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瓦城簡史
2011/07/28 16:36:20瀏覽1254|回應1|推薦13

隨著巴士的行駛,夜也漸漸地深沉,中途巴士於一處類似休息站的所在停下,之所以說類似是因為緬甸並沒有真正的休息站,所謂的休息站是路途上某個小鎮或是小村,小鎮或是小村裡有幾家經營飲食的小店,就這樣旅客可以在那裡填飽肚子,有些旅客也會在那裡盥洗,而司機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



我不記得我真的睡著過,總之那一路的黑暗在接近瓦城時見到了些許的光亮,勤勞的緬甸人幾乎是黎明即起的,我在尚未黎明之前便見到許多緬甸人已經在從事勞動了,他們或者騎著單車或者步行在道上,緬甸總有著鄉間的氛圍,即使是城市裡也有那樣的調調。



終究我們在瓦城的客運站下了車,那個停車場一樣離市區有好一大段距離,於是你得坐上他們的計程車(那種計程車由日本馬自達小貨車改裝,可以算是當地的嘟嘟車)才能抵達市區,瓦城與仰光的車價大致上是接近的,而且那段計程車車資很難談價錢。坐上了可愛的計程車之後,我們於清早到了那條旅店集中的街道,住進了那對瑞典姊弟推荐的旅店,後來才發現許多外國旅人也都住在那裡,那家店的主人也是華裔,但是卻已經不太懂如何講華語了,倒是店裡的老婆婆還通曉華語。



華人之所以稱Mandalay(曼德勒)為瓦城據稱是因為著名的古都阿瓦(Ava也被稱之為Inwa)就在其附近,瓦城同時也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雍笈牙王朝(Konbaung Dynasty1752-1885又被稱為貢榜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建城者將它視為整個宇宙的中心、黃金之城,也因為如此瓦城市內有一座完整的皇城,不過我倒認為所謂的宇宙的中心與黃金之城實在過於誇大,儘管那座皇城已經凋零破敗,且皇城的內部其實大部分已經被軍政府佔用為軍營,那個午後當我在皇城內悠遊時所見到的幾乎都是軍人,只不過那些軍人看來並沒有軍人的樣子,他們之間有很多其實已經是老弱卻仍舊掛著兵的階級,我們在緬甸旅行時總有很多機會看見軍人,不過令我感到好奇的是緬甸軍人似乎不受軍隊的節制,例如我總是在中午的路邊小吃攤看見身著軍裝的緬甸軍人旁若無人的吃著他們的午餐,感覺上緬甸軍人除了一身品質不好的粗布軍裝及大陸製的便宜膠鞋之外,他們與尋常老百姓並無什麼不同,說起來這可能也是緬甸的特色之一。



身為緬甸第二大城的瓦城比仰光要安靜許多,儘管它在1990年代之後開放與中國互市,現在的瓦城幾已成為中國商人貿易的轉運站,市區內的幾棟大樓也是由中國商人所投資的,街上也不乏中國商人的足跡,其實最早瓦城便是以華人眾多有名,華人中絕大多數都是雲南人,其中除了漢人之外實際上亦包含眾多的雲南少數民族如傣族(撣族)、苗族人民,因此瓦城也有華人將其喚為華城的,只不過華城這個稱號遠不及瓦城來得響亮。儘管瓦城也日漸的繁華,但是與仰光的雜沓相較,它仍舊保有一種安靜的調調,我總覺得這與它曾經為王城的歷史有關,位於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或者Irrawaddy)江畔的瓦城在仰光以北的695公里之遙,因為它傍著曼德勒山,所以才被稱之為曼德勒,若與仰光相比,則瓦城少了許多汽機車的喧囂,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腳踏車與嘟嘟車,不過最有趣的莫過於它的老公車,仰光儘管也有那樣的老車,但是在數量上遠不如瓦城,我所說的老公車是1950-60年代的英國老巴士,那種老巴士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對於我而言那種老巴士最能體現瓦城的可愛之處,它讓時光一下子停在50年前,因為喜愛,我也曾經在瓦城搭上那種巴士在市區閑晃,緬甸的司機總愛在車前插上鮮花與樹葉,那多半都有避邪及招來好運的意味,我猜想瓦城應該是那些老巴士最後在地球表面賣命奔馳的所在,寮國與柬埔寨儘管也有一些老巴士,但是不管是在數量或是在形式上都遠遠不如緬甸,於是緬甸之於一個國家應該最符合「最古典的巴士國度」這個稱號,我也發現瓦城不僅是英式老巴士非常多,連美軍於二戰及越戰期間大量使用的Willys吉普車也很多,儘管該型車在越南及柬埔寨的數量也不少,但是單以一地而言,緬甸的瓦城無疑的是稱霸一方。



