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
2015/12/02 07:55:35瀏覽5744|回應0|推薦13

 [心結] 三角關係中,誰才是我的真愛?

 

出於日裔英籍小說家的改編電影《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讓我想起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1]

 

Sternberg理論中,組合成三種片面的愛,以及一種完整的愛:

a.       承諾 + 親密感 = 友伴之愛。這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比起戀人,更像朋友,他們可以做終身的伴侶,但不會有超乎尋常規範的激情。

b.      親密感 + 激情 = 浪漫之愛。常發生於愛情故事,諸般愛到天荒地老,甚至願意放棄一切,勇敢衝破禁忌,不理性的愛。

c.       激情 + 承諾   = 虛幻之愛。肉體的激情和空泛的承諾,缺乏真正明確的結合基礎,僅有性吸引力激發出的短暫迷戀。

    激情 + 親密感 + 承諾 = 圓滿之愛。在生理、心理;物質、精神皆備,經得起情感與理性考驗的愛。

§ 愛戀關係是複雜的共同體

《別讓我走》進行了一場愛的辯證,這個辯證預示結局。

KathyRuthTommy是海爾森寄宿學校的學生,他們是複製人,存在的使命是為「普通」人類提供移植器官。

懷抱追尋自由的一點勇氣,Kathy一行人逃離寄宿學校,他們去找傳說中的「畫廊夫人」。據說如果一男一女能在夫人面前提出相愛的證明,就能獲得赦免,多活幾年。

RuthTommy之間的吸引,很大一個程度是建構在性的激情之上,並潛藏著Ruth為了求生,企圖將Tommy做為面對畫廊夫人時,得以延長壽命的共同體。Kathy顧念三人間的情誼,也以為TommyRuth當是一對,所以她始終將自己的愛意埋在心底。

在我的理解中,Sternberg的三角理論對三種表現的突顯,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每段關係中,三種愛交雜著,只是有時其中一種特別突出,好比完全的肉體情慾,但即使是肉體情慾,也需要參與者有對彼此的一點信任感和好感,否則就成了一場性犯罪。但三種成份的比例變化,會發展出不同的關係模式。

三人之間,從陌生人發展為友伴之愛,然後通過他們對愛的不同理解和表現,在三角──毋寧說三種極端狀態──變動著,但最終他們都朝向圓滿的愛集中。

我相信精神上的愛戀,和肉體上的情慾需求都是人的天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最後會假戲真做,因為關係的積累,沒辦法像算數學一樣黑白分明。跟自己說「我可以無情」、「我很理性」,到頭來不過是自欺欺人。

相反地,有些人放棄結合的可能,以為只要靜靜的守候令一個人就能滿足自己對愛的需求,這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看法。愛的左鄰叫「佔有」、愛的右舍是「妒忌」。

貌似自私,但自私才是愛的本質。所以越到生死關頭,Tommy越發感受到內心的真實呼喊,Ruth間充滿激情的交媾或種種美好時刻,都被他和Kathy間恬然寂靜的內在情感敲碎。歲月無多,更要直面自己的心,自己真實的愛戀。

TommyKathy彼此相愛,他們找到畫廊夫人,但迎接他們的不是美夢成真的消息,而是無處可逃的噩耗。確實某些有志之士,想通過寄宿學校養成的孩子們,來證明複製人有靈魂,好讓人們可以放棄將複製人視為「器官移植載體」的想法。但當人們面對病痛與死亡,複製人是否有靈魂,是否和常人屬同類便顯得一點也不重要。

KathyRuthTommy,他們註定要貢獻他們的肉體,在約莫三次器官移植後,跟屠宰場的豬、羊、牛、馬一樣,將自己被切割的身體,曾經愛過、恨過、哭過、笑過的生命獻祭給人類,然後徹底被遺忘。

 

§ 他們為什麼不逃?

