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校教育怎麼了?
2010/06/11 18:32:51瀏覽1318|回應1|推薦18

世界變化速度越來越快企業在面臨強大的競爭與挑戰之下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也與過去不同除了要有更多元的能力與抗壓力之外新進員工更快速的進入狀況也成為企業聘用新人時的關鍵需求。


對企業而言學校畢業的學生若已經過妥善的訓練則企業聘用的機率將會增加。對企業而言"妥善的訓練"包含:


l 觀念與態度


l 專業知識運用的能力


l 實務操作的能力


l 工作及活動流程運作的經驗


目前學校提供的服務仍偏於專業知識的教育對知識轉化的訓練以及實務操作過程中面對變化的因應能力訓練仍嫌不足以理財為例:理財規劃的流程以一本教科書即可順利傳授,然而,在實務面對客戶時,除了以理財規劃流程執行工作之外,客戶的資產項目中可能涉及保險、貨幣、投資工具、稅務及投資心理問題,在面對各種不同客戶的過程中,如何因應客戶的反應提供服務?另外,理財的需求來自於人生目標的實踐,而人生目標的訂定與客戶的價值觀有很大的相關,價值觀的溝通是財務顧問最重要的工作,學校教育在這方面提供的訓練可說是付之闕如。


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協助同學們訓練這種應對能力?如何協助同學們訓練知識整合及運用能力?企業需要的員工,必需是有整合服務能力的員工;而學校分科式的教學模式,是否能訓練出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


再以投資學為例,在投資學的教學過程中,援引各式投資理論,於教導後由同學們自行運用學校提供的軟體進行實做練習,以實踐書中的理論。然而,同學們在練習的過程中,是否運用正確的理論運作?套用的過程中,是否有錯誤引用?如何在教學及驗收的流程中,暸解學生運用知識的正確性?如何設計教學流程,讓學生能真正將學得的知識運用在實務的案例中,並產生更多的創意?



綜上觀之,學校的知識傳授教育與學生進入職場後的實務運作中,仍存在些許間隙!單靠學生自行體驗出其中的差異,在過去就已經很困難;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與速度加快的時代裡,更是加倍有難度!過去,靠企業在職場的在職培訓及工作經驗累積,尚能培訓出人才;如今,企業已逐漸無法提供更多的在職訓練。於是,我們看到更多的同學選擇放棄,或者期待不切實際的快速成功之路,導致更多的社會問題,富士康的12跳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是以,學校扮演職前訓練角色的時代已然來臨,越完整而實務的訓練,越能提升學生的競爭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最後,提升學校的競爭力。回想小時候唸書時,如果老師講的聽不懂,就會越來越跟不上進度;能聽得懂,並跟上進度的人,就是成績好的,跟不上的,就會選擇放棄,成為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放慢腳步,協助同學,確認他們都有”聽懂”。 


21世紀是一個實用經驗為主的世紀,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時,依各種不同的工作型態而有不同的能力與經驗需求。以目前國內金融業為例,金融業已逐步轉型為金融服務業,面對的客戶是一般民眾,擁有高度專業金融知識的員工,必需有能力將專業知識簡化並對民眾說明,此即為表達力。表達力可透過不斷的實務演練及逐漸累積的經驗而得,學校可提供給同學的,正是利用大學的四年,不斷的給予學生更多的演練機會,並經由老師的不斷指導,提昇其熟練度,使「熟能生巧」,學生自然就有能力在就業市場中找到適當的發揮空間。


在就業市場中,我們看到許多專業的高材生,在職場上的表現並不如預期的「符合需求」,此處以「符合需求」而不以「優秀」來定義,實因員工應以「符合」企業需求為主,而非「優秀」,太優秀的員工有時反而給企業帶來困擾,或者因為無法放下身段學習而造成彼此的適應不良,這都是人才沒有得到「適任」的結果。


台灣,或者說全世界,無論是學界或產業界,都面臨了一個全新時代來臨的考驗。快速的變化、資訊的更快速流通、更多的人口加入、意見串聯的更快速等,吾人處於這樣的時代中,有機會、也有挑戰,惟有因應需求,開發更新的教學及訓練流程,訓練出企業需要的人才,學校才能走出全新的道路。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eogiga&aid=4119536

 回應文章

專宰小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說得好...但許多叫獸反對大學成為職業訓練所
2010/06/18 09:36

  說得好...但許多叫獸反對大學成為職業訓練所.好死不死,這些叫獸都是文學院的...

大學如果不能教導學生未來的求職能力?為何還要念大學?浪費時間,金錢..

  但是文學院,教育學院的叫獸不就全完了???

白露橫江(leeeogiga) 於 2010-06-24 13:42 回覆:
大多數的教授沒有職業訓練的能力啦,哈哈
再者,研究型大學可能還可以規避職業訓練的責任
但是,技職型大學豈能規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