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超時空攔截(Predestination):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2015/05/08 00:27:30瀏覽6616|回應0|推薦18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一段時空旅行的故事才能擺脫時空悖論:「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此一大哉問的糾纏?

這個問題從哲學的角度,可以化約為下述論證:

正如電影中角色所說,既不是先有雞,也不是先有蛋,而是先有公雞。

這個公雞在西方世界即「上帝」,在中國文化則是「道」

上帝或道,都是一種創造說,預設一個永恆存在的造物主,祂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是創造萬物的第一原因,以此保證了萬事萬物的生滅。因為上帝乃是全知全能全善,故人世間所發生的一切因果,都在祂的掌握之中。然而,當世間每有大災難產生,人們總會問:「為什麼上帝要拋棄我?」好比當鄭捷在台北捷運濫殺無辜,為何那些跟他毫無瓜葛的市民用生命承受他的瘋狂。

中世紀哲學家提出解釋,那是因為上帝給了人們「自由意志」,故上帝就像一個能夠同時洞悉所有時空中的地球,於同一時間發生的每一種情況,但每一種情況都來自個體當下自由意志的選擇,因而他們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上帝是監督選擇與負責發生的仲裁者,賞善罰惡。

此外,有些哲學家(如自然神論者)認為造物主在創造世界之後,即保持寂然不動的狀態。創造之外,萬事萬物的變化都不關他的事。當然,對於無神論者而言,時空悖論能夠通過科學理論來詮解。


§起點

《超時空攔截》的劇情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時間軸描述:

棄嬰Jane被整形後的John從醫院抱走——Jane在育幼院長大——Jane參與宇航員培訓失敗——Jane與整容前的John相遇,相愛——整形前的John失蹤,Jane生下女兒——Jane動變性手術,更改身份為John——在雜誌以「未婚媽媽」為筆名撰寫專欄——整形前的John和整形後的John相遇——後者協助前者成為時空警察——整形前的John實踐第一個任務,在校園與Jane相遇……

 

電影有一個時間起點,那是導演說故事的時間起點,但就整體事件而言,我們不妨在解讀上將起點設於關鍵事件。《超時空攔截》的精髓就在於每個事件都很關鍵,觀影者很難設定一個起點,以此起點推展劇情,通過自己腦海中的邏輯認知整個故事。

如果一切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發於前意識的妄想,那麼解讀這部電影如同解夢。夢來自現實,是一種經過潛意識,以及不受意志規範的理性加工而成的產物。

《超時空攔截》(Predestination)雖是一部時空為題的科幻電影,實質上更像一部心理驚悚片,一場以悲傷現實為基礎寫成的惡夢。

 

§ 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

心理諮商對於內在和諧有一個說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內在父母」「內在小孩」,他們彼此對話,產生對一個整體人格的影響。

Jane是棄嬰,在育幼院中長大。每個個體都需要內在支持與外在支持,兒童特別需要外在支持,因為他們在生理與心理都還處於弱小的狀態。沒有大人的扶持,他們沒有辦法生存下來。

育幼院和一般家庭不同,裡頭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儘管有許多同伴,但更多的是同儕友誼。照顧兒童的成人當中也許有和特定孩子投緣的,但就教育和管理來說,為了維持適當的公平和管理方面,並無法簡單建立如親子一般緊密的關係。

因為一般親子的關係是屬於一種無條件的交往體系,父母對孩子帶有權威,但他們的付出能夠做出超越義務的犧牲。即使子女不比他人優異,也能對孩子保有極高的愛。同樣地,子女對父母的照顧和感情是超越思維邏輯的判斷,小時候爸媽對孩子付出很多,當父母年老,換成子女對父母大量付出。

育幼院裡頭的成人與兒童關係,不等同無條件的交往關係。每位成人都得面對多位兒童,兒童需要通過各種方式爭取關懷。在電影中,Jane爭取的方式很常見,通過讓大人頭痛的方式。加上她憑著天賦,在學科方面表現優良,因此她通過打架、破壞等行為得到關注,又能避免被歸類為典型的壞孩子。她呈現高度自主的形象,實際上就像Jane不但吐露的,「她一直不知道什麼是愛。」

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尋求「外在父母」,即成人的肯定,往往與此同時與同齡人疏遠,因為這樣的孩子一直在生命中忙於尋找能替代父母的角色。一個不斷胡鬧的人,他對自己「內在小孩」過於放縱,但這個過於放縱來自對「外在父母」的一種渴望。

