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做一個好人
2009/06/23 19:57:30瀏覽1843|回應1|推薦13

做一個好人                                松山高中  劉桂光

是非善惡一直是人們難以安頓的價值判斷,生活的變動不居也籠罩我們的一生,即使我們努力實踐良善,也未必就能得到我們渴望的幸福。更大的問題是,我們偶然而生卻必然會死,有限的生命卻有無限的夢想,偏偏在實踐夢想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兩難需要我們去抉擇。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心智條件,就會有不同的判斷。就算我們很用心,也不一定都做出正確選擇。何況紛擾的世界,讓我們經常處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狀況裡!這樣的問題普遍存在於各階層,當教授的人生價值未必比較高明,大人物即便知曉道理,也不一定能知行合一。小人物一生奉行的價值也可能深具意義,像我的母親,雖然沒讀過書沒受過教育,但崇高的道德人格卻是我一生的學習典範。

我自己經常會思考的問題是:我為什麼要有道德?人性是善,還是惡呢?真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為什麼有人可以為惡而逍遙呢?許多對的主張,對的人,為對方著想的心,為什麼彼此對立呢?……諸多問題困擾著我,讓我不得不思索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的人生?接下來的分享內容是現階段的思索心得,卻也完全符合我一貫的生命價值的抉擇,換句話說,這些心得讓我更清楚面對人生的課題,更明白該如何面對生活的兩難考驗,而最欠缺的,應該就是貫徹這些心得的意志力了。我分享的心得是:做一個好人!

人生的一個信念是做一個好人!

做一個好人,讓人生可以精彩,人我皆好的好人,是我的基本信仰。這樣的一個好人,不只是一般的好,也不是自認為好就可以。最高的境界應該像是地藏王菩薩的誓願一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在我們身邊的人只要有一個不是好人,我們就不能說自己是個好人。這個很難,卻值得用一生去努力。因為我常常希望能平靜、舒適的過日子,做想做的事,快樂的享受生活。但是,因為自己的不成熟,現實環境的不順遂,身邊人事物的影響,我幾乎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想望。只能從偶而的平靜中體會人生的智慧,掌握其中的韻味,逐漸累積出這樣的人生信念:必須是我身邊所有的人是好人,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用心的三個向度是:意義的、道德的、良知的三個向度

要做一個好人,該從什麼樣的面向來做呢?

其一是思索生命的意義!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一書中指出:「人要創造他自己,他要設計其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說:他設計自己,包括『我應該是什麼?』或『我應該成為什麼?』而存在的意義並非由我們來創造,而是要由我們去探尋發覺的。」弗蘭克是從納粹集中營生還的人,在經歷人生極大的痛苦與死亡的考驗之後,他的人生態度不是對人性的絕望,不是對生命的放棄,而是要我們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樣的經歷告訴我們: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意義感的存在,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去發揮尋求意義的動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

其二是堅持道德的方法!《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書中指出:道德是一種內在的制裁力量。這樣的制裁力量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一種是積極的。所謂消極的內在制裁是指一個人如果違反道德,會產生良心不安,……。然而道德不只如此,所謂積極面的內在制裁,就是指人們從事道德行為之後會得到心靈的喜悅。」我們在這裡不太能花更多的篇幅去仔細討論人為什麼要道德?可能有更多的人甚至堅信人性是自私自利的。其實,我也不否認人的基本特質中有著自私自利,「但是根據康德的觀點,這是人的『獸性』部分,而道德良心才是『人性』部分,所以一個人如果每天只會盤算如何對自己有利,而完全不考慮道德的要求,我們可以說這種人是一隻聰明的『動物』。」孟子不也說:「人之異於禽獸也,幾希!」人之不同於禽獸而值得珍惜的,就是人的道德性啊!因此,要做一個好人,無所逃避的必須得從道德的向度出發。

其三是貫徹良知的督促!當我們用心思索了生命的意義,也明白得從道德的向度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然而我們真能知行合一、貫徹到底嗎?這才是生命最大的考驗吧!人是具有良知的動物,只要良知未泯,那麼我們所發出的每一個決定,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經過良知的審問、明辨、慎思。法律與外在的規範,不能對我們的內在世界有任何的作用,做一件事情動機如何?存心好壞?對或不對,應不應該,別人或許不知道,我們的良知卻很清楚。但是,許多人是昧於良知、麻木不仁的,因此當我們的欲望與心緒受到外在物質牽引時,如何能在良知彰顯下指引我們成為好人,這才是靈性生命的最大考驗。孔子說:「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不逾矩」就是讓自己的良知成為一切行為的定盤針,成為我們生活的最大督促力量。我們具有良知卻未必讓良知發揮作用,所以孟子說:浩然之氣,王陽明的良知也在提醒我們貫徹良知主宰的作用啊。

