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15 01:23:00瀏覽193|回應0|推薦6 | |
炎炎夏日,空氣中彌漫一股黏膩的濕熱,讓人有種說不出的窒悶感。某日行經光復南路時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松山菸廠不就在這附近嗎?」想起自己說要去晃晃也嚷了好久,就去吧,也順便找個地方讓被安全帽悶壞的腦子透透氣。 依稀記得松山菸廠的位置是在光復南路和忠孝東路口,但當我抵達時卻只見到為數眾多的各式大型機具正在作業,要不是親眼所見,我還以為這裡已經成為機械博覽會的所在地了。在工地門口踮腳一瞧,也沒發現任何綠林和廠房的踪影。「難不成松山菸廠跟舊高雄火車站一樣搬家了?」我帶著問號繼續沿著忠孝東路往東騎,過了逸仙路後才在巷口瞥見松山文創園區的指標。「好一個低調的古蹟。」我心裡想著,連出入口都這麼的不起眼。巷弄裡一邊是政府單位大樓,另一邊則是公寓民宅,再往前騎些,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充滿綠意的生態池了。好不容易喬了一個車位,信步往園區走去。 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的松山菸廠建於1937年,那是個殖民台灣的年代,日本人當時看中了台灣的豐饒因而大興土木,以支應戰爭和其本國的需求。菸廠在當時以現代化的標準進行建置,並在佔地 生態池邊有幾位附近居民坐在樹下乘涼,大型機具的敲擊聲一直迴盪不散,一旁正在興建的大樓硬是把大王椰子的高度比了下去。生態池中的小島只見到幾隻鵝鴨,牠們對於在大熱天戲水玩耍似乎興趣缺缺。倒是魚群見到有人走近池邊便開始聚集張嘴,這年頭連魚都想不勞而獲了。生態池邊的開放式木造平台是小朋友們追逐嬉戲的好地方,至於平台後方的建築是以前的機械修理廠,現在則是充滿文藝氣息的餐飲設計空間,挑高的設計讓人有置身室外的開闊感。與之相鄰的日式木造房舍就是以前的育嬰房,專門提供員工的嬰孩休憩遊玩,應該就類似現在的托兒所吧。但因為尚未開放,我只能透過玻璃想像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唱遊日本童謠的情景。 後方是昔日的製菸工廠,以口字型將巴洛克花園包圍在中央。幾座以簡單的灰白色系構成的鏤空式涼亭座落在花園角落,圍繞在噴水池邊的則為看似是鵜鶘的雕像,噴水池前的棋盤式廣場或許是員工們聽著官員千篇一律宣訓的地方吧,再坐久一點說不定還能隱約聽到幾句呢。走回工廠內部,牆面皆是上白下灰的塗裝,挑高的空間讓製菸的大型設備得以安置運作,大開窗的木造窗戶讓自然光趕走了室內的陰暗,也讓自然風帶動了空氣的流通。而幾個不起眼的轉角都會出現早已生鏽的舊管線,那可是超過一甲子的古蹟啊。工廠後方的半圓型澡堂則和台北機廠的員工澡堂功能一樣,都是提供員工下班後舒緩身心之用。廠區二樓目前為不對外開放的辦公空間,一樓的空間大多以展覽場地和委外經營的餐飲設計店舖為主,想裝氣質扮高雅填飽肚子?這裡絕對適合。在廠區內左彎右繞的不用擔心迷路,指標牌隨時都會像小精靈般冒出頭為你引導。 另一頭幾棟挑高的建築則是過往的倉庫,從製菸工廠的二樓透過高空輸送道將製成品直接送往倉庫,提昇了產線和人員運用的效率,好一個現代化的用心。再走回生態池邊坐坐吧,位在機械修理廠旁的另一座建築物則是鍋爐房,全廠區的動力都由這裡供應,仿希臘建築三角形制的山牆證明了工業建築也可以和文化藝術並存,矗立一旁的煙囪彷彿正對後方的101小老弟問著:「你幾梯的?」 從「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到「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從繁華到荒蕪,製菸工人的吆喝聲和機器運轉聲已不再,歷經改朝換代的漫長歲月,如今又重現世人面前。它是個活生生存在的歷史,不論你喜愛的是文化藝術、工業建築還是你只想找個地方散心走走,一如菸廠初始的「工業村」概念,這裡都能滿足每個人渴求的需要。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