自身的缺乏」不是壞事

諮商室的來談者們,他們帶著煩惱來,亦是帶著他們的選擇困難症而來。有些人的選擇困難症是無法下決心,好比當他們想要離開一位不適合的伴侶,卻無法下定決心。又或者當一位來談者面對多位追求者,來談者在追求最好答案的時刻,卻沒有辦法計算出一個最佳的解法。

另一方面,有些人的選擇困難是他們過於固執,他們總是相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但他們自認為正確的選擇,卻經常遭受與預期相反的結果。他們某種程度上意識到自己的想法需要更富彈性,但他們卻像是看見老鼠就想追的貓,無法解放思維,進而對個人生活與他人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梨花如同美劇《絕命毒師》結尾,男主角拋開那些用以自慰的說詞,向妻子坦承他製毒不是為了家,而是「為了我自己,我很擅長做這個。」

梨花有自己一套明確的價值體系,她不存在道德上的選擇障礙。但這不表示她的想法和行為符合善,而是她的想法和行為沒有對自己的心理造成困擾。這也突顯了心理判定的荒謬,真正的瘋子不會覺得自己是瘋子,真正帶著困擾求助的來談者,反倒是內心還存在道德感,還有希望被救助的羔羊。

§「紙之月」是什麼月?

心理學家David Campbell其中一本著作的書名寫道:「如果你不知去向,很可能因此迷失。
 
不斷幹著不可告人之事的梨花,就像在黑夜中潛行的盜賊。月亮象徵舉頭三尺的神明,或者說是我們內心的良知。然而當梨花一次次的犯行皆安然無恙,看似沒有人因此受到傷害,她內心的良知,她曾經在天主教學校可能曾經敬畏的上帝,在她看來都不過是人的妄想。既然是妄想,既然不存在上帝,不存在良知,那麼做一件壞事,只要沒有人發現,又有什麼不可以。

紙之月,象徵的是梨花內心道德信仰的徹底崩盤。當黑夜中不再有月亮定位,失去照耀大地的月光,一個人將深陷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我想這象徵梨花的命運:失去信仰的她終將深陷黑暗中,徹底沉淪,再也辨不清善的方向。

當梨花在泰國,見到那位疑似自己高中救助過的孩子,彷彿在黑夜中重新見到了光。好像上帝又回來了,她的善行真的能幫助到某個人,可是誰又能幫她?她在看見光的同時,更加意識到自己身處的黑暗。更何況梨花身處的黑暗並非受迫,是梨花自己選擇棲身於其中。

梨花最後的姿態,是逃離警察?還是在預想的自由中匐伏前行?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當我們質疑光明是否存在,都別忘了黑暗無比真實,如同所有的惡,看不見不表示不存在。即使我們以為自己不受拘束,永無止境的黑暗本身,或許本身就是一種拘束,亦是對失去信仰者的一種懲罰。

[解語]:人生由選擇構成,每個選擇都是意志力的決定——明知故犯、擇善固執或隨波逐流——人生是意志力處理選擇的考驗之旅。


◎讀者信箱:service@myplus.com.tw 
【讀者信箱投稿規範】
1. 來函者接受我方在保護來函者隱私的前提下,經匿名與節錄後刊載。
2. 請盡量將情況詳細交代,充分說明更易於諮商師分析與回應(包括性別、年齡、所在城市、職業等。)
3. 有鑑於來函十分踴躍,故只能每個月挑選少量一至兩篇回應於此專欄。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29989485

 回應文章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9/12 09:33

這讓我想到台灣那些整天喊著 "世代正義" 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