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保爾‧德‧曼的《閱讀的寓言》
2021/07/23 05:34:45瀏覽433|回應0|推薦6
Excerpt:保爾曼的《閱讀的寓言》

我的思想不也像一個隱蔽所麼?我躲在裏面感到很安全,甚至還可以看看外面發生的事情。當我看到外界的某一件東西,看到的意識便停留在我與物之間,在物的周圍有一圈薄薄的精神的界線,妨礙我同它直接接觸;在我同這種意識接上關係前,它又仿佛飄然消散,好比你拿一件熾熱的物體,去碰一件濕淋淋的東西,熾熱的物體接觸不到另一件東西上的潮濕,因為在觸及前水分總是先已氣化。我在讀書的時候,我的意識同時展現出多種不同的情景,它們斑駁陳雜地仿佛組成一幅五光十色的螢幕,上面展示出埋藏在我內最深處的種種願望,乃至於我在這花園角落裏眼前所見的純屬外觀的各類景象之中,最切近我內心深處、並不斷活動著又統帥其餘一切的,是我的信念和我的願望:我相信我正讀著的那本書裏有豐富的哲理,蘊藏著美,我但求把它們占為己有,不管那是本什麼書。
(p.93 追憶似水年華 I 在斯萬家那邊 聯經版 1992)  

And then my thoughts, did not they form a similar sort of hiding-hole, in the depths of which I felt that I could bury myself and remain invisible even when I was looking at what went on outside? When I saw any external object, my consciousness that I was seeing it would remain between me and it, enclosing it in a slender, incorporeal outline which prevented me from ever coming directly in contact with the material form; for it would volatilise itself in some way before I could touch it, just as an incandescent body which is moved towards something wet never actually touches moisture, since it is always preceded, itself, by a zone of evaporation. Upon the sort of screen, patterned with different states and impressions, which my consciousness would quietly unfold while I was reading, and which ranged from the most deeply hidden aspirations of my heart to the wholly external view of the horizon spread out before my eyes at the foot of the garden, what was from the first the most permanent and the most intimate part of me, the lever whose incessant movements controlled all the rest, was my belief in the philosophic richness and beauty of the book I was reading, and my desire to appropriate these to myself, whatever the book might be.
(Translated by C. K. Scott Moncrieff ) 

Et ma pensée n’était-elle pas aussi comme une autre crèche au fond de laquelle je sentais que je restais enfoncé, même pour regarder ce qui se passait au dehors ? Quand je voyais un objet extérieur, la conscience que je le voyais restait entre moi et lui, le bordait d’un mince liseré spirituel qui m’empêchait de jamais toucher directement sa matière ; elle se volatilisait en quelque sorte avant que je prisse contact avec elle, comme un corps incandescent qu’on approche d’un objet mouillé ne touche pas son humidité parce qu’il se fait toujours précéder d’une zone d’évaporation. Dans l’espèce d’écran diapré d’états différents que, tandis que je lisais, déployait simultanément ma conscience, et qui allaient des aspirations les plus profondément cachées en moi-même jusqu’à la vision tout extérieure de l’horizon que j’avais, au bout du jardin, sous les yeux, ce qu’il y avait d’abord en moi de plus intime, la poignée sans cesse en mouvement qui gouvernait le reste, c’était ma croyance en la richesse philosophique, en la beauté du livre que je lisais, et mon désir de me les approprier, quel que fût ce livre.
(l’édition Gallimard, Paris, 1946-47 )

保爾曼的這一篇文章好像就從普魯斯特的這一段文字衍生出來,總是讓人疑惑:這是評論家的過度詮釋?還是普魯斯特原有的微言大義?


https://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1146156
閱讀的寓言——盧梭、尼采、里爾克和普魯斯特的比喻語言
作者:保爾 (Paul de Man)
作者:沈勇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語言:簡體中文

Excerpt
〈閱讀 (普魯斯特)

……
關於閱讀的問題,《追憶似水年華》告訴我們些什麼呢?我以最實際的並且實際上是最樸實的閱讀一段敘述的合理方式來探討這個問題。這段敘述向我們顯示了馬賽爾閱讀一篇小說的行為。事實上這個探討過程是用未經證明的假定來辯論,因為我們不能先驗地肯定說,通過對閱讀的情景的這個閱讀,我們能夠理解普魯斯特關於閱讀可能必須說的一切。明確地說這個問題就是,文學文本是否就是關於它描寫、講述或表達的東西,甚至是在無限遙遠的理想閱讀中,如果閱讀的意義註定與表述的意義相一致的話,那麼事實上就不會存在真正的問題了。
……

