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0 22:39:42瀏覽919|回應0|推薦13 | |
生命教育新聞事件討論—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 是非對錯與慈悲關懷 前一陣子引起大家熱烈討論的新聞是:彰化地區的「煮嬰事件」。醫療團隊經過四天的努力,還是無法挽回黃小妹妹的生命。這樣重大的社會新聞不斷地被報導,專家、學者各有評論,讀者投書,觀眾、聽眾call in,都有一定程度的見解,有的說政府要立法,加強懲罰。有人說地方上的鄰里長要注意這樣的高風險家庭,建立控管制度。有人說亂世用重典,有人說社工人員要多一點,也有對父母親的嚴厲批判,而更多的是對於黃小妹妹的同情與不捨。…… 然而面對黃小妹妹的事件,我們不該以偏概全的說:台灣社會風氣敗壞至極,指責黃小妹妹的父母親竟然毫無人性;也不該將這樣的事件視為個案,而只是針對單一事件,提出解決之道;至於情緒的發洩,甚至咒罵黃小妹妹的父母該死的說法,可以被理解,但畢竟於事無補。 我們得明白,這樣的社會事件告訴我們:台灣有不少的家庭,父母親因為自身的問題,因為夫妻感情的問題,而傷及無辜,致孩子於死傷。一般的家暴、虐待、辱罵……也常常出現在我們身邊,這些問題的根源若沒有處理好,難保不會有第二個黃小妹妹出現。果不其然,黃小妹妹的死訊剛發生,高雄地區的一個張小妹妹就被父親毆打致死。黃小妹妹的新聞顯然沒有讓張小妹妹的父親起任何正面的影響,或消極的警惕!顯見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的生命價值與人格統整上面。因著黃小妹妹而生起的各種專家說法、各方高見,對張小妹妹來說毫無幫助,那麼請問:類似這兩位小妹妹的個案所遭遇的困境該如何解決?換言之,每當社會上發生類似的事件之後,我們總是習慣性從情緒出發,然後理性地分析政府的政策、社會的制度,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依法辦理,總是就事論事地一一結案。(其實有許多事情是不了了之的)這其中多少蘊含著質疑與復仇的心態,存有多少自認倒楣、僥倖逃避的心理。可是出問題的是「人心」而不是「事件」,如果我們願意從人的內在困境與軟弱來理解,那麼我們除了需要從理性的、「是非對錯」的角度出發,我們還得要從情感的、從「慈悲關懷」的角度理解才行。我們如果能夠真實的面對自我,那麼我們應當明白每一個人都有脆弱無能,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與其詛咒這些脆弱與失控,不如大家好好的反省,共同面對心靈上的問題。這對父母親情緒失控,導致脫序的行為固然不可原諒,但我們又有多麼了不起的情緒管控,而保證不會傷己傷人呢? 針對黃小妹妹的事件,我們的社會到目前為止提出的方法多半屬於是非對錯的批判,這些都有必要去改進,但這些都只是治標,是不夠的,以至於類似的事件會不斷發生。有些批判甚至帶有不自覺的復仇心態,更會引起後續的其他問題。例如:有人提出「亂世用重典」,但是這樣以暴制暴的方法,只是讓人逃避,所謂的「民免而無恥」就是如此啊!因此要想真正解決問題,要能讓問題消弭於無形,那麼就應該體認到:每一個個人與家庭才是基本的點,如果個人與家庭處理好,政府或專業人員才可能成為很好的輔助,發揮真正的力量。這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因為生命教育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尊重生命,懂得安身立命之道,懂得生命有限的部分而寬容體諒,懂得生命無限的部分而用心投入。體認到生命可貴,珍惜生命的重要性。這是不同於一般知識教育的生命的學問,是幫助我們解決痛苦、創造幸福的學問。 我們過去的教育一直以升學為大宗,以賺大錢為了不起的事。功課不好的學生,賺不了大錢的人,幾乎就是沒用、沒出息。可是功課不好,賺不到大錢卻不影響人格的養成,不是嗎?功課不好,賺不到大錢仍然可以成為好的父母親,不是嗎?功課、賺錢只是人生中一項表現,人生還有很多的部分不是嗎?但是,我們的家長、老師、社會有沒有尊重功課不好的孩子呢?有沒有教育孩子除了金錢以外的多元價值呢?不斷的買參考書,送孩子補習、學才藝,不就是在教育孩子,功課最重要,賺錢最重要,書讀不好就沒用,就賺不到錢嗎?在學校,孩子可以為了準備考試而不用掃廁所;在家裡,可以為了升學而不用做家事。當所有心力都放在功課上,而孩子的表現不好時,他還會對人生的其他方面有信心嗎?他還會覺得做個好工人,做個好的小人物是了不起的嗎?在這樣的矛盾衝突中,他的情緒管理自然是比較容易出問題,自然是比較容易遷怒於他人的。於是,弱勢的婦女、孩童,就成了當然的受害者。我們過去一直重視的是「生存的學問」,是幫助我們找到工作、拿到文憑、考到證照……的教育。但是這也就是給我們帶來痛苦、帶來衝突、禍患……的教育。我們應該體認到只有知識教育是不足的。 因此,我們要沉重的呼籲,學校教育除了知識教育之外,還要認真的看待「生命教育」,這不同於「品格教育」,不同於「輔導課程」。這是以人為目的,重視生命的教育,是在具體的問題尚未發生之前,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教育。生命教育不只是要求我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而是清楚地思考我們為什麼要有道德呢?我們如何讓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成為我們生命的正向力量,而不是拖累我們與他人的負向情緒?這些都是知識教育所無法提供的!簡單的說,知識教育提供我們「生存的學問」,但是他會帶來競爭,帶來物質的享樂與得失的痛苦;而生命教育是「生命的學問」,他帶來的是安頓生命的力量,是創造快樂的能力,並培養我們解決痛苦的能力。兩者都是我們需要的。 面對黃小妹妹的事件,大家提出了治標的方法,我們卻希望要把握機會,做到治本的努力。否則,這樣的不幸只會更多,不會減少。我們不能只是禱告不幸的事情不要發生,我們應該真心去面對問題,讓這樣的事情逐漸減少而終至消失無形。 說明與討論: 1. 老師(父母親)可以透過這則新聞,引導學生(孩子)提出看法與討論。針對這些看法,與同學(孩子)共同討論其預計的成效會如何?那些是可行的,那些是無用的?那些是屬於是非對錯的層次?又該如何提升至慈悲關懷的角度? 2. 引領學生(孩子)設身處地的想像黃小妹妹的父母所遭遇的現實與心靈的困境,若是自己處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並且共同討論出最好的處理方式! 3. 引領學生(孩子)討論:日常生活中,面對我們自己一時突起的莫名情緒,我們該如何覺察?如何處理?才能不傷害自己與他人! 4. 面對他人的負面情緒時,我們可以有哪些處置方式,和緩情緒,降低傷害,甚至可以鼓舞希望,走出正向的道路?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