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限)一生追求甚麼? ~ 楞伽經的真理1
2018/03/06 12:47:44瀏覽1342|回應0|推薦2

 

 

 
四句偈論 【金剛心陀羅尼經】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

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虛空佈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

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恒河沙等身命佈施之福。

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

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

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

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

 若有男女有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

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

有智男女,知身是幻,借此幻身,學佛修行,

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

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

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

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

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

似病與藥,悉令證入心空法了,病退藥除,

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楞伽大義今釋卷第一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注一)譯

南懷瑾教授   解說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50337.pdf

離心意識證取心物同體的如來實相   楞伽大義今釋

佛說:「再說,有些求出世的學者和婆羅門等,見到一切事物,

本來都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郡是暫時偶然的幻有現象。

世間的事物,雖然有景象而實際上都是虛無,正如浮雲的聚散,

如點火旋轉而成輪,如海市蜃樓的變幻,如陽光裡的幻焰,

如水中的明月,如夢裡的空花,這一切的一切,

無非是自心內外的妄想所現。

 

它自從無始以來,便自虛幻地存在,

但又都離不了真如自性心體功能的全體大用所生。

如果把妄想的因緣滅盡了,遠離妄想,遠離能所等說,

離能觀和所觀的作用,就可以明瞭身心

(和一切相依為命的物質形器世間)等等,

那是藏識(阿賴耶)功能所顯現的境界。

此外並無一個另有包藏萬有之機的主宰存在,

世界上也沒有—個實際可以被主宰的東西。

 

所有事物的過程,雖有生起、存在、消滅的情形,但

都只是現象的作用,在真如自性的根本上,就本來無生,

所以也無所謂有滅,一切都是自心所現。

如果能夠如此思惟觀察求證,

就能夠瞭解自心所生的依他起,和遍計所執等分別心理現狀的作用了。

 

大慧啊!如果能夠這樣,

他必然會到達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

善於巧妙地運用大悲心的方便,

沒有求功用之心而自然會達到功用的效果。

他會證到一切眾生世界,完全如夢幻似地存在,

見到一切緣起本來性空,不會再被內外境界的因緣纏擾,

包就證得宇宙萬有都是真如一心的性空緣起。

 

由此漸次進入無相境界。由菩薩初地開始,逐步依次上進,

最後證得圓滿菩薩十地境界的各個三昧。

既然證得了三界唯心,諸法如幻,依此修行,

也就自然能夠善於分別觀察,到達如幻三昧的境界,

而度到自心湛然寂淨,智慧實相的彼岸,

捨離流浪生死海中的苦趣,到達究竟無生的境界。

證得堅固不變如金剛似的能斷微細無明的正定,

得入如來如如不動的千百萬億化身的境界。

神通自在,與慈悲方便等,都能夠莊嚴具足,

可以自由出入於一切諸佛的剎土,

也可以自由出入一切外道的境地。

這些都是由於真能合離心意識的功用,

而轉身證得菩薩境界的妙有之身,

然後終於達到如來果地的妙色身了。」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

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

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

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

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

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

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佛說:「如果要證得如來境界的法界一身者,

應當放下這個身心所生起的妄心作用,

和依他而起的因緣會聚所生的妄心現象。

捨離由心所造的——生起、存在、消滅等虛幻的境界。

只要徹底瞭解萬法唯心;也就是說要認清宇宙萬有,

無非是一個真心全體的大用。由此觀察心理妄想,

無始以來都是虛妄習氣的力量;才能解脫三界萬有的繫縛。

由此寂靜思惟,達用歸體,證得萬物原是一無所有。

如此自能漸次達到佛地寂靜圓滿、本自無生的聖境,

證得自身本具徹底自覺的聖智。不久當得一心自在的能力,

自然開發究竟的無功用行,正像如意寶珠之在盤中,

隨眾生業力觀察角度的不同,發現各種不同的色相,

而寶珠自身,卻自依然無相。所以才能順應眾生各種微妙之心,

以種種形態的化身,隨順眾生心理和心量,

使他慚次進入菩薩的各地境界,最後度到寂靜的彼岸。

所以我說:你們應當修學各自悉檀(注見前十四)

內明此心本具三昧的善法。」

繼續閱讀 :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50337.pdf

 

煩惱障 ~ 我執

參考   (限佛弟子)"自我"其實都是"癮"在作祟~我執

 

所知障 ~ 法執

 

參考    (限)世界不是你看到的樣子~法執

 

白話解釋 : 問題的開始

當釋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時期,

佛在印度南海濱的楞伽山(注二)頂上,

和他的出家比丘(注三)弟子,

以及修大乘菩薩道(注四)的弟子們,很多的人,都聚會在一起。

當時由大慧大士為大眾們的上首,他對於一切唯心,

萬法唯識的自心識現境界,已經善於解證它的真實義理了。

 

參考  :  輪迴旋轉的來源~施力不平衡與不準確

 