所有的愛,都是在一個大環境底下展開的。每個人都像一顆種子,老天要你種在哪裡,你就得種在哪裡。可能是富人的窗台,可能是貧瘠的石階縫,可能在荒涼的芒草間,可能在肥美的土壤上恣意的吸收養分。

回想上一次觀看改編自石黑一雄小說的電影,是安東尼奧.霍普金斯主演的《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

兩篇作品的基調都在不平等的土壤上發育,《長日將盡》中,男主角是貴族家庭的管家,而他和女僕之間的愛戀,因當時階級的風氣,不得不以曖昧的方式進展。

《別讓我走》,擴大了階級的無奈感。普通人類就像馬克思眼中的「上層建築」,在經濟與意識形態的基礎上,他們主宰社會「下層建築」人們的一切活動。

更可悲的是當三人尋找他們的本尊,Ruth發現自己的本尊一點也不特別,跟自己沒有什麼差別,是一位生活庸庸碌碌的平凡女性。三人忠於意識到,就算能證明常人和複製人在各方面別無二緻,也改變不了被歧視的事實。

當你處於社會的底層,你沒有選擇的權力。

「就算想逃,又要逃去哪裡呢?」無論去哪,複製人永遠不會被當人看,他們是常人眼中的工具。所以他們沒有逃跑,Tommy在怒吼一陣後,最終平靜的躺在手術臺上。

 

§ 愛,在大環境底下都顯得微不足道

就像現代社會的多數公民,Kathy和其他人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教育使人們學會順從,而非改變社會的勇氣。他們接納了自身的命運,儘管對生命被決定有所不滿,但他們大體還是接納自己出身的意義。有時當我們以為可以在體制內找到答案,很可能這只是被馴化的結果。

從後設的角度來看,Ruth的本尊,或許在常人階級裡頭,也不過是活得卑躬屈膝,飽受社會不公對待的居民。跨越體制的代價很大,要有犧牲自己的勇氣。這一點,複製人做不到,常人也做不到。

每個人都在生活中,在階級社會裡,承受著自己的命運。

弔軌的是,表面上你有權力選擇愛的對象,但那也是在你的圈子裡,你打不進其他人的社會。在不同的社交圈看來,你是異邦人,一位外來者。就像四九年,被迫分隔於海峽兩岸的男男女女,或許曾經有過海誓山盟,但海誓山盟也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

愛被沖散、關係被沖淡,時代大於愛情。或許這是另外一個不逃的原因,對TommyKathy而言,在短暫的一生中找到那個人,生命業已圓滿。而失去好友和摯愛的Ruth,同時失去繼續為生命抗爭的理由。

 

§ 解開三角習題

在愛中我們見證自己的卑微,在時代中我們見證生命的渺小。

從宏觀的大時代下去看,多角關係其實也沒那麼重要。我們當下的選擇,都可能隨著時間有所變動,而即使我們想要有所做為,可能環境也不允許我們那麼做。就像撰寫《今生今世》的胡蘭成,他周遊於不同女人之間,有人形容他像一位集郵者,可他自認像賈寶玉,對每個女人都是真愛。可最終他也被迫在戰亂中離開家鄉,四處尋覓一個棲身之所,更不是每個女人都會留在他身邊,他能掌控的只有筆下那些自以為是的感觸。

當一個人陷入多角關係,從Sternberg的理論邏輯來看,是否唯有放棄多角關係,才有可能臻至圓滿之愛?

如果我們只求表面之愛,不在意完滿,又考量天長地久終有盡頭,還包括時代的考驗,那麼多角關係在這個標準下,真愛存在。如果我們要求愛必須永恆、純粹,那麼圓滿之愛便顯得極度稀有。

有些人對愛的標準似前者,有些人用一生追尋後者。無論那是什麼,唯有愛的行動才能證成圓滿之愛的存在。

KathyRuthTommy口中吟唱「別讓我走」,他們可能是對愛人訴說,可能是對這個美好的世界,也可能是對那些殘酷的人類,表達自己渴望活下去的願望。

無論那是什麼,至少有一件事對常人和複製人同樣公平:「社會不正義、關係會變化、生命無常。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走。」

 

[解語] 我們也許無法理解愛,卻必須學會接受愛、恨和衍生的情感,正如我們學會接受生命的不公平。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3742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