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3 00:18:39瀏覽4647|回應3|推薦11 | |
以美國50年代的環境來說,女性能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已是莫大的時代進步,但在封閉保守的東岸著名貴族女子學堂: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 招募新教師時,意外的給了一名來自西岸加州,畢業於著名大學的藝術系學生,凱薩琳‧華森(Julia Roberts飾演)教育學子的機會,她前衛新穎的思想,為衛斯理學院帶來革命性的風潮,不僅重挫高傲富家女目中無人的囂張態度,也給予她們不同的可能性,或許女性的生存意義可以不只是養兒育女、可以不只是成為男人背後的偉大女性,可以更不凡、可以做自己! 華森肯定女學生們的能力,望著台下這些極可能是全美數一數二聰明睿智的年輕女性,第一堂課前就能把整本教科書完整預習過一遍的傑出女性,不禁為她們感到驕傲而惋惜,到底衛斯理學院是一個培育人才的場所? 還是一個製造新娘的工廠? 其中吉賽兒(Maggie Gyllenhaal飾演)、貝蒂(Kirsten Dunst飾演)、 瓊安(Julia Stiles飾演)以及康妮(Ginnifer Goodwin飾演)四個感情要好的女學生,代表了四個不同個性的女生,四段不同人生故事,這不只是一個強調女性獨立自主的電影,是一個攸關教育、攸關價值觀、攸關追逐夢想、攸關人生選擇題的電影,大學不只是學習,而是思考,什麼是你的? 課本裡的文字絕對不是,教授上課的筆記也絕對不是,同學們的答案更不可能會是,從一門課去有所體悟,有所感覺,去思索進而激發出來的東西,才是你的!才是帶的走的知識! 凱薩琳‧華森或許離開了衛斯理學院,但她的影響力卻深植於衛斯理學子心中... ... -------------------------------------------------------------------------- 蒙娜麗莎的微笑 誰是蒙娜麗莎? 自古以來有著眾多說法,她可能是佛羅倫斯某名富商的愛妻、情婦,但重要的不是一名神秘女子的身分,而是她笑靨裡的秘密,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全能的藝術家達文西用畫筆完美的呈現了那令人費疑所思的微笑,無論是站在正面的何種角度,她的眼神總注視著每個觀賞者,然而看穿畫面的表象後,她真的在微笑嗎?她開心嗎? "Look beyond the surface. Is she happy? Is she really happy?" 女性價值觀 舉劇中的貝蒂這個有著鮮明個性的女性為例子,她認為女性不可違逆的神聖任務便是走入婚姻,開創幸福美滿的家庭,並以強硬的態度捍衛著僵化的傳統。就美國心理學家顧立「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理論,自我意識即為源自於我是別人心裡怎麼看的我,她父母希望她成為別人的好太太,維持優良的豪門世家串聯集團,她認為她父母視她為這樣的女性,久而久之,貝蒂就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她以為這是她想要的,不!這是父母希望她想要的,所以成為她想要的,但她真的想過她自己要的是什麼嗎? 父系社會營造出來的女性價值觀,就是貶低女性存在的意義,為什麼甘於成為男人的附屬品? 甚至於樂在其中?如此的想法變態的洗腦了所有的女性,之於衛斯理學院,之於美國,之於整個世界。 經過了無數的日子,今日的我們,依舊是男主外女主內,三十歲就是敗犬,年紀太大的女生沒嫁出去,就是失敗的,有問題的,因為追逐夢想而投入自己的女性,被視為偏執、瘋狂,那為什麼人們卻肯定長期埋首於研究的男性學者呢? 婚姻、家庭 這樣的羈絆無疑綑綁了許多優秀女性的未來,在一個大男人思維掌控的世界裡,乖從的將那套想法奉為聖旨,愚昧之於更顯可笑,到底是誰在作賤自己? 這社會是一面好大好大的鏡子,從鏡子裡我們看到成功男性背後站著的、居家的、聽話的妻子,卻鮮少看到成功的女性,獨自自主並受到世界肯定的傑出女性,世界在進步,或許吧。 究竟是男人在物化女人?還是女人在物化自己? 反動 片中凱薩琳‧華森無畏挺身面對貝蒂這種寫篇社論在校刊上,便可以左右學校是否僱用或解聘老師站在學院生態金字塔頂端的學生,對抗傳統的衛道者,這不就是藝術的訴求,整個藝術史就是傳統及反傳統之間的興衰起落。 巴洛克主義是去反對矯飾主義,洛可可主義反的是宮廷的奢糜之風,接新古典主義後的則是浪漫主義,至於浪漫的本身就是推翻古典的限制,去自由的,不受侷限的揮灑色彩,舞動音符,而寫實主義後,緊臨著印象派,強調自我感受勝於物體本身,光影變化成就的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像梵谷的作品承襲了印象派的繪圖技巧,他無意追逐潮流或迎合眾人對藝術的品味,繪畫不是為了成名,而是宣洩自己當下的看到事物剎那的感動,用川流不息的線條,鮮明對比的色彩作畫,無目的性,因為想畫而畫,為自己而畫,是如此的不矯飾,如此的真實, 興許做自己、反傳統需要的是勇氣,一種自我中心的大無畏吧! 什麼是藝術? 藝術是非常主觀的,美是主觀的,如果要合理,要像實體才是藝術,那麼相片不就是最完美的藝術了嗎? 畢卡索抽象派的作品、馬諦斯野獸派的作品,又算什麼東西呢? 這個時候我想提一下,電影裡一幕深刻觸動了我的心的畫面,當華森要求學生們盯著那副畫,她說今天沒有功課、沒有報告,只需要好好的思考,在她們面前的這副作品,這些誇張的線條,沒有任何邏輯可言的色料構形的畫作,到底是什麼? 女生們不再喧嘩不停,世界安靜下來了,大家共同的做著同一件事情盯著同一個平面,帶著不同思索的神情,狐疑、敬畏、不以為然,就是一個那樣的畫面,Pause and think,美術館給我的每次感動不是在我看到作品的那個瞬間,而是在我靜止並佇立於前的時光,就單單看著它,開啟無聲的對話,交流無非言語,而為心靈,其與「作者已死理論」很雷同,獨立的個體詮釋個別的說法,藝術是場永無止境的辯論,沒有絕對的答案,沒有絕對的真相。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