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茵萊湖(Inle Lake)
2011/07/30 14:02:22瀏覽1319|回應1|推薦2

我們在高地的湖泊區域消磨了幾日,而那幾日是我們在緬甸最為清涼暢快的時光。



一開始從蒲甘往茵萊湖(Inle
Lake)
區的巴士竟然是在清晨的四點出發,這總令我們感到一些的訝異,畢竟那個時段實在有些的早,儘管我們已經知道緬甸人的早起作息,但是清晨四點實在是太早了一些。我們在蒲甘停留時就已經將前往茵萊湖的車票買好了,那一日清早的三點半左右我們等在旅店的門前,一輛中型巴士依約前來,巴士在蒲甘舊城區繞了一小段將各家旅店的旅客接上了車之後轉往了客運站,這才發現原來客運站的那片廣場早就人聲鼎沸,在暗暗的光線裡,當地人早就做起了生意,等待巴士的緬甸人在那裡吃著傳統的緬甸麵線,男人們圍成一圈抽著緬甸煙閒話家常,那種煙看來簡陋但是據說嗆得很,之後我們在湖區的小村也參觀了製作香菸的小工廠。



一如其他東南亞國家,巴士上頭被綁滿了各式各樣的貨物與行李,車內則擠滿了旅客,絕大多數還是本地人居多,外國人只有寥寥幾位,由於擁擠,我們的登山背包甚至只能塞在座位底下。一陣的忙碌之後,約莫在天將亮未亮之時,滿載的巴士才向茵萊湖區進發。一開始,蒲甘的鄉間仍舊籠罩在夜色裡,黑暗中僅有巴士的車頭燈照亮了黝黑的鄉間小路,這才發現原來小路上早有騎著單車的緬甸人,甚至也有步行的人,在緬甸這個低度開發的國家裡,交通的確是一大問題,所以才有緬甸人黎明之前便開始進行「移動」。



茵萊湖區位於高地之上,儘管那個號稱高地的海拔僅有875公尺,但是卻也毫無疑問的可以與炎熱的海平面做出區別,不過也由於高地的關係,車子一路緩慢的往上爬,初時那種往上爬的感覺其實並不明顯,但是在半途的休息站用過午餐之後,那一路正式進入了山間,莫說巴士的馬力負荷明顯加大,氣喘吁吁的巴士對照著綿延不絕的山間道路,總有讓人倒抽一口氣的感嘆,巴士就那樣一路的往上行駛,緩降的溫度與滿眼的綠色稍稍讓人感到湖區可能不遠了,不過當巴士越過某座山頭之後,另一座山頭還橫在前方,這樣的僵持直到午後的四點才算是真正的解除。巴士最後在午後的四點多抵達了湖邊的小鎮Shwenyaung,小鎮Shwenyaung實際上是一處轉運站,從那裡可以通往許多地方,比如仰光、蒲甘、東芝、勃固等地,一開始我們也以為Shwenyaung小鎮就是在茵萊湖畔,後來才知道原來兩地還有11公里的距離,而這11公里的距離只能搭乘當地的計程車解決,而所謂的計程車是由小貨車改裝的,乘客們就坐在有著帆布遮棚的車斗上。



 



可想而知的是那計程車也難以殺價,畢竟11公里可不是1.1公里,那些計程車司機只需以逸待勞,旅人們也只得低頭稱臣,不過正當我們在詢價的當下,三位韓國人出現了,原來他們也正在找計程車,之後我們同意與他們一道搭上某輛計程車,那三位韓國人可也不是省油的燈,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他們硬將車價壓低到一個人800緬幣,原來死也不肯降價求售的司機一下子硬生生的被砍了1000緬幣。



到達真正的湖邊小鎮Nyaungshwe之後,司機便在小鎮的大門口將車停下,原來進湖區也得買票,這下子我們也算大開眼界了,緬甸官方的確是中國大陸的最佳繼承人,所有中國共產黨的惡劣行徑他們可以說是完全學會了,雖說那「管理費」只是區區幾元美金,但是那種佔山為王畫湖為家的手段,實在是讓人倒足了胃口。