瓦城比仰光來得安靜,但是它的灰塵卻比仰光來得多,我猜想是因為瓦城比起仰光要乾爽,因此令人感到厭煩的濕熱在瓦城換成了稍許的乾涼,因此我在瓦城所遇見的旅人都偏愛瓦城勝過於仰光,再者,瓦城附近的確要比仰光多上了一些可去之處,諸如那些古老小鎮與小村都有著可愛的面龐。還有就是瓦城的河邊有著許多有趣的景象,那種風景有點像是柬埔寨的金邊,那等有趣風景可就不是仰光可以比擬。



安靜的瓦城經歷了許多潮來潮往,這又與它曾為王朝的都城有關,但是其實瓦城的歷史並不悠遠,它的皇城也不過是19世紀的產物,而且雍笈牙王朝的歷史也不長壽,儘管如此市內許多廟宇與修道院(Kyaung)是早於城市的,這是因為曼德勒區域自古以來便是緬甸諸多皇朝的立都之地,先後有四個王朝選擇在該區域立都,現今的瓦城是雍笈牙王朝的倒數第二位君王明東王(King Mindon)1857年始建,經過4年之後王城竣工,雍笈牙王朝正式在1861年遷都瓦城,而雍笈牙王朝原來的都城址在Amarapura,有趣的是瓦城的皇城其建材泰半取自Amarapura的舊皇城,明東王之後的Thibaw王沒有多久便因為無能而將江山奉送給了大英帝國,英國人正式併吞緬甸之後,末代皇帝與其惡名昭彰的王后旋即被放逐。



1947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之前的瓦城竟像是被遺棄一般,英國人對於瓦城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感情,就這樣,瓦城沉睡至1990年代直到通往中國的道路落成為止,中國商人也藉著陸路的開通大肆在緬甸採買紅寶石、玉與海洛因,這些貿易掌控在邊境的少數民族例如克欽族、佤族、傣族與華人手中,由於英國人對於瓦城採取消極的態度,於是這個末代王城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即使連人口都是以緩慢的姿態成長,近年則拜經濟成長及周邊貿易的擴張所致而突破了80萬大關。儘管瓦城比不上仰光盛大,但這也是其可愛之處,此外瓦城的道路呈棋盤式分佈,這比起仰光的混亂要有秩序多了,重點是瓦城的街道都以數字命名,例如35街、25街等等,對於外國旅者而言,這是很容易記住地理位置的方式,例如瓦城的商業區域集中在2684街,很多人喜歡把瓦城以東西及南北區分,例如瓦城東西走向的街道被稱為路(roads)而南北走向的街道則被稱之為街(streets),這種區分方式原自於歷史,東西走向稱為街的說法僅出現於40年代,而南北走向被稱為街則從60年代開始,不過不管是路或是街,當地人也都交雜使用,因此不管是街或是路其實都是通用的。瓦城的市中心也被稱為downtown,這顯然是殖民時代的殘留,市中心附近的2135808788街也成為全城最為熱鬧之處,而26街附近則有許多印度及尼泊爾人居住,我還在那裡遇見了巴基斯坦裔的計程車司機,他那吃著檳榔的血紅大嘴令我印象深刻,順便一提的是緬甸男人吃檳榔的習俗非常普遍,不過,他們到處吐檳榔渣的習慣也很普遍。



