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26 10:22:37瀏覽11612|回應0|推薦17 | |
[心結] 害怕長大
週五,我跟一位朋友喝完咖啡,想去看電影。我們沒有預想要看什麼,當時時間最適合的,就是甫上映的《小王子》。我很少去電影院看動畫片,但我很想看一看《小王子》,畢竟距離讀這本書,少說十幾年前的事了。我只記得小王子拿玻璃罩罩住玫瑰,記得好像有一隻狐狸,其他什麼也記不得。 看完電影,也沒能喚起我對原典的記憶,故本文談的材料僅限於這部電影,無關原著。
§ 不可逆的旅程 人生,就是一個大哉問。在與問題遭遇,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走完了我們的一生。有些問題,我們妥善的作答;有些問題成了懸案;有些問題我們試了許多次皆徒勞無功;有些問題使我們瘋狂,甚至使我們懷疑自己的智商。並且有些問題,殘酷的警醒我們,通過問題本身告訴我們生活有多不容易,儘管我們未能做出解答,我們還是要活下去,與此同時,下一個問題就像不速之客,已翩然沓來。 在我接觸過的心理學理論中,沒有任何一位學派的大師認為人生可以永遠停留在童年時期。無論是當代談生涯發展的Super、Erikson將人生分為八階段的發展理論等,或將時間推至Adler、Jung的年代,儘管他們沒有如Super和Erikson很明確的將人生區分為幾大階段,但沒有一位將生涯的問題放在一個不可抗拒的幻想中去討論。 成長,是一場不可逆的考試,一趟不能回頭的旅程。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成長都會來,或者準確的說,「成長的問題勢必出現。」 人生不是童話,《小王子》和近幾年的《神隱少女》、《瓦力》、《天外奇蹟》等動畫片都在用兒童熟悉的動畫表現,在告訴人們,打開一本繪本,裡頭陳述的可能是一本經書。
§ 童心:無知之知 人都得長大,那麼我們是否永遠都只會越來越世故?我們的內在小孩是否註定死亡?小王子的旅程,便是回應這個問題的答案。 小王子與玫瑰的相遇是偶然,如同人生中的許多相遇。小王子愛上了玫瑰,這或許也是偶然,但處理與愛人之間的關係,卻是愛的必然課題。 愛是一種感受,也是一種能量,但這種感受是主觀的,能量也可以是毀滅性的。小王子開始了他的旅程,這趟旅程是對愛的證明,也是自我覺察的修行,並試著摸索出妥善導引這股熱烈能量的方式。 旅行之初,小王子就像蘇格拉底,深感自己的無知,於是在雅典街頭到處向那些各個領域的大人物,探問真理。蘇格拉底向將軍詢問「勇敢」的意義,向政治家探尋「正義」的標準,向僧侶詢問諸神的面容。 小王子同樣自認無知,所以他才離開B612,到各個星球,向那些號稱在他們的領域,被許多人視為專家的大人們,詢問理當他們深諳的道理。 結果小王子失望的發現,他們其實對真理一無所知。他們將自己主觀的經驗,說得好像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最後蘇格拉底失望的來到德爾婓神廟前,問阿波羅:「雅典最有智慧的人是誰?」神諭告訴蘇格拉底,「你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因為你承認自己的無知。」 童心,就是始於無知的好奇心。無知使我們謙遜,同時使我們願意追求真理。當我們有天遺忘了好奇心,以為我們就是世界的主人,我們便拉遠了與真理的距離,我們開始變得世故,用所謂的專業來包裝自己的自以為是。但這種包裝其實是一種自我防衛,畢竟在社會上,沒有價值的人事物隨時可能被拋棄。 這也是為什麼心理諮商不談理想化的回歸童年,而是談如何轉化童年的經驗,因為成長所身處的這個社會,還是需要適當的生存之道。正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我們拉扯著,我們得為我們的童心施以不同的保護措施和肥料,既不讓內心的小孩死亡,也不讓他成為我們無法與社會融入的障礙。 § 長大的王子,還是王子 不成熟,是對世界的疏遠。成熟,並非失去童心,而是我們一方面長保童心,一方面又懂得轉換保守童心的模式──在雨天為我們的童心撐傘,但不是過份的讓它曬不到一絲太陽──與我們的人生階段的外在世界,保持適切的關係。 我們總是在如何調整到最適切的狀態,不斷自我拉扯,以臻至蘇格拉底所說的「中庸」。 小女孩的媽媽,她過份的追逐著社會的規則,扼殺了孩子的童心。 另一方面,孩子一方面懷有好奇心,另一方面對於世界還處於探索階段,這是成長的歷程,但這個歷程不能永遠保持在同一個狀態。 過份放縱自己的內在小孩,就像某些沒有辦法融入社會,到了某個年紀還是十分驕縱的成人。他們過份的將自己個人訂定的規則,沒理由的視為他人也要遵守的規則,因此他們往往對自己在社會上的挫折感到憤怒,彷彿這個世界所有不合心意的人都是壞人,不合心意的結果都是別人的錯。 長不大的孩子,失當的童年情懷,都會成為成熟的障礙。 所以成熟並不意味著失去,而是轉化。 那位和小王子相遇的飛行員,他和小王子坐在一起看日落,和他一起想像盒子裡頭的羊。他熱愛生命,又同時能夠和這位孩子一起相處,而不像其他大人,用自以為是的觀點去俯瞰孩子。 我想起Philippe Ariès在《兒童的世紀》(L'enfant et la vie familiale sous l'ancien régime)書中揭示的,兒童曾經被視為成人的延伸,是「小大人」,而非獨立的個體。
