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10 22:08:48瀏覽381|回應0|推薦8 | |
本文已刊登在聯合新聞網旅遊休閒頻道玩家札記 從圓山捷運站下車後開始步行,我在天氣炎熱的午後穿過車水馬龍的承德路,污濁的空氣促使我加快腳步,我渴望一處平靜之地。大龍峒保安宮位在哈密街61號,屬於二級古蹟,從1742年粗創的木造結構到如今三千餘坪的宏偉規模,期間歷經了多次整修,但是都秉持著「整舊如舊」的嚴謹原則才得以讓保安宮不致出現「古蹟變新蹟」的窘況。保安宮主要奉祀保生大帝,廟名其實有「保佑同安」之義,也點出了由福建泉州同安分靈來台的淵源。也因為寺廟的歷史悠久,再加上重視古蹟的修復,因此在廟裡頭處處可見到由著名工匠的細緻技法所雕繪的作品,例如正殿就有由陳應彬與郭塔兩位大師拼場競作而成的工藝,這樣的修復堅持也讓保安宮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獎的殊榮。 造訪之時正是保生文化祭緊鑼密鼓準備登場之際,還沒走到廟口就聽到了慢調歌聲,原來是表演團體正在為保生文化祭進行彩排練習,看著台上的表演者揮汗走位,著實佩服他們投入文化傳承的心力。保安宮佔地廣大,有著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在廟口也能清楚看到牆上那扇書卷和竹節造型的開窗,上頭的雕飾依舊生動如昔;「保我蒼生」、「道濟羣生」、「帝德同天」、「真人所居」等牌匾高掛屋簷之下,稍稍薰黑的表面是香火鼎盛的最佳證明;橫樑和牆壁還繪有「武穆精忠」、「真人練丹砂以濟世」和「八仙大鬧東海」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而保安宮最早的石雕龍柱則是嘉慶年間的作品,兩旁迴廊還有許多由大稻埕、大加蚋堡等地方人士在嘉慶、大正等年間出錢出力的奉獻之作,上頭的泥塑造型各有千秋,就連青天白日滿地紅也被工匠古今融合於其中了。
寺廟後方除了古鐘、轎椅和執事牌外,還有幾座後來重建的金亭以及石碑;一旁的解祭壇傳來道士的誦唸聲,好奇探頭一看,原來正在進行消災解厄求平安的儀式。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保生大帝本名吳夲(音ㄊㄠ),北宋閩南人,醫名頗盛。逝世後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白礁建廟奉祀,西元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慈濟宮」,之後再由移居大浪泵(大龍峒的舊稱)的漢人分靈來台。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但也供奉了神農大帝、關聖帝君、玄天上帝、黑虎將軍、觀世音菩薩和瑤池金母等神祇。手持清香的老少香客在香爐前閉目默禱誠心祈求,清脆的擲筊聲不時響起,他們都希望能夠得到神明的應許;義工阿嬤則在斗室裡專注摺著金紙,那是一種用生命奉獻的堅持。突然看見幾包餅乾就放在木柵欄上,再對照殿內的獅頭,我竟然想到了動物園裡「請勿餵食」的警告。 走進保安宮,除了拈香祈求,你也可以花點時間四處走動,然後你會發現隨處都是歷史寶藏,看不懂也沒關係,只要來這裡感受歷史環繞的氛圍,其實就是一種享受。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