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每個生命都是永恆的開端:慢讀里爾克
2016/02/14 06:06:26瀏覽1259|回應0|推薦17
Excerpt每個生命都是永恆的開端:慢讀里爾克

至今只有讀過德國詩人里爾克的自傳體小說《馬爾泰手記》,他的詩作則尚未有機會細讀,好比是詩集《杜伊諾哀歌》始終列在待讀清單之中。

這本書所彙整的書摘涵蓋自詩人的書信、日記、詩集以及小說,編者弗克‧米歇爾斯在〈後記〉特別提到:
本書試圖從這個潛在寶庫,篇幅多達數千頁,耙梳整理出具代表性的思想脈絡,以期能概括了解這位詩人既敏銳察覺出問題的,又面向未來的世界觀。

里爾克的書寫相當嚴謹自律,對於生命、死亡、孤獨、愛情的觀察有其特殊的視角,從以下摘要的內容可證。
我回想起《馬爾泰手記》的一段文字,詩人孤傲的個性可見一班:
「不滿於任何人,也不滿於自己。我渴於贖回自我並給自己內心保留一點驕傲,在深夜的靜寂與孤獨裡。那些我所愛的靈魂,我所歌頌的靈魂,給我力量,支持我,使我遠離世界的虛妄,與頹廢的憂鬱。而你,我主上帝!賜給我創造高貴詩句的榮耀,讓我能對自己證明:我不是人中之至微,也不比那些我所賤視的人更低。」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8138
每個生命都是永恆的開端:慢讀里爾克
Lektüre für Minuten. Gedanken aus seinen Büchern und Briefen.
原文作者:Rainer Maria Rilke
譯者:唐際明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09/10
語言:繁體中文

  「里爾克之所以會成為里爾克,就在於他的不侷限,在於他的居無定所,不僅周遊歐洲列國,足跡還曾抵達北非的埃及;在於他對異國文化與不同的宗教信仰抱持的開放與有興趣深入接觸的態度……他認為詩人應能使用世上所有的語言創作。」——唐際明(本書導讀者)

  身為德國詩歌的先驅,里爾克為我們的語言發掘出音樂性與可塑性,放眼二十世紀的詩人無人能出其右。其思想的多樣性和原創性雖尚不廣為人知,但卻在在體現於其敘事的與藝術評論的文章中,特別是在為數眾多的信件裡,這些文字精確地表達出里爾克的思想,恰恰切合他在《馬爾泰手記》(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中所寫的:「他是位詩人,憎惡不精確。」
  里爾克關於童年與青春、擺盪於獨處及與人共處之間的緊張關係、生與死或者愛情裡兩性的對立、藝術與藝術家、宗教與其教會、科技進步的成果與代價之言論,是如此具有前瞻性地切中時弊。如何從內省邁向朝世界開放、從主觀經驗邁向客觀體認、從羞於面對公眾的獨處邁向樂於助人的同情之過程,實屬里爾克之存在中最令人迷醉的成果。
  里爾克思想之多樣性、原創性與現實性清楚反映於其敘事與藝術批評的著作及書信當中。本書分章呈現里爾克曾就童年與青春、愛情與孤獨、生命與死亡、藝術與藝術家、宗教與科技等主題發表過的言論。

作者簡介
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
  一八七五年十二月四日出生於布拉格,一九二六年八月九日逝世於瑞士。被譽為繼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之後,第二位將德語詩歌推向高峰的詩人;以發掘出德語的音樂性與可塑性而聞名。不但深刻影響現代詩歌發展,並被許多人(不只限於德語國度)視為人生導師。
  著作有《祭神》、《時禱書》、《圖像集》、《新詩集》、《新詩續集》《馬爾泰手記》《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等。
  英國現代派詩人艾略特稱讚里爾克是「成熟的心靈」,因為里爾克的詩,總有古典和悲天憫人的現代情懷,讓人感動得不知所措,彷彿有一種洞穿和照亮之感。在西洋詩歌的歷史上,大概只有品達、賀拉修、但丁、莎士比亞、荷德林,或許還有里爾克十分景仰的瓦雷里,可以與之媲美。