努力的五個途徑是: 

付出感恩、寬恕包容、正向思考、慈悲關懷、愛與讚美

有了這三個向度,落實到生活上有該如何執行呢!我們很清楚,心中想的多、嘴上說的容易(),要真能做到()就難了!說的多,實踐的少,不能知行合一,是我們一生的重要生命課題,因此我們需要特別體會到知行合一的重要。落實越多,良知的彰顯力道就強,所累積的動力就會越大,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貫徹良知的監督」!如何開始實踐呢?讓知行合一的方法是什麼?我覺得有五個努力的方向:付出感恩、寬恕包容、正向思考、慈悲關懷、愛與讚美

付出感恩

根據許多的研究與我個人實踐的心得是:感恩使我們的生活得到真正的快樂,提升生活品質,體驗生命的美好與良善。1999年聯合國發表了一個宣示:「感恩是基本人性,在世界各地廣受重視,不僅讓人類社會凝聚在一起,更能促進互助的情誼與分享的精神。」並將2000年定為「國際感恩年」。在學習付出感恩的過程裡我發現到,感恩需要從生活的覺察開始,敏感地覺察從他人那裡領受的好,覺察自己不好。然後反省這些覺察的所得,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幸福,若沒有他人的用心與付出,我們並不容易得到。在不斷犯錯的生活中,若沒有他人的寬容,我們如何可能得到成長。然後我開始轉化心念,成功的過程中我的貢獻固然重要,但是他人的參與及付出更具關鍵,由此謙卑地感激,就會誠懇的付出感恩。而因為我們的感恩,彼此感受到的是關心與互助,這時心中的快樂宛如置身天堂。就如同伊曼紐.史威登堡所說:「一個人若能感受對鄰人的愛,受上帝的祝福,便是處於感恩的境界或宛如天堂的狀態,也等於在天堂。」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十多年前我希望讀完碩士班之後直接攻讀博士,沒想到指導教授告訴我:因為他與所長有衝突,所以我想要考上的機率是微乎其微!果然,我順利的高分落榜了。人生無常,我只好暫時選擇擔任教職,心想等個兩三年再考吧!沒想到我卻熱愛上這個我原本以為只是暫時棲身的教書工作,一教就十幾年。現在回頭想想,還好當年沒考上,不然也就無法領受現在所擁有的教學相長之樂了。另一個經驗是:我幾年前轉到現在的學校任職,原因是我先前的學校裡有一位同事對我處處刁難(其實苦主也不只我一個),我深切反省之後,覺得既然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她也不會離開這個學校,那我就遠離她吧!於是試著考到別的學校去,經過一番的考試征戰,轉校之後自己的教學理想反而有了豁然開朗的發展。過程雖然辛苦,但是我滿意於現在的一切,確實是要真心感謝這位處處無理刁難的老師啊!

感恩是如此的美好,許多人卻不願意感恩,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心中的成見而阻礙了感恩,例如我們一向討厭某人,這時他所做的好事也會被我們解讀為別有用心,我們就不容易感恩。

有時我們會因為故作堅強而阻礙了感恩,例如我們得到了別人的暗助,但是可能因為一向自信獨立的形象與要求,而讓自己不願意謙卑感恩。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不習慣表達而阻礙了感恩,例如我們心中明白得到了他人的幫助,但是因為不習慣表達,以為別人應該知道我們是感謝的,於是就錯失感恩的契機。

有時我們會因為比較的心態而不懂得感恩,例如接受禮物這件事,若我們比較了另一個人所收的禮物價值超過我的,也會阻斷感恩的心。

有時我們會因為生活中的困難而阻礙了感恩,例如我們總是遭遇不順,便會以自己是個受害者的角度看待所的事情,將責任歸給別人,不容易感受到對方的關愛,自然也就不會付出感恩。