§ 蛇:接納生命的不完美 每個孩子都是小王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天上的一顆星星。王子會長大,會變成大王子,但不見得會變成可憎的大人。 相反地,每位貌似可憎的大人,內心都有一位不死的小王子,被深深埋藏的童心。這裡存放著心理學探究的地下黑金,諮商的存在意義,那看不見,卻被我們相信存在的古老寶藏。 影片中,我對天真的小王子,被媽媽控制人生的小女孩,可愛的小狐狸等等都很喜愛。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條蛇。 導演對那條蛇的描繪,讓我驚豔。過去經常出現在電影、小說等文本中的蛇,經常是以非常平板的面貌出現:邪惡、狡獪、黑暗的化身。 但在這部《小王子》中,蛇的形象是中性的,他出現在小王子面前,告訴小王子如果哪天想回家,可以告訴他。小王子沒有選擇其他回家的方式,而是選擇通過蛇做為回家的路。這象徵著成長的必然,就像亞當和夏娃吃下禁果,喚起了理性的能力,使人做為理性動物的本能得到彰顯。從伊甸園墮落,卻也從此開展人類的歷史。 人生的道路,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成長都是必經之路。 不是蛇選擇了小王子,也不是小王子選擇蛇,而是他們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彼此。 曾經小王子很迷茫,被社會的規章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他變得俗不可耐,但那不過是和其他人的面目變得更相似罷了。重新擁抱自己的童心需要勇氣,而成長所遭遇的社會化,包括人際互動的詭譎多變,為了謀生所做出的犧牲等等,都是成長的一部分。 這是必經的考驗,因為這些考驗,我們才有辦法擁有保護小王子的力量,而我們的小王子也才有足夠的見識,用洗煉過,而非粗糙盲目的愛,去看顧他內心的玫瑰,並且接受玫瑰的死亡是必然的一部分,而在這個自然的世界中,學會愛。 即使玫瑰走了,飛行員不在了,小女孩回到媽媽身邊,經過打磨的愛卻仍然得以遺留在心中,在下一朵玫瑰出現之前,他也能為自己好好活著,不過份的沉溺於任性的情緒深海。 儘管不討喜,但蛇是導師,正如人生是我們的導師。
§ 在現實與理想的和諧中使生命完全 有時,我會對來談者講起一個老故事。 好幾年前,我剛開始以寫作為業,有次跟一位事業小有成就的新朋友吃飯。朋友聽到我要放棄優渥的工作,回歸校園生活,好專心寫作,問我:「你打算堅持到什麼時候?」 我說:「實現理想只有計畫表,沒有時間表。」我不是公務員,算不出自己工作幾年能賺多少錢,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我能寫出讓自己感動的作品,我只能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努力。我曾經很挫折,也曾經想放棄理想,完全的投入社會。但最後我在工作與理想之間,逐漸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維持生活,且有餘力保持創作的習慣。 我們在生活中能做的,或許只是學會「接納生命的不完美,在現實與理想的和諧中使生命完全。」 我始終相信「星星不會墜落,正如小王子不會死」。 如果內心的小王子會徹底消亡,我們又怎麼能讓一個人從心理的折磨與痛苦中得到救贖?
§ 結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或許人生沒有答案,只有方向;只有未盡的敘事,沒有完本的故事。 生命中有值得我們懷念的部份,也有讓我們厭惡的片段;我們會遇到玫瑰,像隻豢養或被豢養的狐狸,但我們也會遇到蛇,用銳齒和毒液,教會我們人生中的殘酷的真相:生、死、愛、欲,構築人生的整體。 無論我們和多少人一起走過,最終我們還是得一個人前行,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前行,我想起存在主義治療的Viktor Frankl,他通過集中營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人生儘管有許多痛苦,但痛苦並非全然沒有意義。我們在生命的考驗中前行,在苦難中緊握生存的勇氣,學會品嚐幸福的滋味。 最後我以湯姆.漢克斯1988年的作品《飛進未來》(Big)做為結語。這部電影中,湯姆.漢克斯飾演一位一夜長大的小男孩,他原本欽羨大人可以不受孩子生活上的諸多限制,他發現大人有大人的快樂,也有大人的煩惱,成長無法躁進,每個環節都得自己親身走一遭,於是他和這段時間擁有的頭銜、豪宅與女友說再見,重新變回孩子,他的選擇並非畏懼成長,而是了解成長的意義,就在成長本身:成長的代價,當中便蘊含成長的報償。
[解語] 讓世界與內心的小王子和解。
◎ 讀者信箱:service@myplus.com.tw 【讀者信箱投稿規範】 1. 來函者接受我方在保護來函者隱私的前提下,經匿名與節錄後刊載。 2. 請盡量將情況詳細交代,充分说明更易於諮商師分析與回應(包括性別、年龄、所在城市、职业等。) 3. 有鑑於來函十分踴躍,故只能每個月挑選少量一至兩篇回應於此專欄。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