進入Nyaungshwe小鎮之後,我們隨興地挑了一家旅店住下,那三位韓國女子也投宿在那家旅店,他們是兩位年約50歲的婦人與一位大約是20初歲的大學生,那兩位婦人顯然是同行的,而那位是20初歲的大學生則應該是單獨旅行的,之前在仰光的旅店時曾經聽那位在韓國教英語的英國人說「韓國女人出門之前大約會花1.52個小時化妝,整形的風氣則非常盛行!」,本來我們只是單純的聽聽便罷,「1.52小時?」這未免也太誇張了一些,不過這誇張的說法卻在那旅店內得到了證實,那兩位婦人是同住一房的,房間的位置剛好就在我們所投宿的房間的正對面,又因為走廊的空間其實不大,因此每間房間的動靜多少都能聽聞,尤其在清晨與深夜時分更是如此,那兩位韓國婦人大約早晨6點便起床,盥洗的聲音鏗鏗鏘鏘的響亮,但是在盥洗之後便是全然的靜默,接著兩位婦人會在八點左右穿戴整齊的出門,我所謂的穿戴整齊是化好了妝、戴上了遮陽帽、戴上了白手套、穿著簡便但是看得出是名牌貨的服裝與球鞋等等,算算時間就正是那位英國朋友所說的1.52小時。



可能由於是淡季的關係,因此在小鎮Nyaungshwe出沒的外國人並不多,甚至連旅店對面提供租腳踏車的雜貨店老闆都與我們閒聊起來,那時夏季的緬甸日光還拖曳著餘下的光芒,據稱有著13萬各族人口的小鎮卻似乎沒有什麼人煙,這個位於茵萊湖之北的小鎮也是湖區的首府,在小鎮附近的田野也有稻田分布,水稻在湖區算是比較少見的作物。我們在旅店內把衣物洗淨之後兼又洗了一個澡,當天的勞頓才算是真正的解除,房間內並無冷氣,那是因為在高地之上實在也不需用到冷氣,每日的黃昏之後,山間的清涼便隨著晚風輕送,而我們也是在黃昏時分出門去尋晚餐的所在。



 



約莫是淡季的關係,小鎮的路上並無什麼外國人走動,我們當然也就隨興的走向了湖邊,正靠近湖邊之際,一位緬甸約莫20幾歲的緬甸男子靠近了我們,他一開始以還不錯的英語自我介紹,原來是位船家,緬甸人一般而言比較黝黑,加上平素較為操勞,因此看上去總有一種比較滄桑的世故,不過那男子的眼神堅毅,滄桑之間藏著矍鑠的篤定。那位男子向我們探尋搭船遊湖的意願,我與他談起了價錢,發現他所提供的價錢很合理,於是我們便口頭上說好明天的行程,他微笑地與我握手之後滿意的離去,看來淡季的湖區果然也有它的好處,儘管許多旅人抱怨湖面的水位不夠高、看不到水上市集等等,那對我們而言卻又不構成障礙,畢竟我們也只是初次到訪的旅人,既是初訪也就無所謂的對照了。



那天的晚餐我們在湖邊的一家餐廳用餐,主菜是一尾湖裡撈起的大魚,前菜依舊是幾盤緬式酸菜,價錢算是相當實惠的晚餐讓我們飽滿了一番,用餐之後天色也差不多終昏了,幾顆星星已經出現在天邊,已經下過午後大雨的湖邊沁著清涼,我們還是隨興的走走,僅僅只是在湖邊碼頭上閑晃就已經可以體會當地的些許風土民情,那碼頭生得簡單,但卻也古典的很,一座小木橋將湖的兩邊連接起來,橋邊不遠處還有一座貼滿琉璃的佛塔,佛塔與寺院對面正是僧人們住的修道院,在處處都是佛塔的緬甸,那座佛塔卻顯得格外動人,可能是山間的靈氣使然,或是它滿身的琉璃的確反映著天光,木橋的上下都是忙著營生的當地人,荷著鋤頭賦歸的農人、趕著馬車的小販、正在撒網捕魚的當地年輕人,還有幾位忙著看熱鬧的白人。