 

§ 內在失衡的表現:無法自控

心智成熟的人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整合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好比當一個人計畫減肥,當他來到一個放滿美食宴會場合,內在父母會告訴自己:「我應該節制,不要吃太多,否則會胖。」,內在小孩會告訴自己:「吃吧!偶爾放縱一下沒關係。」成熟的人會在該吃的時候吃,不該吃的時候不吃,並且不因為吃或不吃過於糾結。

心智不夠成熟的個體,一方面無法抵擋內在小孩的任性,另一方面又無法控制內在父母在事後對內在小孩做出各種過於激烈的譴責,這樣的人會在放縱飲食之後批判自己,「看你腰上的肉,你是豬啊!」。又像是無法控制跟人發生關係的個案,在發生性行為之後過份貶抑自己,「瞧妳這個樣子,妳是妓女嗎!」、「我這麼賤,以後肯定嫁不出去了。」

不成熟的心靈,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十分不和諧,經常在激烈的彼此交戰。就像一個不和諧的問題家庭,父母平時怠於應盡的管教責任,且經常在事後以責備和懲罰的方式面對孩子犯下的錯誤。孩子平時得不到愛和適當的管教,他欠缺對父母的信賴、敬重與安全感,面對父母的指責,強烈回擊或置之不理,都會繼續撕裂雙方的關係。而這一切全發生在一個人的內在,形塑一個人的人格,一個失衡而分裂的心,對外很難輕易建立一個健康的關係。

§ 內在失衡的表現:自戀

Jane總是表現的特別強悍,在育幼院她企圖爭取老師的關注,在宇航員培訓中心,Robertson成了她冀望得到關注的外在父母。但她仍用很幼稚的方式爭取,除了打架,她對同儕缺乏同理心與同情心。他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建立夥伴、戀人的關係。

被趕出培訓中心之後,Jane從事的都是一個人完成的工作,即使曾經到校園學習,在變性之後她仍選擇擔任一個人就能完事的專欄作家。

生命中,她曾經愛過的人,那個John是一個幻影。因為現實中我們不可能擁抱自己,但擁抱自己是極度孤獨者最大的寄望。就像自戀情節中,美少年Narcissus被詛咒,愛上了自己在水底的倒影,化為顧影自憐的水仙花。這都是內在不和諧,造成自我人格建構失序,導致外在關係無法正常建立的結果。

校園相遇與相戀,John的離開是難以避免的結果,沒有人可以在自戀中得到真正的愛。自戀跟自愛不同,自戀是一種自我迷戀,欠缺真正的自我了解,因為自我了解需要外在世界中,與形形色色人們交往所得的經驗。自戀者往往過度膨脹自我,無視他人的存在與價值。當與他人發生衝突,不會考量現實情況,換位思考,而是將錯誤歸咎於他人,自己永遠是對的,甚至是悲劇英雄。

 

§內在失衡的表現:宿命論

我們回顧一下主角的成長,是一場自我接納——從嘗試到放棄——的失意之旅:

A. Jane:尋找外在父母肯定的女孩,在成長中認識自己,自我建構。

 

B. 整形前,變性後的John:一個人生活,學習重新認識自我,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男人。內在父母控制了內在小孩,實際上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關係並不和諧。所以她遭遇和自己極為相似,但看起來更成熟,過得更快樂的John,很快的陷入戀情,因為John知道Jane的內在小孩需要什麼,她通過扮演一個Jane需要的外在父母,雙方實則都在試著填補自己內在的缺憾。跳過一般戀愛需要經歷的過程——陌生、熟悉、猜疑、信賴、調整——他們與其說彼此相愛,不如說他們還是處於自戀的發展階段。

 

C. 整形後的John:知道自己命運,想要掌控自己命運卻不知道該怎麼做的炸彈客。他是一位受到Robertson和他人肯定的角色,也就是內在小孩受到外在父母的承認,因此他為了討好外在父母,努力去完成各種任務,即使這個任務造就自己一生的不幸。

 

D. 炸彈客:這個自己是內在失衡到極致的結果,正常人的內在會有許多衝突,Thomas More曾說,「和那些會表達憤怒的人交朋友。」。當一個人徹底的被內在小孩或內在父母掌控,內在儘管不在衝突,但在社會中卻可能呈現反常的面貌。因為一個極度自戀的人,他不需要(放棄)自己的社會性,不因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而懂得進行適當的自我調整。

 