文本按照偶然性和必然性再次斷言象徵的隱喻優於實際的、平凡的的換喻。在小說的範圍內,各種修辭手段之間的關係的確受隱喻的字面義和比喻義的互補性支配。然而奇怪的是,這段敘述似乎不能保持在這個內在于文本的封閉範圍內。它首先斷言互補性涉及敘述者同他置身於其中的風景的關係,但是它很快擴展到另一個二元主題,旅行的主題:因此如果我總是圍繞著我熱戀的婦女想像我在那個時刻最渴望見到的風景的話……它不是因為愛情和旅行之間所存在的純粹聯想。不,它是因為我對愛情和旅行的夢想是我的整個生命力專一和堅定的噴湧的唯一時刻——我現在人為地實現了這個時刻。但是這裡所說的愛情旅行同敘述者及他的自然環境一樣不是兩個內在于文本的小說要素,而毋寧是迫使任何文本超越自身的範圍、投向外部指稱的不可阻擋的運動。這個運動與對意義的需要相一致。然而在這段敘述的開頭馬賽爾已經通過一個物理現象的類比表明了任何指向外部的意識的不可能性,認為這個理想的狀態是非常荒謬的:當我看到某個外部的物體時,我意識到我正在物體和我之間看到這個物體,是在使我避免與這個物體直接接觸的細薄的精神層次上接近這個物體;可以說,在我能與這個物體接觸之前,它已經消失了,正像一個靠近潮濕的物體的熾熱物體不能碰到潮濕物體的濕氣一樣。因為潮濕的物體總是在蒸發帶之前。在這段敘述後的第三頁,似乎意識的語言無法保持這樣的封閉,而且像普魯斯特小說中的許多物體和許多要素一樣,敘述不得不驅逐自己,變為封面:因為如果我們對不斷被我們的意識包圍的存在留有印象,那麼這個存在就不是被一個固定的監獄所包圍;毋寧說,我們感到由於這個存在而具有一種永恆的超越它之外,達到外部世界的衝動……”在先前幾段敘述中,當我們聽到一個中心信念……不斷從內部世界轉向外部世界,以便發現真理時,這個衝動的認識論含義便得到清楚的表明。像阿爾伯丁一樣,意識拒絕被監禁,它不得不掙脫囚禁,走向外界。整個生命力的噴湧造成了這個顛倒。由於這個顛倒,內在於文本的互補性情願服從真理的檢驗。
……

雖然年輕的馬賽爾最初由於寓言的字面義和本義的不一致而不快,但是他後來開始讚美這個不一致,表明他的文學才能已經成熟:後來,我認識到,神秘的誘感力,這些壁畫的獨特的美,是由於象徵占有突出的地位,認識到,壁畫的獨特的美並不是以象徵的方式描繪出來的 (因為象徵的概念不曾被表現出來),而是像某種真實的經驗或物質地把握的東西一樣,賦予作品以某種更實際、更明確的意義……”。這個後來,我認識到的公式,《追憶似水年華》的讀者是非常熟悉的,因為它像咒語一樣不時在整部小說中施加強調。文學批評習慣上將這個後來解釋為文學和審美才能臻於完美的時刻,解釋為在敘述者馬賽爾和作者普魯斯特的融合過程中從經驗過渡到寫作的時刻。實際上,敘述者,這個寓言的、因而作者隱沒於其中的人物同普魯斯特之間的不可逾越的距離在於,前者可以相信這個後來可能永遠被置於他自己的往事當中。馬賽爾決不像普魯斯特要他說下面這段話時那樣遠離普魯斯特:在死之前已經獲得真理的人是幸運的,對他們來說,無論死期多麼臨近,在死期到來之前獲得真理的鐘聲已經敲響。作為一個作家,普魯斯特是一個知道真理的時刻像死亡的時刻一樣永遠不會按時到來的人。因為我們所說的時間恰好像真理不能與它本身相一致一樣。《追憶似水年華》敘述了意義的逃遁,但是這並不阻止它自己的意義處於不斷的逃遁之中。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6557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