翌日一早我們依約到碼頭去等那位船家,他特意強調要到碼頭的另一邊,



「我怕其他同行說我破壞行情,所以還請您們到碼頭旁等候。」



不知道是船家故弄玄虛,還是另有隱情,總之我們也算是得了便宜,因為一般而言,當地的船家是以一艘船計價的,我們問過當地人,發現那位年輕船家給的價錢算是相當的實惠,因此也沒有多想。其實我之所以答應那位船家是因為他的誠懇,或者是加上一些行走江湖的個人主觀意見,之後事實也證明我並沒有看錯。



那艘馬達小艇上就只有我們兩個乘客,一早的天氣十分的涼爽,我們的目的地很模糊,廣義地說是湖,實際上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地方,因為長22公里11公里的茵萊湖可以去的地方可多著,老實講,茵萊湖區在某個程度上有點像是遺落的亞特蘭提斯,那寬闊的湖面澄澈如鏡,往來的人家多半都是當地的部落居民,他們多半搭乘馬達小艇往返小鎮與湖畔自己的小村之間,茵萊湖畔共有17個村(但是實際上所謂的小村恐怕不只是這個數字),至於居住的民族則有好幾支,我們的船家說大約有十支少數民族分布於湖區的山間及水邊,但是主要的居民是Intha族,所謂的Intha意即「湖的子孫」,這支民族被定義為Tibeto-Burman語系的一支,這個族系其語言雷同,地域從西藏到中國的西南、寮國、越南、泰北、尼泊爾、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各邦等等,緬甸在這個族系裡是人口最為眾多的一國,至於Intha族所說的則是一種古代緬甸方言,據說這支民族是古代從緬甸的南方靠海的Dawei地方遷徙而來的,如今他們生活在湖上,茵萊湖上浮動的蕃茄田便是他們賴以維生的所在,Intha族還有一項絕活是茵萊湖的正字標記,那就是他們單腳划船捕魚的方式,之所以有那樣的單腳划船主因是湖裡的水草蔓生導致划船時遭遇到很大的障礙,不過那樣的獨特單腳划船卻無心插柳的變湖區的吸睛所在,它成為旅人必看的「景點」,有趣的是只有男子以這樣的方式划船,Intha族男子同時也會以船槳拍擊水面以驚嚇水中的魚群。



 



篤信佛教的Intha族人數約有七萬,Intha族同時也是茵萊湖區的主要民族,他們大致上分布在湖區的周圍,包含了四個比較大的鎮還有各個村落之間,不過居住在湖區的Intha族實際上也混合了許多民族,包含Shan()TaungyoPa-ODanuKayahDanawBamar(緬甸的主要民族,其人數佔緬甸人口的三分之二)族,然而這些民族也有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的住宅多半就地取材地使用木材或是竹子,其構造簡單,但是卻也十足的天然,另一個共通點是這些湖區民族都是自給自足的農人,他們所種植的作物大抵種在湖中漂浮的「島」上,例如前述所提及的蕃茄,那種浮島堪稱是茵萊湖的一大特色,當地人利用湖中所撈起的濕土、水草當作是土壤,接著以竹竿插入湖中作為支撐,如此就蓋成了培育各種作物的浮島,這種作法不僅環保,而且非常的有效率,一則免去了灌溉的水資源消耗,二來浮島的土壤又是就地取材,最為重要的是那樣就地取材的土壤非常肥沃,因此幾乎不需要考慮施肥的問題,除了農業之外,湖區人民最重要的產業便是漁業,當地人使用一種竹簍捕魚,那種工具我在寮國也曾見過,當地人將只有一個出口的竹簍放在湖底等著魚兒自投羅網,那樣的捕魚方式可說是不費吹灰之力,除了漁業與農業之外,湖區的人民也兼營一些手工業,例如織布紡紗等等,那一日的遊湖行程裡,我們也到了某戶人家去參觀,那小小的工廠擺了幾部的織布機,那樣的小工廠我們之前便已經見過,若說要有什麼不同之處的話,則湖區的小工廠「浮」在湖面之上這點算是相異之處,不過另一個相異之處顯然就比較有趣一點──當地婦女會將一種像是睡蓮般的植物採集起來,然後從其莖部抽取紡紗必須的纖維,這種「蓮絲」價格並不便宜,當地婦女說品質最好的「蓮絲」是用來做高僧的袈裟的。