瓦城的三輪車車伕



瓦城的廟宇與修道院實在太多,老實講要一覽全境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漫遊瓦城及其附近區域的聯票售價為每人10元美金,聯票的有效期限為5天,其實這個價錢對於絕大多數的旅者而言很合理,但是,詭異的是緬甸人的平均月收入約為美金60元,此外緬甸軍政府針對外國人所採取的收費標準約是當地人的數倍,這不免也令旅者們為之氣結,例如在仰光每座寺廟都要門票,若是你想親臨每座寺廟一探究竟,那累積起來的美金可也非常可觀。



那聯票也能用來遊覽瓦城的寺院,不過我們可是後來才知曉的。於是我們秉持著一貫的悠哉心情到處慢晃,那天中午之後,我們開始了我們的漫遊,先是穿過了商業區,街道兩旁林立的餐館令人印象深刻,那幾日的晚餐我們就是在那裡解決的,有趣的是瓦城的停電問題與仰光不相上下,幾天以來的晚餐竟然泰半是在燭光中進行的,那些林立的餐館中亦包含傣族的美食,據說傣族(或是說多數的東南亞民族)嗜吃昆蟲,例如椿象之類的昆蟲在經過油炸之後往往變成一道大餐,我也曾經在柬埔寨與雲南看過昆蟲燒烤,至於嚐試與否?那就考驗著個人的勇氣了,不過我可沒有那樣的決心。



我們的漫遊當然是沒有什麼目的的,越過一些街道,穿街走巷地路過了許多廟宇與修道院,似乎瓦城的本相十分的鄉間,除了那幾條主要商業區之外,瓦城的調調非常悠閒,而且居然能在市區的邊緣看見當地人挑著水肥種田。我們就那樣穿著涼鞋踏在炙熱的土地上漫遊,就這樣地我們翩然到了著名的Kuthodaw寺,一如所有緬甸寺廟一樣,所有人進入廟宇的範圍內都得脫鞋,問題是日正當中的地面燙得叫人跳腳,於是我們也只好快步的往陰影處逃去,連那著名的石碑經書我們也只是遠觀,而不想靠近去瞧瞧,那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經書由729塊石碑組成,每一頁經書安置於一座白色的小佛塔裡,經書的完成則動用到了200位僧人的辛勤校對,據說若是一個人每天閱讀8小時,也得花上150天才能將那部經書讀盡,明東王曾下令緬甸第五代佛教團以2400位僧人不停止的閱讀該部經書,將近六個月後才將該部經書讀畢,1900年該部經書出版紙本,一共耗費38(每本共400)才將整部經書編纂完成,有趣的是第730塊石碑所講述的是該部經書的結構,Kuthodaw寺始建於1857(與皇宮的興建同年),而Kuthodaw寺的原型是仿自蒲甘(Bagan)Shwezigon寺,之後我們也到了蒲甘,才發現兩座廟宇果然非常神似,其實在這裡有個旅行經常遇見的習題(至少對我而言是這樣的)──不管是教堂或是廟宇,見多了,你總會有點麻痺,但是又會擔心掛一漏萬,因此,我偶爾也會擔心是否曾經錯過了什麼?但是錯過了什麼卻又可能是旅途中的必然,例如我在埃及金字塔下也曾睡著,接著我錯過了進入塔中一看究竟的機會,不過與其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我還不如放開心什麼也不想,因此我還是偏愛無所事事的慢晃。



離去了Kuthodaw寺之後,我們到了某處修道院,之所以說是某處是因為我之後實在無法在地圖上找到那座修道院的所在──瓦城的修道院實在太多了,瓦城的廟宇也實在太多了,而且在躁熱的天氣下有時候連走動都成為一種艱難的運動,那麼,誰還會去記清楚哪座修道院又是哪座修道院的道理呢?



