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01 17:51:33瀏覽2365|回應0|推薦16 | |
小時候家裡人口多,所以爸媽都得工作,因此忙起來的時候就自然無暇煮一桌子的菜了。這時爸媽多半是煮一大鍋的麵,連著大鍋端上桌來,一家子人就這樣給餵飽了。雖然是一鍋麵,但是麵的湯頭、放入的佐料卻一點都不含糊。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總是希望媽媽幫我盛麵時不要裝湯,媽媽根本不理,於是我便把麵吃光,留下一整碗的湯。這時媽媽總會冷冷地說:「只吃麵不喝湯的人,多半是無情的人。」 我當時並不明白媽媽講這個話是有什麼人生的觀察依據,或者只是希望我吃麵的時候把湯也喝完。不過經過這些年吃遍各地麵食的經驗,一碗麵好不好吃,這湯頭的好壞是很重要的。不喝湯,很難斷定這碗麵好不好吃!而湯頭要熬的好,除了食材好壞,恐怕是少不了煮湯的用心與付出吧!逐漸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我吃麵也開始用心品嘗湯頭的美味,用心把湯給喝完以體會煮麵人背後的付出,並且自己煮麵時也特別注意湯頭的料理。每次煮麵給家人吃,我總會問:「這麵好吃嗎?」其實我想問的是:麵湯好喝嗎?一方面是我想要得到讚美,一方面也讓我的孩子們知道付出的用心、感受被愛的溫暖。 說這一段往事,是想起關於愛與被愛的事情!人們都說愛的能力是需要學習、培養的,我完全同意!愛是成就對方的美好,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去看到別人的需要?如何要能夠放下自我去尊重對方?如何去付出具體的行動?……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可是,這兩年我更深刻的體會是:被愛的能力也是需要去學習、培養的! 什麼是被愛的能力呢?願意體貼到對方的心,可以因此感受到對方的付出並且欣然地接受,讓付出的一方同時感受到自然與歡喜!或是換個角度說,若我們能如此地接收到對方的愛與付出,那麼對方充滿熱切而歡喜的付出便有了更多的能量,這一方面使接受者明確地感受到他人的愛,一方面也讓付出者得到直接的回饋。然後,不論是接受的一方要立即給予回應,或者將這一份受助的心情轉向對其他人付出,都將使愛與被愛更熱烈的傳動起來。因為若是有一方真心的付出,卻沒有一方願意接受,那麼這世間不會有什麼愛與不愛的問題! 付出與接受應該是多向的,愛應該是流動的,是互相影響的。所以,有付出愛的一方,必然也要有接受愛的一方,不必然是直接相對的雙方,卻應該要是有給予、有接受的互動。那麼該如何形成付出的一方願意持續付出,接受的一方懂得欣然接受並有適當的回應,或者如何讓這樣的「歡喜付出」與「欣然接受」隨處可見?這就是我想說的:「愛人的能力與被愛的能力都是需要去學習、培養的!」 一直以來我都不喜歡理頭髮,以前不知道是為什麼?直到最近反省到了這樣的事情,也就是關於被愛的能力,我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我一直不習慣被愛,原來我缺乏「被愛的能力」以至於連帶地影響到我「愛人的能力」的培養。每次坐上理髮的位置,服務人員過來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按摩、洗頭、剪髮……,都讓我渾身不自在,希望這個過程趕快結束。所以我的頭髮總是長到家人都看不下去了,才去理一次。理髮店的設計師開玩笑的說:「你的錢還真難賺啊!」 不只理髮,許多事情我都有類似的心情,但我一直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 前年六月,我陪伴著躺在急診室病床上半昏迷的父親,鼓勵他堅持下去,可是他卻沒什麼反應。不久,很關心父親病情的方醫師來到病床前探視父親,我貼在父親的耳邊說:「爸爸,方醫師來看您了!」本想只是告訴他,讓他知道情況,卻沒想到他竟然雙手扶住兩旁的欄杆想要撐起自己的身子!這突如其來的動作讓我嚇了一跳,我不知道他竟然還有力氣撐起自己,方醫師與我連忙將父親按住並讓他躺下,而從頭到尾我都覺得他不是那麼清醒的!可是他怎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這一年多來我常常想起那個畫面,尋思其中的原因。我回想起父親罹病期間,由於藥物的關係讓他偶有失禁的時候,他卻堅持只讓母親幫忙更換內褲,而不願意讓印傭處理。甚至也不願意讓我來為他清洗、更衣,他總是堅持讓母親來處理。 我回顧父親的一生,他總是用心的幫助親友、替人著想,而不願意麻煩別人,不喜歡被人關注。我們兄弟姊妹們都知道父親待人一向和善,與人接觸更是客氣有禮。遇到好人好事,他也總是一再叮囑我們不可忘記回報他人的滴水之恩。所以,即便是陷入半昏迷,身體已經虛弱無力的他,在聽到方醫師前來關心時,心中是不安的。所以,才本能地要起身向方醫師表達敬意,為煩勞到方醫師表示歉意!而正是在那樣的當下,那樣的動作,讓我深刻的記憶著,並且想要為這樣的事情找到解答。 原來,我的父親不覺得自己可以被愛,原來他是這樣地缺乏被愛的能力,並且深深地影響著我! 父親過世的那一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小說《陌生的憑弔者》,書中敘述一個日本的青年坂築靜人,因為幼年目睹雛鳥墜地而亡,成長的過程中又經歷爺爺溘然辭世,以及大學畢業後好友過勞死的衝擊。他開始放浪各地去「憑弔」陌生的死者。他前往人們喪生的場所,探訪其生平種種,只求「記得」他們,使他們成為無可取代的存在。在每一次的憑弔中,靜人都會去探詢周遭的人,有關這個亡者的生前故事,而靜人關心的重點是:這個人生前「愛過誰?被誰愛過?受到誰的感謝?」我讀著小說,也認真的想著這三個問題,想到人並不是孤獨地活在世間,想到人最可貴的價值,……想到我的父親! 我想到:當我愛人的時候,對方給我的感覺若是不舒服的?就像我的父親不願意讓我為他服務,這難道不會影響到我愛人的能力嗎? 我想到:當別人愛我時,我卻不能欣然接受並讓對方覺得歡喜嗎?這難道不會影響到愛的傳動嗎? 如果我只是愛人,不接受別人的愛;或是我只接受他人的愛,卻不付出愛!即便我做了什麼了不得的事情,我有什麼可能讓人真心感謝呢?……說真的,我還沒有把這些問題給想清楚! 那一年暑假,我帶著喪父的悲痛心情讀這樣一本小說,常常是撫書胸前,久久不能放下心情,不能繼續閱讀!如今我似乎只能從培養自己愛人的能力中,也注意到被愛的能力的學習。我知道生命不會立刻給我答應,可是我確定:我若是不能從愛人的過程中,同時理解自己可以被愛的重要性,那麼我付出的愛就很可能是不恰當的,而我的生命也不可能會有圓滿的可能性存在! (桂光)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