 



佔地廣大的湖區並沒有環湖的道路,湖畔多半是濕地也無法行走,因此想要環湖一周的旅人可能會感到失望,我們在湖區小住的幾日裡也曾騎著破舊的單車繞著湖的周邊,第一回我們往湖的東邊晃,途中遇見了當地小學的放學,幾乎全校的孩童都對著我們猛打招呼,那種有趣場面讓我們印象深刻,另一日我們改往西邊行去,那日的午後照例地下起了暴雨,我們只得躲在當地的一戶人家中避雨,那位大嬸還好心的請我們喝茶,我們便在那屋簷之下望著山間朦朧的詩意,彷彿雨滴在當下也有了不同的意義。湖區的水位在乾季與濕季時的差別很大,在濕季時湖水的標高可能與當地住家的大門齊高,但是在乾季時,水位甚至會低於門口2-3公尺。處處是佛塔與寺院的緬甸在這個湖區也有相同的景象──湖區有著100多座的寺院,至於佛塔?則據說有1000多座,比較有意思的是根據考究,湖區的寺院與佛塔有著濃厚的傣族風格。我總覺得茵萊湖之所以動人不單單只是它的風景,其間所蘊含的人文才是真正吸引人的所在,比如湖上也有銀器加工廠,據說湖區的男子多半都懂得金工冶煉的技術,他們會在農閒時期投入銀器的製作,那天的行程裡也有一站是參觀一家銀器小工廠,那種家庭型的小工廠看似小巧,但是所鍛造出來的銀器卻有一種大器的精緻。又例如湖區有家水上寺院,寺院的僧人訓練貓兒跳圈圈,因此那座寺院又被稱之為貓跳寺(Jumping Cat),那也是我們那日的行程之一,我們對於那裡的貓有著很深刻的印象,總覺得那裡的貓其實跟人無異。



 



關於湖區的人文則有一則故事訴說著湖區的發跡史,據說在1359年時有一對兄弟從Dawei地方遷徙至湖區,初抵Nyaungshwe之後,那對兄弟投身在一位傣族首領之下做事,由於做事勤奮,兄弟倆頗得傣族首領的歡心,於是那位首領便請兄弟倆再招募更多的親族至湖區定居,就這樣,有36個家庭從Dawei地方遷徙至湖區,據信現今生活在湖區的Intha族人都是當初那36個家庭互相通婚之後的後代。另一個故事則是說Intha族人在18世紀時因為躲避泰國與緬甸之間的戰爭,而由蒙族的區域輾轉遷徙至湖區。



湖區在九月及十月有著一些節慶,其中最為盛大的節慶是Phaung Daw Oo節,這個節慶類似於我們的媽祖遶境,通常是在九月底或是十月初舉行,屆時湖區四大寺院的坐鎮佛像會一道乘著精心打造的龍船遊湖,其時間長達三週,這個節日緊接著Thadingyut節而來,湖區的傣族及Intha族在此節日換穿新衣。湖區的寺院大多座落於Nyaungshwe小鎮附近,其他大大小小的寺院則環著湖屹立著,當然也有位於水上的寺院,但是已經看過無數寺院的我們倒也沒有太大的心思去細究每座寺院的不同。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yuhung&aid=5484155

 回應文章

Banff Park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so happy to read your detailed journey
2011/07/30 23:12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interesting journey.   I really enjoy reading those articles of Burma.

 

Lee Yu Hung - Dusty(leeyuhung) 於 2011-07-30 23:51 回覆:
no wor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