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豐華瞻的《回憶父親豐子愷》
2024/02/16 05:20:56瀏覽214|回應0|推薦5
Excerpt豐華瞻回憶父親豐子愷

本書的作者豐華瞻、戚志蓉是豐子愷的長子及媳婦,內容涵蓋豐子愷的傳略、作品賞析,以及他跟幾位文人的交遊,算是蠻全面性的傳記資料,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回憶父親豐子愷
作者:豐華瞻、戚志蓉
出版社:大雁書店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2/10

Excerpt
〈豐子愷與魯迅〉

回憶我父親與魯迅的交往,我覺得不僅可幫助我們了解這兩位文人,而且可使我們受到教育。
父親一九二一年從日本回來後,起初有一時期從事翻譯工作。他從日本帶回一批書,其中有一本是廚川白村著的文藝理論書《苦悶的象徵》。父親覺得這本書有意義,就把它翻譯了出來。他剛翻完這本書,正要交商務印書館出版時,就聽說魯迅也已譯好了這本書,已交北新書局出版。父親心想一本書同時出兩個譯本恐怕不合適,他只好不出了,爲此他特地訪問魯迅先生。這是他第一次與魯迅見面。他對魯迅說:「早知道你在譯,我就不會譯了!」兩人都笑起來。接著魯迅說,一本書有兩種譯本沒有關係,在日本有時同一本書可以有三、四種譯本;他認爲兩人的譯本都可以出。但魯迅考慮到當時自己是已經成名的作家,而父親尙是初登文壇的青年,他怕自己的譯本出版後要影響父親的譯本的銷路,因此對父親說,他將把自己的譯本推遲出版,讓父親的譯本先出。父親對於魯迅先生的關懷與愛護青年,非常感佩。以後他向人談到這件事時,常稱讚魯迅先生的高尚品德。但後來因為出版社沒有遵照魯迅的意見辦,魯迅的譯本還是比父親的譯本早幾個月問世。可是因為這件事,父親和魯迅先生的友誼開始了,以後他們常在上海北四川路底的內山書店見面。內山書店是日本的進步人士內山完造開設的,專售中文和日本的文藝書籍,父親和魯迅常去那裏買書。兩人都留學日本,又都從事文藝工作,可談的話很多。他們兩人也與內山完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講起這事,我想起自己曾很榮幸地在內山書店看到魯迅先生。那是在一九三四年,我在故鄉浙江崇德縣石門灣的高小讀書。有一次父親帶我去上海,去內山書店看看有什麼新出的書。走進書店一會兒,我就看見父親與一位老人打招呼、講話。這老人的面貌我似乎有些熟,我正在疑惑,父親爲我介紹說:「這就是魯迅先生,你讀過他的作品的。」我向魯迅先生鞠一個躬。接著內山完造走了出來,他看到父親和魯迅先生都在,很是高興,就邀我們到樓上去坐坐。內山夫人拿出點心來請我們吃。父親與魯迅和內山完造用日語暢談了好些時候。
父親很喜愛魯迅的作品。記得我在小學讀書的時候,他就教我讀魯迅的短篇小說。「明天」、「孔乙己」、「風波」、「藥」等故事,我從小就熟悉了。一九三六年魯迅逝世後,父親爲了記念他,決心把魯迅的一些小說畫成漫畫。一九三七年春間,父親完成了《漫畫阿Q正傳》。他託友人把稿子送到上海南市的一家印刷廠去印。但這時正値抗戰爆發,南市變成火海,稿子化為灰燼。不久父親就離鄉逃難,輾轉遷徙。一九三九年春父親住在廣西桂林鄉間時,得一空暇機會,就重繪《漫畫阿Q正傳》,於同年七月在桂林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父親於一九五〇年出版了《繪畫魯迅小說》,畫魯迅的小說八篇:「祝福」、「孔乙己」、「故鄉」、「明天」、「藥」、「風波」、「社戲」、「白光」。分册出版,也出合訂本。
父親與魯迅的交往很值得紀念。由此我們可知道當年文人的優良品質,也知道他們的相互交流使文學藝術結出了碩果。