寬恕包容

人生而自由,這樣的普世價值大家都認同。可是如果我們不懂得寬恕包容,我們就不可能獲得自由。因為心中有著負面情緒、有怨懟、有憤怒,我們的心就會被綁架,如何可能自由呢?所以學會寬恕與包容吧!第一步就是了解什麼叫寬恕?寬恕不是姑息,不是強迫自己忘記,也不是只因為相信要寬恕而寬恕,更不是放棄正義的追求!寬恕應該是一種力量,使自己可以將仇恨苦難轉化為正向情緒,使對方可以覺醒、變好的力量。寬恕的第二步是面對自己,想清楚我們究竟要的是什麼?我們怨恨對方並不能傷害到對方,卻嚴重地傷害到自己。彼此不能寬容的雙方,事情便沒有好轉的可能。因此,讓我們學習在面對問題時,先改變觀點,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然後願意道歉,當我們展現道歉的力量,特別是一個受害者向對方展現誠意時,不論對方是如何回應,當下我們就已經獲得自由了。第三步是了解寬恕是一個過程,當下提出的寬恕只是一個起點,我們的必須了解事情的真義,找到正向的價值,同理於他人的感受,並找到利他的切入點,讓對方真正體會到寬恕的力量。最後是保持這樣的寬恕之心,因為寬恕並不是抽象的一個念頭,他必須在生活中被實踐。整個寬恕過程並不容易,但卻是成為一個好人的重要修煉。

20077月,台大植物系的謝煥儒教授在公園散步時,遭到被假釋出獄卻毒癮發作的更生人用棍棒打死。她的妻子張美瑛聞訊趕到醫院時,丈夫已經往生。她沒有呼天搶地的大哭,也沒有咒罵兇手,只是默默流著淚,並且靠在丈夫的耳邊輕聲地說︰「爸爸!我們原諒他好不好?」她說︰「我不要煥儒帶著仇恨離去。若是前世欠下的孽債,還了,當下解脫;如果沒有欠,那他就是『示現菩薩』,用自己的死亡來喚醒社會大眾,一起來對『更生人』伸出援手。」張美瑛說︰「無論原因為何,我都欣然接受。」也許我們會問:這樣一個好人卻被壞人給殺了,她為什麼還要原諒兇手呢?就像謝老師的學生哭著打電話來問:「師母,你怎麼能原諒他?我到現在還是好恨啊!」張美瑛卻安慰說:「他也是可憐,養父養母早死,養姊也不肯再收留他,我們要怎麼怨恨他?」

經歷如此重大傷痛的張美瑛微笑地說︰「對於這一切,我欣然接受。」他的寬恕感動了無數的心,融化了社會上許多仇恨與對立,我們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寬恕的力量!

正向思考

所有發生的事都有意義,甚至我認為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應該是美好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智慧去發現,或者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時間來理解、等待事情的真正意義。對我而言,這幾乎是一種人生的信仰了。

某天晚上我女兒寫功課到很晚還沒睡,我就問其原因。原來是老師因為與她同組的同學上課講話,所以她連帶被罰寫課文五遍。我問她何時要交?她說下週一才要交,於是我希望她利用周末來寫,可她卻堅持早些寫完!寫到第三遍的時候她突然跟我說:「爸爸,我發現罰寫也很不錯耶!」我問她:「為什麼?」她說:「這樣對課文的內容比較有深刻的體會!」於是她就說了課文中講述快樂的三個條件(健康的身體、樂觀的態度、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聖嚴法師所講的面對煩惱的態度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聽她講得頭頭是道,我就順便向她提及說:「妳看吧!爸爸說的沒錯吧!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意義,都是美好的。」隔了兩天,她高興向我說:「爸爸,你不是說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意義,都是美好的嗎!我覺得很有道理耶!」我好奇的問她說:「發生了什麼事?」她說:「今天老師以問答題的方式來考國語,全班只有我一百分,我因為被罰寫課文五遍,內容都很熟啊!所以雖然被罰寫感覺很不好,結果卻還不錯!」我就問她:「不是也有其他同學被罰嗎?」她說:「她們的想法都跟你一樣,要等到周末才寫。哈哈!」