Excerpt
〈我過我的生活在增長的環裡〉

我們一切的認知皆是事後的領悟。

以人有限的想像力,毫無可能窮盡生命所蘊含的寬廣與可能性。沒有一個乖戾的命運、拒斥、困頓會是全然無望;即使最剛硬的灌木枝都有可能在某處開始長葉、開花、結果。

我確信,即使是最糟糕的事情,絕望,其實也只是一種豐盈,存在的一種飆進,讓自身隨著內心僅有的一個決定朝反向拋擲,以及在眼看情況即將變得至為艱難與無以承受的時候,其轉變也總已逼近我們跟前了。


〈孤獨者被引入集體裡〉
孤獨是好的,因為孤獨是困難的;若某件事是困難的話,我們則又多了個做它的理由。

無人是單獨地走過這個彼此聯繫著的世界。

適應,此為我們的實踐,帶著我們的孤獨被引入集體裡。


〈愛情不會顧及我們的世俗劃分〉
我信仰一種學說,
世人說因其之故
即值得誕生於世。
我遵行的學說,
喚作愛情。
它於我是宗教。

剝奪我的視力:我仍然看得見你,
封上我的雙耳:我仍然聽得見你,
沒有腳我仍然能走向你,
沒有嘴我仍然能向你訴說誓言。
砍斷我的手臂,我即以我的心
宛若一隻手握住你,
封住我的心,重擊我的腦,
你又放把火在我腦裡,
我則將你托於我的血液裡。

再沒有比害怕傷害一位戀人更令人不快的桎梏了。

我認為唯有從死亡的角度 (假如人們不將死亡視為一個寂滅的存在,而是推測它為一種遠超出我們的強度)——唯有從死亡的角度,才能給予愛情公正的評價。不過,即使在彼世,這些從偉人們流傳下來的普遍觀點依舊使人困惑地阻擋著我們的去路。我們固有的傳統已經不再能指引我們,如同不再從樹根汲取力量的枯枝。倘若再將男人的心不在焉、轉移注意力與缺乏耐心估算進去,以及女人僅會在罕有的幸福關係裡才會深入付出,而在關係如此不和睦的與破碎的人們身邊,孩童總是下一個會輪到的人,將迎頭趕上他的父母,而且一樣地無所適從——是的,然後人們就會虛心地承認我們的人生確實艱難。

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是可怕的遙遠;而那些相互喜歡的人往往又是相距最遠的。他們向彼此投擲自身的一切,卻沒被對方接住,而掉落於他們之間的某處,堆疊起來,最後還阻擋了彼此的視線,以及走向對方之路。


〈你對困難有何不滿?〉
在我的著作中,所充斥的「嚴正以待」生命的主張,其中並無抑鬱之意……〔它〕所欲表達的,無非是依據真實的重量而待之,即是真實看待;一種嘗試,是以心之克拉,而非以懷疑的態度去衡量幸運或意外。

過往的事物並未逝去,僅只轉變了而已。

或許處於悲哀當中即是處於成熟的喜悅當中——


〈我所見的無法企及我總已知的〉
真實總是超出我們對它的想像,甚至在它迫使我們刪減時——它總意謂著世界,而且總是領先我們!

但是,真實是什麼,
何者與時間恰好相合?
世界是真實的。
而那一切大大觸動我們
又令我們不安的,即是世界:
渴望與寂寞、死亡與歌曲。


〈眾物在歌唱,我多麼愛聽啊〉
我們僅是口唇而已。是誰在歌唱遙遠的心,
那顆安然逗留於萬物正當中的心?
其巨大的跳動在我們體內化分成
小小的跳動。而其巨大的痛楚
對我們,如同其巨大的歡欣,皆過於龐大。
因此我們總一再地掙脫
而僅是口唇而已。然而巨大的心跳
突然悄悄地闖入我們體內
令我們尖叫起來——
然後成為本質、變化與臉龐。


〈在我行創造之處,我即真實存在〉
藝術家似乎還凌駕於智者之上。當後者努力於解開謎團時,藝術家卻肩負著更為重大的任務,或者,也可以這麼說;享有更大的權利。藝術家的任務或者權利是喜愛謎團。一切藝術皆是:愛。傾注於謎團之上的愛——而一切的藝術作品皆是:謎,為愛所環繞著、裝飾著、傾瀉著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465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