一九八〇年十月曾載上海《解放日報》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九日

〈豐子愷與日本的文學藝術〉

一九二一年秋天,在日本東京附近的江之島上,有一位中國青年坐在靠海的一家露天餐館中,在欣賞風景。那時江之島上到處是紅葉,這位青年坐在紅葉底下飲正宗酒,吃「壺燒」(大螺螄),眺望大海。天風振袖,海鳥長鳴,水光接天;十里紅樹,如錦如繡。他喝了三杯酒,忘卻塵勞,對着這如畫的美景,恍覺身在神仙境界。這青年就是我父親豐子愷,那時他才二十三歲,正在日本留學。他喜愛日本的風景,也喜愛日本人民和他們的文學與藝術。
後來我父親以漫畫家聞名於世,同時也成為文學家與翻譯家。我們回顧一下,可發現父親的美術創作和文學創作活動都與日本有關係,而作爲翻譯家,他與日本文學的關係尤其密切。
父親於一九二一年初到日本留學,他在國內時學習油畫,到了東京,他入日本名畫家藤島武二辦的「端川洋畫學校」學習。他又去「獨立音樂研究所」學習提琴。同時又參觀展覽會、工藝美術廠、玩具廠等,也逛舊書攤。為經濟條件所限,父親在東京只住了十個月,於當年年底返國。父親在日本的近一年的留學,對他的事業很有影響。

1
漫畫與散文

父親的漫畫受到日本畫家的啓發,他的散文得到日本人的讚賞。
父親的畫被稱爲「漫畫」。「漫畫」這名稱我國是在近代從日本接受過來的,雖然日本的「漫畫」是在我國繪畫影響之下產生的。日本的畫家葛飾北齋一生作了很多畫,出一本畫集,自稱之爲「北齋漫畫」。「漫畫」之名由此誕生。以後「漫畫」在日本盛行。父親從日本回國以後,就開始作畫,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九二五年,父親的畫陸續刊登在由鄭振鐸主編的《文學週報》上,被編者放上「子愷漫畫」的題頭,這顯然是受日本的影響。至於具體的畫風,父親在東京留學時,很欣賞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作品。竹久夢二溶化東西畫法於一爐,其構圖是西洋的,其畫趣是東洋的。父親受到啓發,他的繪畫也是融合東西洋的畫法。父親年輕時在浙江第一師範向李叔同先生學習油畫,同時跟從李先生練習書法。後來他取西洋畫的遠近法與構圖,而用毛筆畫在宣紙上,體現中國的畫趣與意境,創造出一種中西融合的風格。日本舊時的漫畫以滑稽、諷刺、遊戲爲題材;到了竹久夢二,摒除這些趣味,而注重詩趣,作出題材深沉而嚴肅的人生描繪。父親早時以詩句、詞句為題作畫,以後則描寫人生社會。父親的繪畫受竹久夢二的影響,於此可見。
……


2翻譯日本文學:廚川白村

父親的翻譯工作與日本文學關係非常密切。父親曾翻譯過日本、英國和俄國的文學品,但他在一篇文章中說,由於日本與中國同種、同文,風俗習慣近似,所以他覺得日本人的文學比歐美的文學更加可親,他閱讀和翻譯日本文學時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覺,也特別有興味。而父親一生所翻譯出版的書,以日本文學開始,也以日本文學告終,可見他與日本文學關係之深。
父親在東京留學時,買了不少書帶回國來,其中有關於繪畫、音樂和文學的各種書。他回或後,就閱讀這些書,挑選自己所喜歡的,從事譯述。他首先挑選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是因為他喜歡這本書。
……


父親贊同廚川白村的論點,認爲文藝是苦悶的象徵。父親自己在三十年代出了不少畫集,其中《雲霓》(一九三五)、《人間相》(一九三五)、《都會之音》(一九三五)等都描繪當時社會的不調和相與不可愛相,都是當時社會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引起他精神上的苦悶所造成的。父親在《人間相》的序言中引用蘇東坡的詩句「惡歲詩人無好語」,並說詩畫相通,可將他的畫比於詩,可知這些畫是「惡歲」所逼出來的。