他對於各種各類的眾生差別,以及各種各類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際,

都已經了知無遺。

並且深人佛法,對於無量普度的法門,都了然通達。

但為了隨順一切眾生各種不同的希求,才隨緣普遍地顯現在世間。

關於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道理,他已經徹底通達。

 

由於佛的啟示,為了解決當時與後世人們的許多疑問,

他就代表大家起來問佛,提出下面的許多問題。

他在提出問題之前,先說出一段讚美佛境界的偈語;

其實,這也就是說明佛法精義的綱要。他說:

參考 : 法爾如是的真理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萬有世間的—切諸法,都是生滅滅生地不停輪轉,

猶如虛空中的幻華相似,倏有還無。如果離了生滅的作用,

便如虛空,一無所有。當幻華的作用和現象顯在空中之時,

便不是「無」;當幻華的現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後,便不再是「有」。

智者了知此中「體」、「相」和「用」的原因,

自己便得解脫塵累,常覺不昧;既不執著一切世間是決定的「有」,

也不執著於絕對的「無」。

而且悲憫世間一切眾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願,

乃在一切世間隨類現身,說法度世,拔濟眾苦。)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一切諸法生滅無常,猶如夢幻,

這一切都是從心意識所變現,如果離了心意識,便一無所有了。

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的顯現上,形成了幻有。

但在自體上卻都無自性,本自了不可得的。

因此悲憫世間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果教化濟度世間。)

遠離於斷常。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萬有世間一切諸法的存在,都如夢幻似地生生滅滅;

在生滅滅生的現象中,如果說它是斷滅的「無」,

但它卻有相續的作用。如果說它是恆常的「有」,

但它卻又是生滅無常的。

智者了知一切諸法,既不是決定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

因此悲憫世間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佛是大智慧的解脫者,

他已經了證「人無我」和「法無我」,

自覺內證一切的煩惱障和智障,都因為妄想分別而生。

這些分別的妄想心,猶如火光中的煙餡和光影相似;

它的自性卻是本來無相,了然清靜的。

所以煩惱和智慧,同樣的都無自性,本自了然清淨的。

因此悲憫世間的思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有若無有。是二悉懼離。

(這是說:一切諸法,本來就空無自性,既無生死可了,

也並無另有一涅槃寂滅的境界可得。

既沒有一個住在涅槃寂滅境界中的佛,

也沒有一個佛往來於涅槃寂滅的境界中。

在本來清淨自性的真如中,既沒有一個所覺的境界,

也沒有一個能覺的本體。如果執著佛境界的是有是無,

也就同執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樣,仍然還是法執。

因此必須要遠離能覺所覺二邊,了無所住才是佛法正覺的真實內義。)

參考 : (限)同一佛性為何產生地水火風四大種?

 

牟尼寂靜現。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牟尼是佛的名稱,也便是寂默的意義。這是說:

佛從本性清淨寂默中靜觀萬法,得證遠離生滅的作用,

不取一法,也不捨一法。只得性自如如,這便是遠離塵垢,

遠離纏縛的解脫法門。若能解脫生滅,還歸寂滅清淨,

便無古往今來等法執。由此而解脫十方空間。

三世時際的束縛,以證得畢竟寂靜了。)

(上述大慧大士的贊佛偈語,最主要的道理,

是指出佛已經在無生滅的境界中證得解脫,

在自性清淨寂滅中得到大智慧。

但為了濟度世間一切眾生,出離苦海,仍然興起同體的大悲,

無緣的大慈之心。但他所悲的是什麼呢?

是悲眾生的愚迷。其實既非實有人和法的可悲,

也非絕對的無人和法的不可悲。

只是悲其所悲,應無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義的佛法,

以興起無緣之慈,同體之悲,來濟度世間,

是它主要內義的精神了。)

這時大慧大士說完了贊佛的偈語,便自我介紹說:

他名為大慧。現在為了徹底瞭解大乘佛法的要義,

所以提出一百零八個問題,請求佛的解答。

佛就答應他隨意發問,並且說,理當為他說出如來自覺的境界。

(注一)求那跋陀羅:此名功德賢,中天竺人。南朝宋文帝時,泛誨至廣州,帝遣使迎至京師,深加崇重。乃講演華嚴,並譯此經。
(注二)楞伽山:在師子國(即錫蘭島)之山名。楞伽為寶名,又曰不可到、難入之義也。此山以有楞伽寶得名,又以險絕常人難入得名。佛在此說楞伽經,表法殊勝。
(注三)比丘: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
(注四)菩薩:具名菩提薩埵,謂是求道之大心人,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楞伽經 :

昔達摩西來,既已傳心印於二祖,且言吾有楞伽經四卷,

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生開示悟入。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游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贊佛。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恆如夢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淨
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 仰咨尊中上
世間解之士 聞彼所說偈 觀察一切眾 告諸佛子言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 自覺之境界

來源 : 楞伽大義今釋 南懷瑾 先生著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50337.pdf


書籍購買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99969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avefalse&aid=11077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