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喬治.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
2014/06/14 22:04:20瀏覽730|回應0|推薦8

Excerpt:喬治.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

W或童年回憶》既是自傳,又是冒險傳奇,是歷史小說,也是社會學或人類學研究報告,是運動寓言、是政治神話,同時也是驚悚故事、懸疑小說。
——許綺玲, 臺階上的孩童:《W或童年回憶》

我一度相信:「我沒有童年回憶」。
那是選擇性的遺忘?抑或是乏善可陳、抗拒回憶的緘默權行使?
以至於關於他人的自傳性或非自傳性、真實的或虛構的回憶,總是不斷地吸引著我,或許我只是試圖從同病相憐的案例之中找出答案?
於是,我從而可以再次提問並重新確認:是否「我沒有童年回憶」?

Excerpt
「我沒有童年回憶」:我這樣肯定的表示,確信如此,幾乎帶有某種挑釁的意味。別人可不准拿這個問題向我質問。這問題不在我的規劃中。我早已躲過了:因為另一個故事,大的故事,帶有巨斧的大寫歷史,已經代我回答了:那就是戰爭、集中營的歷史。
十三歲時,我編造、描述了一個故事,也畫了出來。之後,我全忘了。七年前,有一晚在威尼斯,我忽然回想起來,這個故事叫作W,而就某方面來講,它若非就是我童年的全部故事,也至少是我童年的故事之一。
除了突然想起了標題,我對W幾乎沒留下任何回憶。我全部的所知僅在於這句話:火地群島有個小島,島上的社會生活完完全全只為了運動著想。
(p.35~36)

我的童年屬於我自知了解不多的那類事情。童年已遠在我背後,但不管我如何頑強地確認它已不再屬於我,童年仍是我成長的土地,曾為我所有。長久以來我一直想迴避或掩蔽這些實情,把自己封鎖在孤兒、無人生養,沒人管的孩子等無害的身分裡。然而童年並非鄉愁,也不是恐怖、不是失落的樂園、亦非金毛羊皮,但,也許童年是地平線、出發點、座標所在,從那兒我生命的縱橫軸或許可以找到它們的意義。即使我只能靠幾張泛黃的相片,極稀少的見證和一些微不足道的文件,來展現我那不可能的回憶,我別無選擇,只能引喚那長久以來我名之為的不可引喚者;那曾經存在、已歇息、已封閉的:那曾經存在,或許因之而於今已不再,但又是因之曾在、故我還在的什麼。
(p.47~48)

我不見母親老去。然而,一年一年過去;我不知道她是如何長大的;我不知道她發現了什麼,想了些什麼。我總覺得很長一段日子裡,對她而言,一切一如往常地持續下去:貧窮、恐懼、無知。她學會念書嗎?我不曉得。有時我很想知道,可是現今已有太多事情讓那些回憶永遠離我遠去了。她在我心中的形象,既簡略又抽象,但對我來說這樣正好;那形象與她相似,在我看來,幾乎已完美地定義了她。
(p.81)

我不知道我是否無話可說,我知道我什麼也不說;我不知道是否我該說的沒說,是因不可言喻 (不可言喻並非潛藏在書寫中,而是先於書寫。啟動書寫者);我知道我說的是白說,是空白、是中性、是空無、也是記號,是為了這萬劫不復的殲滅所僅存的一個記號。
這就是我說的,這就是我寫的,就在我塗寫的字裡、描畫的行間,以及字裡行間出現的空白:即使我追究我的筆誤 (比如關於我母親姓氏的抄寫錯誤,我原先寫的是「我犯下了錯」而不是「我弄錯」)。或者對著我爸爸的外衣長度沉思兩小時,或者在我的句子當中顯然立即可找到的、關於伊底帕斯或閹割的可愛迴響。我在反反覆覆當中,卻只能找到書寫欠缺之某句話語那最後的倒影,他們的沉默和我的沉默引發的憤怒:我不是為了要說我不說什麼才寫的,我不是為了要說我沒什麼要說才寫的。我寫:我寫,是因為我們曾經生活在一起,因為我曾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是他們的身影中間的一個身影,倚近在他們身旁的一個身子;我寫,是因為他們在我身上留下了他們不可抹滅的印記,而印記的痕跡就是書寫:對他們的回憶是書寫中之死亡:書寫是為了紀念他們的死亡,也是為了肯定我的生命。
(p.97~98)


【書籍介紹】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03940
W
或童年回憶
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
作者: 喬治.培瑞克
原文作者:Georges Perec
譯者:許綺玲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1/05/04
語言:繁體中文