有人一定會這麼問:生活裡面發生的事情大大小小,每一個人,每個情境所遭遇的都完全不同,真的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意義,都是美好的嗎?我覺得:只要我們懂得善解,只要我們不要短視,只要我們學會感恩,學會謙卑,我們就會發現:老天自有安排,生命的美好原來一直與我們同在!正向心理學家馬汀.賽利格曼告訴我們:學習對過去滿意,對未來樂觀。讓我們不能正向看待事情的原因是:我們對好事不感恩,卻放大壞事的影響力。所以學習正向的看事情,我們就會懂得感激與寬恕,感激會放大好處,寬恕則會解除壞事抓住我們的力量。如此我們才能擁有:樂觀、希望、信心、信任、歡樂、熱情、愉悅、流暢、滿意、充實、真誠……等正向的情緒。

其實不論是正向心理或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影響都是逐漸而深遠的,如果你面對事情選擇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就會習慣以負面角度看待所有的事情,這不但會使我們失去生活的動力,也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與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願意採取正向心理面對一切,我們便容易愉悅,容易滿足,懂得寬恕,更能讓生活流暢,洋溢幸福。這就像是醫學上的「安慰劑」一般,醫學上常常使用這種方式治療病患。這通常是針對心理上的問題,醫生開出一些無關痛癢的處方,只是為了讓患者相信這樣的治療是有效的,幾週之後病患的病情可以因此獲得大幅度的改善,其中的關鍵在於病患相信「我會好起來」。

正向思考也就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劑,只要我們開始轉念,任何不好的事情都會因此而開始停損。當然,遇到不幸你可以悲傷、可以生氣、可以消極、可以恐懼……,可是這樣的態度對於你所遭遇的不幸沒有任何助益,反而加深你的無明與痛苦,讓你陷入更深的不幸之中而無法超脫。但是,遇到不幸時若我們懂得轉念,告訴自己這是老天給的考驗與機會,我們可以善解、可以感恩、可以有智慧地轉化人生的磨難,即便這樣的轉念不能為我們立即帶來幸福,但是卻可以幫助我們走出不幸。這相對於我們遭遇不幸的當下,不也是一種幸福嗎!更好的是,一旦建立起這樣的信念,許多的不幸,在你而言可能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而相較於悲觀、負向的人,我們果然是可以擁有更多幸福的!

慈悲關懷

當我們面對生活的各種遭遇,如果不能立即做到感恩,正向面對時,我們至少要學會不生氣。熄滅怒火,才有可能轉化出快樂。而要能做到熄滅怒火,那麼就讓我們來認識憤怒吧!一行禪師說:「當生氣時,我們會傾向相信憤怒是由別人造成,而將所受的痛苦都責怪到別人身上。但是如果深入地觀察就會明瞭,造成痛苦的主因,其實內心那顆憤怒的種子。」了解這樣的關鍵,我們就會在憤怒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問題,而不會將負面情緒四處擴散,甚至是在憤怒尚未形成前就將之消彌化解,也能夠在別人憤怒時,給予慈悲的理解與關懷。

《孔子家語》中講到:有一次孔子外出,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原先晴朗的天氣,一下子風雲變色,很快就下起雨來。在毫无雨具的情况下,一位跟随着孔子的弟子说:先生,子夏的家离这儿不太远,咱们先去他那儿借把雨伞再走吧!孔子连忙摆了摆手说:不,不,别去找他了。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一位弟子提議說:老師,子夏的家離這兒不太遠,我們先去他那兒借把雨傘吧!孔子連忙阻止說:不,不,別去找他了。大家看着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与人交朋友就应该尽量发挥人家的长处,而避开人家的短处,这样朋友才能长久。子夏是比较吝惜财物的,这正是他的短处。我们去向他借东西,不正是没有避开他的短处吗?不太理解的問:為什麼?孔子解釋說:子夏是比較吝惜財物的,這是他的風格,如果我們向他借傘?借,則他心裡不舒坦;不借,我們會生氣,認為他小器。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與人交朋友就應該盡量發揮人家的長處,而避開人家的短處。我們去向他借東西,不正是沒有避開他的短處嗎?