3
夏目漱石與石川啄木

一九五六年,父親開始翻譯夏目漱石(一八六七-一九一六)的小說「旅宿」(日文名《草枕》。後來「旅宿」被收入「夏目漱石選集」第二卷中,於一九五八年六月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繼夏目漱石之後,父親翻譯了石川啄木(一八八五-一九一二)的短篇小說。石川啄木的思想和風格與夏目漱石頗不相同。兩人的境遇與生活經歷大不相同。夏目漱石曾留學英國,回日本後當大學教授;石川啄木則是一個窮苦的小學教師,後來當過編輯與記者。石川啄木關心社會與國家,主張文藝與政治相結合。父親與石川啄木在境遇方面與藝術主張方面都有相似之處。父親年輕時家中窮苦,他曾多年擔任中學教師;他關心社會,會作大量漫畫來揭露與譴責舊中國的醜惡與不合理的現象,也作畫譏刺時事。石川啄木任小學教師時,曾因反對校長,領導學生罷課,而被開除教職。石川在他的小說《雲是天才》導中寫了類似的事情。我不禁想起,父親二十多歲時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時,曾因反對校長經亨頤的封建家長作風,與其他幾個教師一同辭職,到上海創辦立達學園,以實現他們自己的教育理想。父親在翻譯石川啄木的《雲是天才》時,一定會想起他自己的這段經歷吧。

4
《源氏物語》

關於父親與日本文學,最重要的一件事該是他的翻譯《源氏物語》了。《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文學巨著。
……


父親於一九六一年接受了翻譯《源氏物語》的任務。他在一九六一年八月,開始作翻譯這部書的準備工作(閱讀有關資料等),在同年十二月動筆開譯。經過三年九個月的時間,於一九六五年九月完成這項巨大的任務。他把稿子交給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但由於一九六六年開始了「十年活劫」,當時未能出版。直到一九八〇年十二月,才出版了《源氏物語》上册,而父親已於一九七五年去世,未能看到。一九八二年六月出版了《源氏物語》中册,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了下册。
父親接受翻譯《源氏物語》這項任務時感到很光榮;他在進行這工作時,感到很愉快。《源氏物語》是世界文學的珍寶,在英國、德國、法國都早已有了譯本,可是在相親相近的中國反而沒有譯本,現在翻譯這部巨著的任務落在他肩上,他覺得這是一種莫大的光榮。日本是父親年輕時遊學之地,翻譯《源氏物語》時他常想起日本的櫻花和紅葉,想起富士山、信濃川、神社、鳥居等。日本的美麗的風景和悠閒的生活使他神往,引起他甘美的回憶,因此他翻譯這部日本古典小說時很有趣味。這部小說中經常引用我國的古文和詩歌,使父親感到很親切,他覺得彷彿是在譯述我國自己的古書似的。
……


《源氏物語》中有近八百首和歌。詩歌翻譯是一件難事,要譯得滿意往往很不容易。父親不主張在譯詩時硬搬日本原詩的格律,他認爲應譯成中國人所慣見的形式,因此他用中國古典詩體來翻譯和歌。父親是會作舊詩的人,用舊詩體來譯,在他是比較方便的。他總是用兩句七言詩或四句五言詩(一首五絕)來翻譯一首和歌。本文所附的照片中的《源氏物語》引歌二首,便是每首用兩句七言詩來譯的。這樣譯詩,可以保持原作的典雅風格。父親譯詩時頗費苦心,常再三修改,就像自己做詩一樣。但由於父親喜愛詩歌,在譯詩上花力氣是他甘願的。今舉父親所譯的幾首和歌於下:

1

花橘香時人懷舊,知情杜宇緩啼聲。
2

聞觀明月東山出,爲厭紅塵又入山。
3

明知浮世如春雪,怎奈蹉跎歲月遷。
4

深山秋寂寂,霰雪已飘零。慑望長空色,朝朝添暗雲。
5

聞君吹玉笛,猛憶舊時情。目送君行後,青衫涕淚零。
6

湛湛荒江水,佳人影不留。傷心江上客,淚落更難收。

這樣的譯詩,讀起來很順,也有詩味。
翻譯《源氏物語》之後,父親在最後的幾年中還譯過日本的民間作品《落窪物語》、《竹取物語》和《伊勢物語》,在本書中「豐子愷最後幾年的著述活動」中有較詳的敍述。
綜觀以上所述,可知父親翻譯日本文學書不少,有文學理論書,有小說,有散文,有傳奇和詩歌。而父親一生的譯著,是以《苦悶的象徵》開始,以《伊勢物語》告終。父親的漫畫與散文,都與日本有聯繫。可知父親與日本的文學藝術,關係異常深厚。

一九八六年四月曾載長春《日本文學》季刊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32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