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胡適留學日記 (二)》
2023/08/18 05:40:38瀏覽66|回應0|推薦4
Excerpt《胡適留學日記 ()

續讀胡適留學日記第二冊。

讀到他與韋女士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的一些交往和趣談,似乎可以感覺到他們應該是一對心靈契合的知己。

至於其他部分亦有可讀性,這就有待讀友們自行閱讀了。


書名:胡適留學日記 ()
作者:胡適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86/06/25

Excerpt
〈藏暉室劄記卷六〉
——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八月十一日至九月十五日——在康南耳大

七日以車遊康可(Concord)。下車師見第一禮拜堂,愛麥生Emerson)講道之所也。循大路行至愛麥生所居屋,門外長松無數,久無居人,守者遠出,遊人不能入觀。聞內有愛氏書室,藏愛氏生平所讀書,惜不能入觀之。
去此屋約半里許,爲女文豪阿爾恪特夫人(Louisa May Alcott)之舊居。阿夫人著書甚富,其所著小說《小婦人》(The Little Women),尤風行一世。夫人家貧,自此書出,家頓豐。夫人之夫阿君(A. Bronson Alcott)亦學者。屋後數百步有板屋,爲阿君所立「哲學校」,余亦往觀
之。夫人著書之屋,遊人可入觀覽。余等周覽屋中諸室,凡夫人生時之牀几箱籠,一一保存。西人崇拜文人之篤,不減其崇拜英雄之心也(依卡萊兒〔Carlyle〕之說,文人亦英雄之一種)。孰謂西人不好
古乎?
去阿氏屋不遠爲霍桑舊屋,名道旁廬(The Wayside),亦不能入觀。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者,亦此邦文人,著小說甚富。余前讀其《七瓴之屋》(The House of Seven Gables,見卷五第一四則),其書大抵皆恢奇聳人。
自霍氏屋歸,至康可市之來特店(Wright’s Tavern)午餐。此店創於一七四七年,距今百六十年矣。美國獨立軍興時,康可市長誓師於此,華盛頓亦嘗駐此。
飯後至睡鄉叢塚(The Sleepy Hollow,美文豪厥文〔Irving〕有《睡鄉記》,此名本此),先覓得霍桑墓,鐵闌高數尺圍之,闌上靑籐未朱,蔽此長臥之文人。去此不數武,即得阿爾恪特氏塚,短堨題名而已,不封不樹,樸素如其生時之居。愛麥生墳去此稍遠。墳上有怪石,高四尺許。石上有銅碑,刻生死年月(愛氏生於一八〇三年五月廿五日,卒於一八八二年四月廿七日)。石後大樹挺生,亭亭高入雲際。此樹此石,大肖此老生平。墓側爲其妻之墓,亦有石碑誌之。文人索虜(Thoreau)之墓亦在此,遍覓不可得。
愛麥生為此邦最大思想家,其哲學大旨,以爲天地萬物,皆備於我,善惡皆由我起,苟自得於中,何求於外物?人但求自知足矣,天(上帝)即在人人心中,何待外求?愛氏最重卡萊兒,兩人終生最相敬愛,兩人之思想魄力都有相似處。近人范戴克(Henry van Dyke)曰:「愛麥生是一慈祥之卡萊兒,終生居日光之中;卡萊兒是一肅殺之愛麥生,行疾雷驟雨之中」是也。愛麥生思力大近東方(印度)哲學。……

〈藏暉室劄記卷七〉
——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九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一日——在康南耳大學

傳記文學(九月廿三日)

昨與人談東西文體之異。至傳記一門,而其差異益不可掩。余以爲吾國之傳記,惟以傳其人之人格(character)。而西方之傳記,則不獨傳此人格已也,又傳此人格進化之歷史(the development of a character)。東方傳記之體例(大概):
一、其人生平事略。
二、一二小節(incidents),以寫其人品。(如「項羽傳」「垓下之圍」,項王悲歌起舞一節。)
西方傳記之體例:
一、家世。
二、時勢。
三、教育(少時閱歷)。
四、朋友。
五、一生之變遷。
六、著述(文人),事業(政治家,大將,……)。
七、瑣事(無數,以詳爲貴)。
C
八、其人之影響。
布魯達克(Plutarch)之《英雄傳》,稍類東方傳記。若近世如巴司威爾之《約翰生傳》,洛楷之《司各得傳》,穆勒之《自傳》,斯賓塞之《自傳》,皆東方所未有也。
東方無長篇自傳。余所知之自傳,惟司馬遷之「自敍」,王充之「自紀篇」,江淹之「自敍」。中惟王充「自紀篇」最長,凡四千五百字,而議論居十之八,以視弗蘭克林之《自傳》尙不可得,無論三巨册之斯賓塞矣。東方短傳之佳處:
一、只此已足見其人人格之一斑。
二、節省讀者日力。
西方長傳之佳處:
一、可見其人格進退之次第,及其進退之動力。
二、瑣事多而詳,讀之者如親見其人,親聆其談論。
西方長傳之短處:
一、太繁;只可供專家之研究,而不可為恆人之觀覽。人生能讀得幾部《約翰生傳》耶?
二、於生平瑣事取裁無節,或失之濫。
東方短傳之短處:
一、太略。所擇之小節數事或不足見其眞。
二、作傳太易。作者大抵率爾操觚,不深知所傳之人。史官一人須作傳數百,安得有佳傳?
三、所據多本官書,不足徵信。
四、傳記大抵靜而不動。何謂靜而不動?(靜static,動dynamic。)但寫其人爲誰某,而不寫其人之何以得成誰某是也。
吾國人自作年譜日記者頗多。年譜尤近西人之自傳矣。

