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2014/05/21 21:54:17瀏覽1237|回應0|推薦10

Excerpt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首先割下一捆捆草,
將其豎立在原野上,並把頂部綁緊束好,
就這樣,一座草屋出現了;
第二天,鬆開草束後,
一瞬間草屋又回歸為廣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
這就是 wabi-sab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E%98%E5%AF%82
侘寂(Wabi-sabi,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侘寂的美有時被描述為「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它是從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特別是無常。
侘寂美的特徵包括不對稱,粗糙或不規則,簡單,經濟,低調,親密和展現自然的完整性。
侘寂美學是日本傳統美學中最顯著的特點。它在日本的審美價值中的地位,大致相當於希臘對於美和完善的理想在西方的地位。如果一個物體可以在我們內心帶來寧靜的憂鬱和精神嚮往的感覺,那麼它可以說是侘寂。侘寂接受生活是複雜的,但崇尚簡單。它承認三個簡單的事實:沒有什麼能長存,沒有什麼是完成的,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接受這三樣事實,就能接受滿足是一種成熟的快樂。

初讀李歐納.柯仁 (Leonard Koren) 的《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其實是思緒氾濫的狀態。

它是一種藝術觀念,卻帶有濃濃的禪意;
它是一種禪學,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它是一種生活美學:"imperfect, impermanent, and incomplete"
以至於我們是否有一種可能性:重新思考不去追求「完美的,永存的,完整的」人生?

Excerpt
事物要不是從無發展出來,就是走向無。當傍晚降臨郊野,旅人尋覓擋風遮雨的掩蔽處。他發現到處都長滿高聳的燈芯草,於是割下一捆捆的草,將它們豎立在原野上,並將頂部綁緊束好,就這樣,一座草屋出現了。第二天早上,在繼續接下來的行程之前,他鬆開燈芯草束,一瞬間草屋又瓦解消失,回歸成為廣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表面上原野恢復原樣,但遮蔽處的短暫蹤跡仍然保留。燈芯草上總會有輕微扭曲或彎折過的痕跡,而在草屋夜宿的記憶也會留存在旅人——還有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的腦海中。wabi-sabi 最純粹、最理想的表現形式,就正是關於這些褪淡的軌跡、薄弱的證據,遊走在無的邊界上。
當宇宙崩壞,其實也是正在重新建構。新事物從無而生。但我們不能貿然就認定某些事物是在逐漸生成,還是正邁向衰弱。如果我們不懂得區分,就等同於把新生嬰兒——皮膚皺皺的、身體彎折的、長得古里古怪的小東西——與瀕死的老者搞混。武斷地說,wabi-sabi 的表現,如果是走向衰弱,一般會有點黑暗、朦朧而靜謐;若是生成,則傾向比較光明、清晰、容易讓人矚目。至於「無」的本身——在西方來說是指「空」的狀態——裡面其實充滿可能性。用哲學的用語來說,wabi-sabi 就是朝向或遠離可能性的常態運動。
(p.41~42,
宇宙運行原理:wabi-sabi 的形上學)

一、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不管什麼,對於「無」的傾向是持續而全面的。所有那些有實體性質的事物——堅硬的、惰性的、固態的——都只給人它會永恆存在的幻覺。我們可以視而不見、使用一些方式去遺忘、忽視或假裝——但其實任何事物最終都會邁向「無」。一切都會磨損消耗,不論是太陽或星辰,甚至於無形體的事物如名譽、家族命運、歷史記憶、科學定理、數學證明、偉大的藝術和文學,就算是以數位形式報存,所有的一切都會凋零,進而湮沒、消逝於無。

二、所有事物都不完美。所有事物的存在都伴隨著不完美.當我們近距離觀察事物,都能發掘缺陷。將一把鋒利的刀刃擺在顯微鏡下放大檢視,看到的是凹凸不平與斑駁的缺口。每位匠人都知道完美的界限:缺陷會回頭凝望你。當事物開始潰敗崩解,回歸到初始的狀態,它們就會變得更不完美、不規律。