那座修道院有著很英國的樣貌──某種緬甸與英國混合的情調,或者嚴肅的說是某種後殖民色彩,我們是偶然走進那座修道院的,因此院中的小和尚們也很偶然的與我們打招呼,我們不動聲色地看著他們跟著師父講經說法,偶爾也有詼諧的鏡頭出現,比如打盹的小和尚被老師父用藤條喚起,比如說一群聲調不一的和尚此起彼落地朗誦著經文,比如說門口的小黃狗無精打采地趴在炙熱的地面上眠熟,或者是小和尚們偷偷地看著唯二的訪客。



我們就那樣地走著,離去了修道院之後,轉進了更小的街弄,午後的兩點,瓦城的陽光絲毫沒有鬆手的徵兆,我們於是進入了一家tea house歇息,外頭炙熱的陽光將瓦城整個染成了鉛白色,似乎連黃色的廟宇屋瓦都閃著炫目的白光,儘管tea house內並沒有空調(在緬甸人的住家或是商家,空調並不常見),不過那足以遮陽的屋頂也讓我們稍事喘息了一下,而且那原本單純的休息在不久之後也進入了高潮,tea house裡負責作茶的是一位精壯的小師傅,我猜他約莫20來歲,一開始我也只是坐著靜喝著英式奶茶,那奶茶其實算是變種,因為奶茶中加入的並非牛奶而是煉乳,這種作法與寮國咖啡類似,於是在茶準備好之後,小師傅會熟練地將煉乳倒進茶中,這個高超的動作吸引了我,彷彿那就是一氣呵成,中間毫無任何的停頓與閃失,在當地人看來那或許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尋常動作──它毫無什麼特別之處。



但是在我看來那卻是一種境界,於是我試著以相機記錄下那個異國場景,只是小師傅察覺了鏡頭的出現,他靦腆地躲了起來,他蹲下、復又偷偷起身端看著我的動靜,我突然之間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只不過我和他都笑了,旁桌原來正在看報紙的當地男子們也加入了這場微妙的捕捉,他們起鬨要小師傅表演拿手的絕技,他們一個個故意煞有其事地到灶邊央請小師傅出馬,小師傅最後抝不過眾人的要求帶著尷尬的笑又上場,於是觀眾們鼓掌叫好,那應該是我在緬甸所遇過最溫情的場面,原本不熟識的人們在瞬間成為了朋友,鄰桌的男子拿了一個超大的打火機並且遞上了菸給我,那種很卡通的打火機之後我在緬甸各地都看過,煙則是緬甸男子的日常所需之一,緬甸男子多半喜歡在吞雲吐霧的裊裊煙霧裡享受日常生活,不過我笑著婉拒了,因為我並不抽菸,之後他們有些親切地遞上了甜點,有些則試著與我交談,試著與我交談的還有一位三輪車伕。



其實我們很習慣漫步的,因此對於三輪車多半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不過那位車伕毅力堅強地一路跟著我們,即使在我們進入tea house之後他仍舊守候在不遠處,我們走出tea house之後不免也被他的毅力所搖動,再者毒辣的太陽總叫我們不得不稍為的低頭,於是我們與那位車伕談好了價錢便順勢坐上了他的車。那位一身黝黑的車伕說著他有6個小孩,最小的不過6歲,不過那位車伕約莫也有50歲左右,黝黑是緬甸男子的正色,那多半還是氣候的關係,至於多子?我便不是太清楚,只不過我們所遇見的緬甸人似乎都有著龐大的家族。