一一  韋蓮司女士之狂狷(十月二十日)

星期六日與韋蓮司女士(Edith Clifford Williams)出遊,循湖濱行,風日絕佳。道盡,乃折而東,行數里至厄特娜村(Etna)始折回,經林家村(Forest Home)而歸。天雨敷日,今日始晴明,落葉遮徑,落日在山,涼風拂人,秋意深矣。是日共行三小時之久,以且行且談,故不覺日之晚也。
女士爲大學地質學敎授韋蓮司(H. S. williams)之次女,在紐約習美術;其人極能思想,讀書甚多,高潔幾近狂狷,雖生富家而不事服飾;一日自剪其髮,僅留二三寸許,其母與姊腹非之而無如何也,其狂如此。余戲謂之日:「昔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有言,「今人鮮敢爲狂狷之行者,此眞今世之隱患也。」(吾所謂狂獨乃英文之eccentricity)狂乃美德,非病也。」女士謂,「若有意爲狂,其狂亦不足取。」余亦謂然。余等同至女士之家已六時,即在彼晚餐。晚餐後圍爐坐談,至九時始歸。

二三  印度「月中兔影」之神話(十一月三日)

韋女士與余行月光中,因告余以印度神話「月中兔影」。其言甚豔,記之:
當婆羅門打達王時,佛降生爲兔,居林中,有三友:一猿,一麞,一獺,皆具智慧。兔屢教三獸布施守齋期。一日逢齋期,四獸各出覓食。猿得檬果,麞得肉,獺得魚。兔自思:「若有人問我乞食,吾所食惟草耳,何以應之?」轉念「果有乞食者,當捨吾身與之。」
奇事將現於下界,則天上帝座驟暖。天帝(Sakra)下視見兔,思試其誠否,乃化爲沙門,先乞食於三獸。三獸各施所得,沙門皆卻之,乃乞食於兔。兔自喜捨身有緣,乃告之曰:「沙門,吾今日所布施不同往日。汝且拾柴生火,然後告我。一沙門以生炭作火,火然乃告兔。兔大歡喜,欣然踴身入火中。
火乃不灼其身,兔駭問。沙門乃告之曰:「我非沙門,乃天帝來試汝道行耳。今汝果誠心,汝之行,宜令天下人知之,永永無忘。」
帝乃拔一山,捏之,以其汁作墨,圖兔形於月中。此月中兔影所由來也。

〔註〕Sakra 一名Indra,印度最尊之神。

二五  吾國「月中玉兔」之神話(十一月五日)

吾國古代亦有「月中玉兔」之神話,今約略記之:
西王母授后羿(此羿乃帝堯之臣。「十日並出,堯命射之,應手而沒」)不死之藥,羿妻姮娥竊之而逃,奔月中化而爲蟾蜍。張平子(衡 78-139 A. D.)「靈憲」有此說。
《淮南子》「精神訓」亦曰:「日中有俊踆烏,月中有蟾蜍。」《爾雅》註:「蟾蜍似蝦蟆,居陸地。」
《抱朴子》曰:「蟾蠩壽三千歲者,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八字。」
《後漢書》「天文志」:「嫦娥竊羿不死藥,奔月中,及之,化爲蟾蜍。」
    陸佃云:「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曲禮」:「免曰明視。」
張華《博物志》:「免望月而孕。」
王充《論衡》:「免舐毫而孕,及其生子,從口而出。」(故曰充吐也)
道教神話,謂「玉兔居月中爲月神禱藥」。
適按:以兔易蟾蜍,疑由於印度神話之影響,觀下記以娑羅樹易桂樹,印度思想之影響更顯矣。
桂(cassia tree, cinnamon)唐人已有謂桂生月中者。《七修類稿》以爲《內典》之娑羅樹(the sal tree, shorea robusta)即月中桂,玉兔居其下,爲月神擣藥。
《酉陽雜俎》:「仙人吳剛受謫;居月中,令砍桂樹,斧下創即合。」
月老    唐韋固道經宋城,見老人坐月中檢書,怪而問之。老人言:「此書乃人間婚姻簿」,懷中出赤繩示固曰:「吾以此繩繫人間夫婦之足,雖生離睽隔,終當會合。」固因問己婚姻。老人曰:「汝婦乃彼肆賣菜嫗之女也。」固翌日往訪之,見老嫗抱二歲女孩,殊陋。固令人刺之,中其眉而逝。後十四年,固娶婦,好女子也。婚後察之,眉心有創痕,詰之,乃十四年前宋城賣菜嫗女也。
連類記此以自遣。少時不喜神話,今以社會學之眼光觀之,凡神話皆足以見當時社會心理風俗,不可忽也。

四七  譯《詩經》「木瓜」詩一章(十二月三日)

偶思及「木瓜」之詩,檢英人C. Francis Romilly Allen所譯觀之,殊未愜心,因譯之如下: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Peaches were the gifts which to me you made,

And I gave you back a piece of jade
Not to compensate
Your kindnesses, my friend,
But to celebrate
Our friendship which shall never end.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9666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