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2 10:04:01瀏覽527|回應0|推薦18 | |
本文已刊登在聯合新聞網旅遊休閒頻道玩家札記 每當我騎著機車在巷弄裡鑽進晃出的時候,我的目光總是向兩旁游移,絲毫不想錯過任何值得記錄的瞬間。隱身在微風廣場之後的一號糧倉總讓我覺得它神秘兮兮的,這棟夾在樓房之間的寬大建築就是有那麼一點不協調,從外觀又看不出到底是作何用途,它到底是誰?我始終好奇著。在偶然的機會下,與同好討論著台北市內的老建築,「一號糧倉」謎一般的身世才真相大白。再進一步搜尋,更發現原來一號糧倉已被文化局列入「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名單。 天氣暖呼呼的午後,早早就有參觀訪客三三兩兩在外頭等候。一號糧倉位在微風百貨後方住宅區、營建署旁的小巷內,當管理員打開厚重鐵門時,裡頭黑漆漆一片,空蕩蕩的室內只有我們的驚呼聲在迴盪。根據資料記載,一號糧倉於1946年興建,是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在台北市內興建的第一座糧倉,也是台北市僅存的日據時期糧倉。檜木製作的桁架是其特色,牆壁則為多層牆體,有防潮、隔熱、通風等功能,只是如今牆面早已剝落大半。當時將糧倉興建於市內的考量是擔心美軍若將台北橋炸斷而有斷糧之慮,牆上及鐵門至今仍看得到美軍飛機掃射的彈孔痕跡,甚至有一顆子彈還遺留在門上,別具時代意義,也因此在2011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貼心的管理員開燈點亮原本一片漆黑的室內,勉力撐起一甲子歲月的屋頂木樑支柱直橫排列,看得出是日式房舍的工法;陽光則從高處的寬窗微微透入,眾人分別在裡外走探拍照,一些人則跟著管理員的腳步細細品味糧倉的故事,生鏽鐵門上嚴禁煙火的紅字早已看不出字跡,倒是看得出歷史抹蝕的程度,其實糧倉後來不再儲放備糧後曾經變身為製作布袋的工廠,所以附近居民也稱它為「布袋間」,這也是很少人知道的過去。 大多數來參觀的人都是因著老房子文化運動規劃將舊有空間活化再利用,想找個合適場所發展文創的理想,所以在裡外逛了一圈後,不少人便抓著管理員詢問空間改建的權限以及使用方式,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這裡會和松山文創園區一樣,搖身一變成為藝文氣息濃厚的設計工作室或是文創商展空間,而且還是「巷仔內」才會知道的秘密基地。緊臨的三層樓小公寓則是糧倉員工宿舍,還嗅得出古早眷舍的味道。 一巷之隔的另一棟三層樓房舍則是無意中發現的秘境,房舍建築呈現類等腰三角形的樣式,狹小的出入口就位在三角形的最尖端,上下樓只能依靠一道年久失修的樓梯;出入口的木凳上擺放著木框,那是住戶共用的信箱。這裡是已50年之久的警察宿舍,家戶門前就是公共走廊,有點類似香港的集合式住宅。每房僅約 阿桑樂觀的說,糧倉拿出來用也好,讓附近熱鬧點多些人氣,看能否帶動這裡的發展。衷心希望這樣的發展是好的、這樣的發展不會過度侵擾原本的樣貌,我也期待著。 延伸閱讀:老房子文化運動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