車伕賣力地踩踏著他的三輪車,於是在日正當中的瓦城街道上似乎也有一絲的涼意自臉龐吹過,車伕接著說起了他是當地人的故事,他說他最小的弟弟是20多歲,他也說瓦城近十年來的變化很大,「江邊很有趣的,你們一定會喜歡!」車伕一邊揮汗一邊說著,「我們先到江邊,然後我再帶你們去各地稍為晃晃,沿途也有一些廟宇與修道院!你們可以從我的車遊覽瓦城的風光。」或許是因為淡季的關係,那位車伕試著讓我們理解他很用心的服務客人,也可能是因為淡季的關係,原來從瓦城開往蒲甘的渡船竟然停駛了,那總是有那麼一點的遺憾,遺憾的還有緬甸的旅遊資訊,由於處於鎖國的狀態,因此緬甸的交通資訊很混亂,例如我們原先想去的古城Mrauk-U便因為資訊實在太不透明而宣告放棄,因為要去Mrauk-U只能仰賴飛機(針對外國人),從仰光或是瓦城飛抵某個西部城市之後,必須再轉搭政府經營的渡船然後才能抵達古城Mrauk-U,倒不是我們懼怕舟車勞頓,而是不管從仰光或是瓦城飛往那個西部城市的班機資訊都非常的不清楚,我們在瓦城問過數家的旅行社,其結果竟然互異,最令人費解的是他們所接觸的也是相同的航空公司,有些說因為淡季所以班機停駛,有些則說因為淡季所以班機減班,又有說是只限某幾天有班機前往,接著渡輪的資訊也很詭異,有說是停駛、有說是限搭某幾天等等,於是不管我們怎麼估算,可能費盡兩天的行程最後抵達古城,卻只能停留不到三天便得應付短絀的交通返回仰光或是瓦城,於是怎麼算都不划算,加上對於不明朗的交通資訊,我們只好在最後的關頭放棄了古城Mrauk-U,而且我們在旅途上所遇見的外國旅人多半都有與我們類似的放棄,除了那位德先生之外,但是我們打賭他最後也沒有去成。緬甸軍政府之所以對外國人設下重重的限制,一方面是因為不想外國人「影響」緬甸人,一方面也不想讓外國人看見某種「什麼」,例如北部綿延的罌粟花田,或是西部相較之下的「落後」,問題是這些「什麼」往往是某些旅者熱切想看見的。



絕大多數的旅者不會將瓦城的江邊列為他們的必到之處,原因可能是他們覺得那伊洛瓦底江沒有什麼特異之處,事實上或許真的如他們所料想的那樣,那江水渾濁,江邊倒也沒有什麼特殊的風景,不過江邊的人卻很有意思,從雲南而來的貨輪泊在江邊的簡易碼頭,挑伕們陸陸續續地上船搬運貨品,那些粗重的活恐怕也只有那些身強體健的漢子才有可能勝任。那些挑伕於等待貨輪泊岸的期間與我們聊開了,當中還有一些人身穿著某些國家足球代表隊的球衣,他們甚至會穿上Brazil Wins!!或是Spain Wins!!等等特製的T-Shirt替自己支持的國家加油,這種現象我在其他國家還真是未曾見過,原來足球在緬甸也是全民瘋狂的運動,緬甸儘管管制廣電資訊,但是對於體育運動新聞卻不加限制,也許在政治上苦悶的緬甸人也只能透過足球發洩。我們住在瓦城的那幾日裡都在某家餐館用餐,晚餐時分餐館裡總是聚滿了緬甸男人,大家都緊盯著電視螢幕裡的世足賽,某晚適逢德國隊出戰,那晚有兩位德國旅者一起與緬甸人大塊的乾杯慶祝德國隊獲勝,後來我們在那餐館裡竟然又遇見了之前在仰光偶遇的英國人,他那天有氣無力的說著英國隊敗戰的消息,看來不管是旅程中或是日常生活裡的足球還是許多人的最愛。



我們在江邊逗留了許久,看著那些挑伕賣命地掙錢,也看著那些印著簡體字的大陸貨品源源不絕地輸入緬甸,還有江邊的無邪孩子們,他們光著身子在江水裡翻滾,他們光著身子湊到我們附近端詳著我們,我猜想他們並不需要什麼迪士尼,因為伊洛瓦底江遠比米老鼠或是唐老鴨有看頭。



之後三輪車車伕載著我們沿著河回到了市區,到了市區之後順便又買了一些水果,我們的三輪車伕也幫上了殺價的大忙。不過那段路十足的鄉間,絲毫不像是個城市。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yuhung&aid=5477459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1 20:03 【udn】 這裡便宜!花田 莫內 加大 罌粟比價

 回應文章

23401
分析的很好呢!
2011/07/29 16:12
我蠻認同的 不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