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融糾紛》自救會…收會費抽佣金 -讀後感
2008/06/02 16:36:50瀏覽754|回應0|推薦0

    依照筆者過去在外商銀行當理專的實務經驗,本文的許多建議是不容易執行的。,投資人通常未受專業訓練,我記得當時,無論是海外公債、連動債、保險公司的利率連動型商品、雙元貨幣等商品,只要非共同基金的商品,在每回申購前,都要填寫風險告知書,也要做投資屬性測驗,結果呢?
    銀行連動債的告知事項多如牛毛,投資屬性的測驗也不能少做,投資人看到一疊資料,頭都昏了,怎麼可能靜下來慢慢看完?而且,以理專自身為例,我這樣一個受過多重訓練的理專,看這些資料,都要超過一小時,投資人豈不是要更久?
想像你在銷售現場,理專提供資料,客戶花一個小時以上,慢慢看,看不懂之處再問理專,一個客戶購買連動債,得花上好幾個小時,理專一天的時間就被用光了,超級理專一天要幫幾十位客戶下單做基金,他有空跟你慢慢解釋嗎?客戶呢?客戶就有時間和耐心嗎?
部份理專都是用寄的,把資料寄給客戶,客戶自己看。看不懂要問誰?去問其它銀行的理專嗎?或問保險業務員呢?如果你是他行理專,你會說這張商品的好話嗎?
再則,台灣大多數的投資人都以信任來跟理專洽談,現場拿出錄音機錄音,這不太合台灣民情。理專自己錄,客戶不會覺得怪嗎?台灣是一個靠人情建立的社會,許多時候,一些應有的動作,被視為”不信任對方”,也就沒人會這麼做。
至於,看不懂就不要買,台灣有80%的投資人連基金都不懂,投資人若秉持不懂就不買,那能買的東西就太少了,還怎麼做財富管理呢?投資人開立財富管理帳戶時,都會順道開一個指定用途信託帳戶,以投資共同基金!銀行被規定要為客戶做投資屬性測驗,測驗結果將做為投資人投資時的參考,若投資人的屬性”保守型”投資人幾乎只能投資貨幣型基金。實務上,投資人到銀行做財富管理,就是希望透過銀行的規劃,提高報酬率;但是,人的屬性是不會變的,如果銀行只能讓他買保守型商品,那他繼續定存就好了,還做什麼財富管理。
所以,投資屬性測驗的設計是否應再更細一點,不是只有書面做做測驗就好。如本文中,該董座對香港的說明,由資深的專員做訪談是不錯的做法。不過,台灣的銀行以利益為導向(手續費率殺太低)能養這麼多人嗎?我一位朋友在中X銀行,他不是第一線的理專,而是理專的諮詢專員,客戶若有問題,理專就會請諮詢顧問來協助。他在跟客戶談了之後,發現客戶並不適合這檔商品,但是,他該如何做呢?他的責任,是幫助理專做較專業的商品解說,他若說不適合,理專沒業績,會向主管反映;公司沒業績,因為他不配合;他自己的績效也會受到影響。但是,他活得很不快樂,後來,他也離開該行了。
台灣人靠理專與媒體,只要媒體曾有相關報導,理專拿出來,投資人就信了。以”石來運轉”為例:理專一定是告訴投資人,該連動債連結的美國股票,表現一定沒問題,有報章雜誌為例。(在銀行為我們簡報這些商品時,銀行準備的資料可豐富了!)銀行說服我們理專,我們才去說服客戶,搞了半天,連理專自己都不見得懂連動債在幹嘛!
在台灣,能投資的理財商品實在太有限,主管機關應該開放更多的金融商品來台,給金融機構更多的壓力,並強力制止金融機構的殺價行為,推動獨立理財顧問產業的發展,最後,仍是媒體的客觀評論及大力監督,才是民眾之福。

原文如下:

金融糾紛》自救會…收會費抽佣金

發生爭議時,常是銀行與客戶各說各話。理財達人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簽字之前詳閱文件,看不懂就問,要求理專口頭解釋時,記得順便帶台錄音機錄下來,不只可以提醒理專要負起責任,也為自己保存證據。

客戶簽了字「我已了解風險」,銀行法律上就站得住腳,除非銀行從情、理面考量,願意讓步,否則,客戶在意識清楚下自己簽字購買商品,到了法院訴訟時往往很難贏得了銀行。

一位在台灣、香港都是財富管理銀行貴客的廣告公司董事長形容得很貼切,「台灣的理專只會賣兩種東西,一種是銀行要他(她)賣的東西,一種是你不懂的東西。」使得台灣財富管理糾紛頻傳。

他更直指,台灣的財富管理銀行水準跟不上香港,香港的銀行除相當遵守客戶開戶前須填風險測試資料外,會先由一位資深理專先與客人訪談二十至三十分鐘,透過聊天了解客戶真實風險傾向,再指派日後服務的理專;在台灣,理專都是由銀行指派,有時可能遇到第一天上班的菜鳥理專,可能不管你的風險承受度,便依銀行指示銷售商品。

像是台灣架上所有的連動債商品,說明書總是一張張A4紙寫著密密麻麻文字,專業術語一堆,不只理專看不懂,客戶更看不懂,其實,專家建議,「看不懂就不要買」,如果真的想買,就直接要求理專白話文解釋,而且,最好帶台錄音機,把理專的解釋錄下來,萬一之後發生糾紛,才不會各說各說,沒得準。

如果沒錄音,一旦金融商品發生糾紛,民眾往往投訴無門,如果跟銀行反映未果,跟公會申訴也沒具體結果,很多人會透過組自救會方式,以抗爭、集體協商方式,向銀行施加壓力。

過去一、二年來許多金融商品糾紛都有人出面組成自救會,有的自救會收上千元會費,有的自救會則表明幫你爭取退款,但要依照協議內容抽取佣金,民眾還是得多繳出一筆錢。

沒有靠山的保戶與投資者最可憐,申訴案不一定能順利解決,最好的方式,就是民眾事先做好保護自己的動作。

【2008/06/02 經濟日報】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eogiga&aid=19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