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中正/城市一隅的小山城 寶藏巖
2012/08/17 13:42:31瀏覽525|回應0|推薦22

本文已刊登在聯合新聞網旅遊休閒頻道玩家札記

 

 

  熱鬧的公館商圈無論白天晚上都是呈現人潮洶湧的景象,然而只要彎進一條蜿蜒小巷,循著緩坡慢步前行,你會發現一切的喧嘩開始從耳邊消退,不再聽到小販的吆喝聲,眼前也沒有閃爍的霓虹招牌。那年如果不是教授安排了這趟校外參訪,我大概也不會有機會走進這命運多舛的歷史聚落。

  寶藏巖幾十年來一直在公館商圈和新店溪的夾縫中靜靜地存在著,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這裡最早是日軍的駐紮地,台灣光復後才逐漸出現由違建形成的聚落,直到八零年代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了拆除寶藏巖的行動,在民間團體抗爭多年後,最後以「歷史聚落」的定位活化保存了寶藏巖,如今的寶藏巖則以國際藝術村的方式委外經營,並以管控時間的方式對外開放,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這天隨著教授的腳步走進了寶藏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名為寶藏巖的寺廟,寺廟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為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寺廟歷經多少改朝換代,現在仍可在廟裡發現許多昭和古物。我們沿著廟前小徑進入歷史的國度,抬頭一看,依山而建的房屋像極了壅擠的蜂巢,多少人在這裡完成落地生根的滿足。綠色的信箱整齊地掛在入口處,郵差不用踏入錯綜複雜的階梯步道送信,居民為他人著想的細膩令人感到窩心。由於聚落房舍是以漸進式的方式搭建,因此其間串連的階梯步道也跟著左拐右彎,有時突地就走到了王伯伯家的庭院,或者一個轉角就是個能鳥瞰新店溪對岸與福和橋的車水馬龍的好位置。

  現今仍有不少聚落居民選擇回「家」與藝術村共生共存,一位白髮老翁悠閒地坐在屋外乘涼,身後斑駁的牆上幾個斗大的字寫著「家庭理髮」;一對老夫婦正帶著小孫子在翻土種菜;卵石建成的駁坎成了家庭電影院穩固的地基,藝術家與個性咖啡館的進駐則豐富了寶藏巖的文化多元性。雖然部份的屋舍已經過整修並開放,但仍不時可見到殘屋敗瓦和雜草叢生的景象,藤編竹椅仍置放在屋外一角,只是主人再也不會回來閒坐乘涼了,這是一種不勝唏噓的寂寥。

  越往上走越顯得荒涼,穿過了不見天日的巷弄,看到的是國片「麵引子」的拍片場景;再往上些,「Fortune CooKiss」的裝置藝術和牆上的風格塗鴉沖淡了房舍的殘破感,不遠處的房舍外還掛著尋常人家的衣物,呈現了所謂共生共存的和諧;而外觀完好的連棟屋舍正等著變身為青年旅社。

  在寶藏巖裡,舊時代的歷史厚度與新生成的茁壯不斷交錯著,形成一種難以言喻的特色,那是一種衝擊,卻也產生某種程度的融和。寶藏巖雖然地處城市邊緣,但它不是貧窮或髒亂的代名詞,這裡也沒有埋藏閃閃發亮的黃金,這裡有的,是一直都在上演、等著你來欣賞的時代劇。

 

 

 

部落格

粉絲專頁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fetravelfun&aid=672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