最法國人的小說
適合一杯冷澀咖啡、一根短到燙手的紙菸、
一次漫無目的散步,加上一點點沉思的法式小說。

  伊塔羅.卡爾維諾鍾愛的小說家
  同為法國文學潛能工坊「OULIPO」核心成員
  當代法蘭西最具影響力的傳奇作家喬治.培瑞克
  首部在台問世經典作品《W或童年回憶》


  喬治.培瑞克是法國著名的電影導演、文學大師,在他短暫而燦爛的四十六年生涯中,做到許多法國藝術界即便窮盡一生也無法獲的光榮,一九六五年獲賀諾多文壇新人獎(Prix Renaudot)獎、一九七四年獲其電影導演工作獲Prix Jean Vigo獎、一九七八年獲頒梅迪奇文學獎(Prix Medicis),在他過世後,有顆小行星命以其名「Perec」,法國巴黎有條街以其名命名為「Georges-Perec街」,其後法國郵局為了紀念他發行紀念郵票,也有文化藝術界以其小說作品發起藝術展。
  他迷戀於文字與猜謎遊戲,甚且曾在報刊雜誌中設計各類文字小遊戲,這類的嗜好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極致發揮,最有名的是全本不使用字母「E」的漏字文懸疑小說《消逝》。他關心藝術,認為所謂的寫實主義,不是忠誠的展現現實,而該另起架構,現實能重新被創造出來,《W或童年回憶》即是在這樣的理念之下所創造出來。
  卡爾維諾稱喬治.培瑞克其天馬行空的遊戲方法,不但沒有限制想像力,反而使之更加活潑多變化,其點恰與卡爾維諾本人的作品有異曲同功之妙。
  這本書中有兩篇文本輪流交替;表面上兩者幾乎沒有共通之處,但卻兩相糾纏,不可抽離,彷彿少了其一,另一者也將無以自存,也彷彿唯有靠兩者的相遇,從彼此遠遠相互投射的光線中,才能顯露出無法盡述於此、也無法盡述於彼的事,也唯有在這微弱的交集當中才能顯現出來的東西。
  其中一篇文本純粹是出自想像:這是一則歷險故事,以孩童時的幻想為本,再仔細、隨意地重建起來的故事,述說一座奠基於奧林匹克理想的城邦。另一篇文本為一部自傳:是戰時童年生活的殘斷敘事,也是一篇在經歷與回憶方面皆十分貧乏的敘事,由散漫的隻字片言、空缺、淡忘、疑問、假設、薄弱的軼聞所組成。相比之下,歷險故事顯得有點壯麗,但也或許只是有些可疑。這是因為它以述說一段故事為始,卻忽然之間,跳入了另一個故事裡:就在那折損、斷裂處,懸浮著敘事,關於不為人所知的期待;也正是以那兒為起點,蘊生了這本書。在那省略符號或懸置點上勾住的,就是童年和書寫網絡那已斷裂的線。──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作者簡介
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
  法國籍波蘭猶太裔作家,在巴黎出生,也在巴黎過世,大半作品脫離不了巴黎城市空間的探索。
  他從中學時代便以「作家」自居。他喜愛且對他有所啟發的作家,除了這本自傳所提到的之外,還應加上日本古典文學《枕草子》的作者清少訥言。
  1965年,他的小說《東西》(Les Choses)出版,獲得賀諾多文壇新人獎(Prix Renaudot),他的作家地位始得到社會肯定。《東西》是「第一部描述戰後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小說」,而培瑞克一生的寫作持續對當代社會進行觀察與批判,並且發展出處理平凡日常生活的素樸書寫風格。
  1967年,他加入「文學潛能工坊」(Oulipo),此後他的文字遊戲功力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
  1978年,他再以《生活使用指南》(La vie mode d’emploi)獲頒梅迪奇文學獎(Prix Medicis),這部複數的小說以繁複的方式將他對社會學、自傳、說故事和文字遊戲的四大「探詢方向」交織其中。
  培瑞克所撰文類包括小說、詩、戲劇、散文和評論隨筆,每部作品在題材和寫法上都各自不同。除了文學創作以外,他也參與電影劇本寫作、旁白、製片與導演等工作。
  培瑞克於1982年因肺癌過世,時年僅46歲。


譯者簡介
許綺玲
  臺大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曾任雄獅美術文字編輯、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任中央大學法文系所專任副教授。目前專注於三大方向的研究:培瑞克的作品、羅蘭巴特的文本,文學與攝影以及攝影文學。著有攝影與文學隨筆《糖衣與木乃伊》,譯有《明室──攝影札記》(羅蘭.巴特著)、《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華特.班雅明著)、《神話學》(羅蘭.巴特著,合譯)。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418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