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攝影手札】我的攝影故事:車站
2014/10/08 11:16:44瀏覽879|回應0|推薦14


◎MyPlus專欄

要問一個人的故事,就要問他曾經走過的路。

答案比的不是數量,而是故事。從一個人旅行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想,更能看出一個人對一塊土地的緣份。

有些人的旅行故事,比較像是購物清單,訴說的是在什麼地方買了些什麼東西,旅行以購物商圈和商店為點所構築。

有些人的旅行故事,比較像是美食節目,人還沒回家,就已經把每天一日三餐,外帶下午茶、宵夜等進食情況分享到網路上。

有些人的旅行故事是蒼白的,問他去了哪裡,有什麼感想,他一句不發。倒不是不善言詞,而是當一趟旅行給不了人太多驚喜,能記得住的內容自然不多,隨著時間推移,只剩下護照上蓋的印章還清晰。

對我而言,承載旅行的除了自己,就是促使我們前進,在點與點之間跳躍的交通工具。自從瓦特發明蒸汽機,促使了工業革命,史帝芬生對火車的改良與普及,使得城鄉距離一下子縮短了,人類移動的範圍變得無遠弗屆。人們得以走得更遠,更輕易的前往以前要費好大工夫才能前往,以至於難以輕易動身的旅行。

哲學家康德的傳奇故事,一生幾乎都在柯尼斯堡活動,卻能透過書籍和與他人的交談,透過自己的理解與想像獲得對遠方異地的畫面。但旅行豈只是理性的認識,經驗永遠是最好的材料。

世界各地,有許多紀念碑,林立在土地上。每一趟旅行,如果我們認知的夠多,如果我們跟那塊土地產生了某種感情上的聯繫,我們就會在心裡插(被插)上一個屬於那段旅行的紀念碑,去紀念在那一趟旅行中我們難忘的人、事、物。

旅行本身是「閱讀」,也是「訴說」。這份閱讀與訴說有三重境地:

第一重以「腳」為工具讀,並用「腳」為工具來訴說。

第二重以「感官」,盡可能的多聽、多看、多感受。

第三重以「心靈」,對感受到的一切進行思考與反思。

 

這張照片攝於我將離開巴黎之際,即將搭乘歐洲之星前往倫敦。我手握一張單程票,儘管我不想離開巴黎,但我必須要走,然後從倫敦返家。

等候發車時,我看見一位男士。他和我一同眺望,高台下那一列列的列車。

那時的我在想:「有些地方,走了就走了。但有些地方,你知道會再回來。」

我並不遺憾在巴黎留下的剪影太少,因為我知道這是我還會再踏上的地方。有些地方,因為不值得再去,甚至不值得再提起。

從男士的表情,似乎對於眼前要走的路,並不那麼喜悅。也許前方的路,並非他真心想走,或者有他不願意離開的理由。再說,看那位男士輕裝簡行,像是要出差,而非旅行。若是工作,那自然會在臉上掛著一份生活庸庸碌碌所帶來的疲憊感。

車站,是旅行的逗號,也可能是句號。是一本小說寫下的序章,也可能是終章。在生命的過度與擺盪間,我們可能搭上一列前方不明的列車,我們會去哪兒?這是一個哲學的大哉問,問的是「我們最終如何面對死亡?」、或者「當我們走完一生,我們會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為生命寫下的旅行日記,或許應該更像是一篇報導。如果我們只滿足於「閱讀」,而不願意「訴說」,我們的生命旅程很難與他人真正發生聯繫。懂得我們的人將很少,因為我們說得不夠多。與此同時,我們卻抱怨著他人對我們的理解太少,卻忘了我們旅行所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沒有陪我們走過的人,若不是聽我們說,他們又怎能了解當中是哪一片落葉令人印象深刻,叫我們難忘。

在故事裡,訴說使得故事豐富,故事使得我們身為一個人的特質被逐漸清晰的描繪出來。和這個人、那個人,我們在車站與車站之外的地方相遇。很可能我們就是某個人人生的車站,我們送了那個人一程,說再見。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800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