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透過閱讀接受戰火的洗禮
2020/06/07 10:27:06瀏覽505|回應1|推薦8

近幾年來,中東的炮火煙硝,造成幾百萬難民流離失所,甚至發生不少孩童溺斃海中的慘劇。難民,因而成了許多國家難解的習題。不少國際童書創作者也紛紛將關心的觸角聚焦在這裡,推出多本相關的繪本或少年小說。

台灣承平日久,我們的孩子未必對戰亂有感,但藉由透過閱讀這類題材的小說,或有機會理解其他同齡的孩子是如何因應與面對這樣的苦難,也對國際局勢有超越新聞報導的深入理解機會。

與納粹屠殺相關的題材

《安妮的日記》是描述二次大戰難民的經典作品,透過安妮的眼睛,描述一家人躲藏在閣樓裡暗無天日的生活。她們雖然沒有外出逃難,但幾近囚禁的苦悶,對十四歲的青少年安妮來說,簡直度日如年。

另一本也講述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大屠殺的《鳥街上的孤島》,場景安排則完全相反,十一歲的猶太男孩艾力克和父母先是被強迫搬離原來的住家,住進「猶太人隔離區」。緊接著,納粹士兵突然無預警的要疏散隔離區裡的猶太人,很可能是要將所有人送往集中營。在父親和博魯契老人的協助下,艾力克帶著父親的手槍,趁亂逃離隊伍,跑進鳥街上一棟廢墟的地洞裡躲了起來,並且相信爸爸臨別時的承諾:不管要在那裡待上一星期、一個月或整整一年,都要耐心等待爸爸前來接他。秉持這個信念,艾力克過起比《魯賓遜漂流記》裡的魯賓遜更艱苦、驚險且孤獨的生活。他潛回原來的家裡接走小寵物天竺鼠,並且在附近的空房子裡蒐集食物和日用品;他還動手用繩子和木板做了繩梯,藉此爬到三樓上的儲物櫃裡躲藏──這棟樓的兩面牆都被炸毀了,地板幾乎是懸空的,所以艾力克躲在上頭相當安全,幾乎不會被發現。五個月後,眼看廢墟就要被拆除,就在艾力克的處境步入危險之際,已加入波蘭地下組織的父親忽然出現,父子倆終於再次團圓。

露薏絲‧勞瑞的《數星星》,說的是另類難民故事。安瑪麗是一位居住在納粹占領下的十歲丹麥小女孩,對她而言,占領區的生活除了平常的家庭生活與上學時光之外,比較不同的只有物資短缺和無所不在的德國士兵。但當附近的鈕扣行不預警關店、姊姊的男友行色匆匆,甚至她最好的朋友愛蓮必須和她假裝是姊妹,還得把從不曾取下的大衛之星項鍊藏起來……她漸漸發現一切原來是那麼不尋常!於是她決心和家人冒著生命危險,幫助愛蓮一家逃避納粹的搜索。

戰爭也可能帶來契機

戰爭帶來的固然是破壞多於建設,但也有可能是生命的另一種契機。獲得紐伯瑞銀獎的《飛越戰火的女孩》,說的是在身體障礙和家暴的陰影下,十歲小女孩雅達的遭遇。二次大戰爆發後,整個倫敦人心惶惶。天生右腳畸形的雅達,由於對外在世界的嚮往,她忍受痛楚與屈辱,教自己站立,並偷偷練習走路。當倫敦啟動數十萬兒童疏散到鄉間避難,雅達的生存之戰出現轉機,她決心帶著弟弟,逃離施暴的母親身邊。對她而言,母親比戰爭更可怕。因為成長的陰影,她不信任別人,獨自戰鬥著,直到遇見願意為她而戰的監護人蘇珊說。她的人生因為戰爭而翻轉了。

而在《再見木瓜樹》這本詩體小說裡,十歲的金河,生命當中只知道西貢這個地方:市場裡的興奮喧囂、傳統節慶的喜樂、她與好友的溫暖情誼,以及她心愛的美麗木瓜樹。但是,隨著戰火逼近家門、西貢陷落共產黨手中,金河和家人被迫逃離家鄉,趁夜登船駛向未來。經過海上漂流、在難民營居住一段時間,全家終於抵達美國阿拉巴馬,金河卻發現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鄰居的冷漠疏離、食物的單調乏味、同學的種族歧視和霸凌……但也因而激發全家人的生命強度與韌性。在不長不短的一年裡,她走過了變化、夢想、哀傷和療癒,為自己的生命故事譜出了動人的新樂章。

是難民還是恐怖分子

對於近代的戰火,小說家也關注到了,《地窖裡的男孩》這本小說有兩位主角,一位是來自敘利亞的十四歲歲非法難民阿罕,舉目無親,身上僅存的三百歐元又被人口走私販子騙走,只能躲藏在布魯塞爾一棟老房子的地窖裡,因為警察可能隨時將他遣返:另一位主角是來自美國的十三歲男孩馬克斯,因為成績表現不理想,又常惹事生非,父母決定換個新環境,所以舉家遷徙到布魯塞爾來。聽不懂的語言,無法融入的校園生活,讓馬克斯備覺無助孤寂。一天晚上,這兩位孤單的男孩在地窖裡相遇,馬克斯決定對阿罕伸出援手。但隨之而來的巴黎恐攻、布魯塞爾機場大爆炸,在在動搖馬克斯的決心。他該如何是好?

《給媽媽的深夜日記》則是回溯1947年印巴分治的那段動亂時期,如果不是編了這本小說,我不會知道這段歷史,不知道在這段劃分國界的紛亂中,有將近兩百萬人遇難。那一年,當印度終於脫離英國將近兩百年的殖民統治,原本應該歡欣迎接自由的到來,人民卻發現國家即將一分為二: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們因為宗教信仰不同而被迫遷徙,在跨越印巴邊界時,不同宗教族群之間的爭執不斷,甚至演變為流血衝突。 

書中主角是12歲的妮夏,她的媽媽是穆斯林,在生下她和雙胞胎弟弟時難產而死。姊弟倆的爸爸是印度教徒,現在,一家人住的地方已不再被稱為「印度」,而被安上一個新名字「巴基斯坦」。妮夏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邊,為何又必須選擇陣營? 但爸爸說以他們的身分住在巴基斯坦太危險了,決定舉家搬遷到「新印度」。他們有時在烈日下的沙漠步行、有時搭乘暴動頻傳的火車,奮力越過不合理的人為疆界,尋找新的安身之處。 透過妮夏一封封寫給已逝母親的信,我們得以一窺印度在歷史上最悲劇性的一段時期,一個沉默堅毅的女孩如何尋找家鄉、定位自己,以及在最黑暗的境遇裡對未來抱持希望。

這幾本精心布局的少年小說,生動、真實的描述難民的困境。而少年迥異於成人的正義感和大無畏精神,與成人追求安定的堅持,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可能都跟我們不一樣,但在不同膚色、語言文化之下,懷抱的其實是相同的價值觀,唯有彼此真心接納、將心比心,大家才能找到安心立命之地。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tang&aid=137994556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11 00:10
首度停下讀完您的一則,哇,得致多重的感動和開眼,我樂於依您這些簡介去購閲。謝謝您開了一扇視窗。🌈
李黨(leetang) 於 2020-06-13 08:12 回覆:
議題雖然沉重,少年小說仍不忘傳達溫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