E. 整形後的John將自己所生的嬰兒,按照Robertson的指示放在育幼院。到這個階段,Jane/John完全成為一位宿命論者。這經常在家庭中重演,像是被婆婆虐待的媳婦,後來也成了惡婆婆;看父親酗酒長大的孩子,自己也得了酒癮。

他們在不和諧的內在關係中成長,外在關係也缺乏健康的經驗,因而未能好好學習如何通過正常人的方式生活。並且曾經受到的仇恨,一直沒有妥善的發洩與安頓,最終就會投射在外人——特別是與自己親近的人——身上。電影中,錯亂的價值觀,最終轉嫁於公眾,以傷害公眾的炸彈為一種行善的表現。

進而,悲慘的命運就會陷入一種「宿命論般」的輪迴狀態。

宿命論是一種放棄自我時的藉口,就像我們前面談到的,是一種強烈的自我否定,因為當我們把自己想得很糟,然後想像事情接下來會變得很糟糕,我們因此不願意做出積極的改變,當事情因此弄砸,我們就有藉口把責任推給環境、命運與他人,總之與我無關,內在的小孩和內在的父母都推託了自己的責任。

 

§ 接納自己,破除時空悖論

健康的心靈懂得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能夠在社會中不失去自我的主要人格。舉例來說,內心健全的人會因為潮流添購服裝,但不會每當潮流改變就無所適從,擁有一套自己喜歡和習慣的穿著風格,又懂得在適當場合穿著合宜。

Jane/Jone的遭遇,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多少人在成長中,因為處在失能的家庭,或遭逢極大的不幸事件而未癒,使得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欠缺親密的溝通與成長。最後讓自己的人生越走越嚴峻,從自我的無法安頓,達致自我毀滅。甚至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自己以加害人的身份重現做為受害人時的悲劇。

我想起電影《隔離島》(Shutter Island)中,愛德華警官因為目睹了妻子殺兒的一幕,將之歸咎於自身,而因為深深的內疚和罪惡感,造成他產生精神分裂,將治療精神疾病的療養院看成是一個監獄,遺忘自己身為病人的身份,在追兇的過程中將悲傷的記憶埋進潛意識的深處。

以及電影《殺客同萌》(Sucker Punch)中,Baby Doll在喪母與繼父試圖性侵她和妹妹,導致她為反抗,誤殺妹妹後,造成嚴重的精神失常。她和其他病人想要逃離精神病院,並且將病院內的醫療人員與環境幻想成一系列的超現實場景。

極度的悲傷與極度的壓抑都有讓人精神失常的力量。當我們忽視心理的負面力量,這股力量就會逐漸成長,從小小的黑影,變成一個黑色巨人。就像生理疾病一樣,當疾患從黑影成長為巨人,往往超出個體能夠處理的程度。

然而,莫忘黑暗力量也曾經是光明的力量。如果我們要破除人生一度加諸在我們身上的詛咒,我們要試著接納自己,諮商師武志紅表示,憤怒、悲傷、恐懼都是為了保護我們內在不要受傷,宣洩壓力的本能。

§ 結語

酒吧中,整形前的John向整形後的John訴說自己生命的缺憾,可是從Jane到炸彈客,她始終沒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宇航中心的Jane聽從Robertson、校園中的Jane聽從偶然邂逅的半身、變性後的John聽從酒吧裡頭偶遇的人,她尋覓著外在的父母,那個不存在的父母。

當時光機器故障,失去外在父母的指引,John只能聽從自己內在父母,照料內在小孩。但長久以來欠缺人格完整養成,迷亂的靈魂搖身為來自地獄的恐怖使者。

我不禁想,假使當John在校園與Jane相遇,他願意拋開表面的成熟,真誠對待過去的自己,幫助Jane試著接納自己被拋棄的事實,接納自己在成長中的寂寞,發洩於同儕身上的憤怒,以及對愛的渴望。引導她慢慢試著學習社會化的歷程,接納自己的心理中的負面力量,是否便能跳脫一系列自我傷害的發展?

假使JohnJane內心的小孩能夠彼此擁抱、安慰,牽手成長,靈魂或許就能回歸整全。遺憾的是,他們選擇滿足自己內心的小孩,不敢輕易現出內心小孩的脆弱。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讓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彼此擁抱,避免分裂成兩個我。我們就能在屬於我們的時空旅程中,避免一場在幻影中不斷輪迴,靈魂止不住向下墜落的悲劇。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2289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