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舒國治的《水城臺北》
2016/02/02 06:12:05瀏覽2148|回應0|推薦14
Excerpt:舒國治的《水城

「四十年來台北最大的改變,我以為可得一句話:由水城變成陸城。」
這大概是《水城臺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吧!
看到舒國治在書中張貼的舊照片,包括門前水溝、新店溪邊、新生北路的瑠公圳雖不於讓人直接聯想到威尼斯或江蘇一般的水鄉澤國,但那樣的親水風景確實早已灰飛煙滅。

「台北市,偉大的記憶之城。日夕遊逡其中,然所見終是瞬息不在的。它行色匆匆,不作停留。某一當口你佇足凝視,似有收見,俄而回望,卻是景狀闌珊了。它只提供記憶。」

這是舒國治記憶的台北,或許也將勾起你的記憶。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86043
水城台北
作者:舒國治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0/11/01
語言:繁體中文

  老台北,到處是小河小橋?
  想要知道街巷曲折、阡陌構成的舊日台北?
  跟著舒國治,一起探尋最珍貴的台北田園記憶!
  台北,眾人皆知,是一個盆地。而這盆子,不是個乾盆子,是一個還盛了點水的盆子。這幾十年來台北的成長工作,其實是把這盆子裡還剩的一泓淺水給倒倒乾淨……
  六十年代的台北,曾是水渠密布、水田處處的台北。舒國治謂,四十年來台北最大的改變可得一句話:由水城變成陸城。從此「水城台北」只能留存在記憶中了。
  本書集結了舒國治十多年來在《中國時報》、《聯合文學》、《號外》等報章上的二十餘篇散文,呈露作者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所親見的、自水塘小河稻田逐漸變成高樓林立的、生於長於之台北。而「舒式台北」也一如他的「舒式京都」,均堪稱絕無僅有的城市文學登峰造極之作!

作者簡介
舒國治
  一九五二年生於臺北。原籍浙江。是六十年代在西洋電影與搖滾樂薰陶下成長的半城半鄉少年。七十年代初,原習電影,後注心思於文學,曾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備受文壇矚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浪跡美國,此後所寫,多及旅行,自謂是少年貪玩、叛逆的不加壓抑之延伸。而文體自成一格,文白相間,簡淡中深富雅韻,論者咸認與他的清簡度日有關。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最受他無盡窺探與詠頌。
  著有《理想的下午》《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臺灣重遊》《讀金庸偶得》等。


Excerpt
〈水城台北〉
沙洲、卵石、雜草,是台北水城孩子習見的風景。而這風景,怎一個荒字了得?我在這樣的景致中成長,日後遊山玩水或是無事遐想電影選景,總會不自禁的以這分景義做為品味傾向。

而孩時的遊嬉,又總是在這類不成定式的區域或不具設備的田野中胡意耗玩,並常是重複某種單調;如此林林總總,潛移默化的捏塑我漫無目標的人生心念。多多少少大概有這麼一點味道。

……

五十年代,台北雖儼然一現代都市,然詩文中「小橋流水」一詞,與台北人朝暮相隨。那時全市共有橋樑不下一百五十座。大安區溪田縱橫,橋板最多 (約六十),我有幸生長其間,常得親近。即中山北路這條康莊大道,當年亦是小橋處處。從一段頭的五巷、三十三巷,直到五十三巷、八十三巷、一百零五巷、一百二十一巷、一百三十五巷,皆是幽幽短橋,人過橋進入巷子,方覺得是進入家園。

……

幾年前還在的士林吊橋,橫跨基隆河廢河道,可由陽明戲院旁大南路西行過古廟慈誠宮而抵。早年橋下河泥如墨,布袋蓮綿延,東岸橋頭有濃妝老娼蹲坐吃飯,一派沒落的北里舊情,恰與夕陽中這老吊橋相映成趣。

……

新生南路這條路 (此為瑠公圳最大幹道,它如安東街、延吉街等,亦是瑠公圳眾多支渠中之要者)。若我今日想來。是昔年台北最重要、最素美的市內河景,亦是我台北孩子不自禁生負某種自卑感之下卻猶能以之緬懷而深感尊嚴的一處地標。它未必被視為古蹟;若林安泰古厝之拆遷、理教總公所 (西本願寺) 之毀於火焚、新生報舊址之改建、公賣局木造樓舍及台大醫學院木造樓舍之拆除………,固極可惜,也還罷了,然這城市之內一泓天成溪流,南北迆邐好幾公里,河上樹影,春花秋月,實台北市即使趨奔現代,也不宜改觀這一抹與「現代」毫不相悖的活水氣質。一九七二年之覆蓋填掩,固為台北多占了幾畝陸地,卻令台北意欲晉身世界大都會原本極可羨人,並又生死攸關的一條天生麗質血管就這麼斷然結紮了。


〈台北的住〉
台北市,本質上應該是公寓的城市,它在很早便已沒有成為像美國中西部城鎮那樣平房散佈、大樹成蔭的性格與條件;不知是公寓的傳統不夠厚足,還是人們的住房心念有所排拒,抑是建房者糊塗成軍,總之把台北的住家情態綜成今日這般凌亂多彩模樣。

這模樣,令富人與平民同聲叫苦。

......

自八十年代以後,台北一步步看似離開了貧窮,開始注重門面了 (人的門面與房子的門面),然與實質的「生活」仍有一段距離。當此青黃不接之時,最顯尷尬。基礎的建築業者或傳統工匠已式微凋零,而新派的個體建築師又多崇尚新穎架空美感、奔求雜誌所強調西洋或日本當紅名家的那一類既簡卻美等等巧思,動不動隨便在餐廳、咖啡館聽鄰座提的皆是安藤忠雄、Philip Stark 這類飄浮來飄浮去的名號,如何順應大眾式、土建式平實住宅?

......

台北的住屋可以如此之陋,卻台北人過得如此之好,不特別倚賴佳良住所;手扳的門把如此之差,頭靠的床頭美耐板如此劣質,腳踩的瓷磚如此冰冷無彈性又不透氣。牆板如此堅硬令聲音回射轟鳴,而泥灰如此愛剝落,水管如此愛漏………但台北人何其瀟灑不置心上,何其怡悅的活於天地之間,可見台北人不共受制於物質,實是淳樸之民。單這一點,足可比埒於世界各大都會市民而毫不稍遜也。


〈九十年代台北〉

台北市民雖不活在公園的城市、不活在山林的城市、不活在水鄉的城市、不活在廣場四佈的城市、不活在處處有美景徜徉的城市,但他們猶能安居樂業,並且出產自台北的文學、繪畫、電影、廣告創意等美藝作品竟然未必比世界不少大城市的藝作來得遜色。

台北城像是個急急搭造的新城市,然台北人卻仍保有舊文化的板眼。公園裡打的太極拳,不只有鄭曼青的拳架子,也多的是楊澄甫的老架子。中國傳統武術的模樣,也在韓慶堂、劉雲樵、及太多太多老拳師傳襲下點點滴滴留了下來。

若以台北住居的外觀看去,如此簡陋狹窄的空間與材質,很難揣想台北其實在如此低檔的硬體配備中卻居然仍有著相當不錯的文化衛守;人們可以在此收藏有趙孟頫的道德經榻本,收藏漢綠釉的罐子,收藏北魏的佛頭。

……

市內的幽靜處所,想來想去,只有植物園一處。它與市郊的芝山巖,是台北市極優好的兩個公園。

然而公園,只有少數人去。多半的人仍舊活動在巷弄之間。

巷弄,才是老台北進出、蕩看,日日親炙、年年感懷的真正生活空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4449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