這真是善體人意的故事!我們會生氣,其實是我們自己不夠好,造成生氣的原因,往往都在我們自己,對方本來就是這個特色,是我們去挑起的情緒,我們又有什麼好生氣呢!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情調與優缺點,如果我們願意從人的內在困境與軟弱來理解,那麼遇到事情除了需要從理性的、「是非對錯」的角度出發,我們還得要從情感的、從「慈悲關懷」的角度理解。

我喜歡佛光山的四大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是多麼慈悲的人生態度啊!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種,我們若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執著地看事情,那麼不順我心的人與事真是太多了。可是星雲法師卻要我們凡事以他人為中心,為他人著想,不論他是否討我們歡心,或是令我們討厭,這其中就是有著無限的慈悲關懷。別以為這樣會出虧,根據經驗,當我們付出越多,得到的會更多。

愛與讚美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的主角墨瑞.史瓦茲曾說:「沒有愛,生命即如死滅!」墨瑞在面臨死亡的時刻回首一生,發現生命如果沒有愛的存在,就毫無意義。因此有人將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改成了「我愛,故我在。」想來不無道理。可是愛要如何呈現呢?在我看來,「付出」是最重要的方法。有人會說:有愛才有動力去付出吧!可是我會說:愛是人與生俱來的,我們必須從付出當中才能真切地體會到愛,從付出的過程中才能領受他人給我們的愛,生命因付出而有愛。根據史蒂芬.波斯特與吉兒.奈馬克的研究指出:「付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付出的方法有很多,前面提到的感恩、寬恕、包容、慈悲、……都是很好的付出方式,但是最容易做到而有效果的就是真心的讚美。讚美可以消除負面的情緒,讓生命開始有良性的循環。

一個韓戰期間北韓戰俘營的研究值得我們深思,北韓軍人以破壞戰俘之間的人際關係、毀滅他們的信仰,否定他們的存在的價值來打擊戰俘,結果造成了史上最高的戰俘營死亡率。我們可以想像,在一般團體中如果大家吝於讚美,到處瀰漫著負面的批評與指責,那麼我們身邊便有許多不快樂的人,工作或讀書的效率就會大幅降低,我們變得暴躁易怒,與他人的關係總是處於緊張的狀態,久了甚至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環境嗎?要改變這樣的情況很簡單,讚美吧!真心的、投其所好的讚美,在每一個時刻!人生無常,生命脆弱,我們必須把握每一個時刻,好好地讚美生命,讚美身邊人事物。這是結合了前面的感恩、寬恕、慈悲與正向思考,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單,別忘了先讚美他的努力與付出:當我們看到員工犯錯,別忘了我們自己也會犯錯,更要記得他曾經有的貢獻;當我們的家人做得不好,別忘了先鼓勵他的用心,別忘了每一個人都是有限的。不要先想到懲罰、批評、報復、指責,讓我們做第一個付出愛與讚美的人,讓我們做第一個鼓舞正向思考的人,讓我們做第一個擁抱敵人、慈悲寬恕的人。

在所有的生物中,人是唯一可以讓自己做一個「」人的生物,這是人具有的獨特能力,只是我們同時也具有動物性,這使得我們的一生都在人性與物性之間拔河!然而,人性是懂得感恩、寬恕、慈悲、正向思考、付出真愛的,這樣的良善人性保證了我們的努力可以造就我們成為一個好人。因此我們有足夠的基礎去許下人生的大願:願我們真心努力,以感恩的心付出,正向地看待生活中所有發生的事情,以愛生活,讚美生命,讓寬恕與慈悲成為人與人之間最好的見面禮,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好人!

參考書目

1.  弗蘭克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光啟文化出版

2.  林火旺《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  寶瓶文化出版

3.  羅伯.艾曼斯《愈感恩 愈富足》  張老師文化出版

4.  史蒂芬.波斯特、吉兒.奈馬克《好人肯定有好報》  天下文化出版

5.  馬汀.賽利格曼《真實的快樂》  遠流出版

6.  湯姆.雷斯、唐諾.克里夫頓《你的水桶有多滿》  商智文化出版

7.  .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  天下文化出版

8.  一行禪師《你可以不生氣》  橡樹林文化出版

9.  墨瑞.史瓦茲《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大塊文化出版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feeducaiton&aid=3069929

 回應文章

Lyo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棒的
2010/02/01 00:20
正向思考
或許不在後面的意外收穫
在從中做及實踐當中
其實已經有了領悟
阿光老師(lifeeducaiton) 於 2010-02-01 08:27 回覆:

您說得真好

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

知行合一

在念頭形成的過程中就加以處理

在實踐過程中就已經讓生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