三、所有事物都未完成。所有事物,包括宇宙本身,一直處在一種正要發生或將要結束的規律狀態。我們常武斷地說某些時刻是「結束」或「完成」的。但那真的就是事物的終點嗎?對一株植物來說,怎樣才算是完結?開花?綻芽?還是等待這株植物腐化成土?「完成」這個概念在 wabi-sabi 並不存在。
(p.45~47,
真理與美的來源:wabi-sabi 的精神價值)

去掉所有不必要的。wabi-sabi 就是,在這個星球上輕盈漫步,並且不管遭逢何種際遇,是微不足道也好、辛苦危難也好,都要懂得欣賞與感激。「物質貧乏,精神富足」就是 wabi-sabi 的格言。換句話說,wabi-sabi 要我們不要過分執著於追尋成功——財富、地位、權勢和奢華享樂——而要懂得享受毫無滯礙的生活。
顯然地,想過著簡單無求的 wabi-sabi 生活,需要付出努力和意願,也需要做一些艱難的決定。wabi-sabi 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做出選擇是很重要的;什麼時候不做選擇也很重要:順其自然。即使是在最最樸素的物質條件下生存,我們仍是生活在一個充滿物質的世界裡。wabi-sabi 就是在「我們從物質中得到快樂」和「我們從不受物質拘束中得到快樂」兩者之間得到平衡。
(p.57,
無滯礙地在星球漫步:wabi-sabi 的道德)

【書籍介紹】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3594
Wabi-Sabi
: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作者: 李歐納.柯仁
原文作者:Leonard Koren
譯者:蔡美淑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1/07/29
語言:繁體中文

簡介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正要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他仔細地將地面與草地清理得一乾二淨。
  然後,他搖晃其中一顆樹,好讓少許的葉子掉下來。
  這就完成了。

  每個日本人都知道何謂wabi-sabi,但若要解釋,他們可能會猶豫很久,最後抱歉地說:「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體會。」這個神秘、日本人才懂的概念,正是日本千年美學基礎。無論京都的寺廟、庭院、屋瓦,還是東京的建築、茶碗、服飾,到處都是這個概念的展現。特別是在茶屋裡,每個動作與每樣器物,幾乎都是為了體會wabi-sabi而存在。
  面對一個茶碗,我們應該從何開始欣賞?仔細檢查?還是單憑直覺?wabi-sabi的幾個觀念,可以轉變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比方說,本書提到「美其實只是一種與醜妥協的條件」。千利休曾經有個茶碗,在眾多茶碗並不突出,只是有一次,千利休將幾個茶碗放著讓弟子挑,最後剩下這個沒人拿,於是就稱之為「木守」(日本人稱最後沒被摘走的秋柿為「木守」),藉由命名與故事,利休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從別人的「醜」產生了「美」的氛圍,這就是wabi-sabi
  是的,千利休正是將wabi-sabi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實踐者,而這本書則是第一本把wabi-sabi整理出來,讓大家都能懂的書。本書內容用簡單的條例、比較與例子來帶領我們進入wabi-sabi的世界,設計者可以從中獲得創造的切入點(美國Amazon書店的讀者留言一再表示,這本書每年都讓他設計出新作品),一般旅遊愛好者、生活家,則可以找到新的支點,從此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下次走進京都的廟宇,或捧起一個茶碗,除了驚歎,wabi-sabi還會讓你讀出它想說的話。
  本書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擔任過著名日本雜誌BRUTUS的專欄作家長達三年。雖然受過專業建築訓練,但只蓋過一座茶屋。他在1994年寫下這本談wabi-sabi的專門著作,至今仍然是最多人引用討論的來源。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
  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唯一的建築作品是十七歲時蓋的一座茶屋。
  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七十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與著名攝影師Moshe Brakha, Brian Leatart, Claude Mougin, Matthew Rolston等人合作。
  曾著有多本設計與美學書籍:例如《十七個淋浴的美麗男子》(17 Beautiful Men taking a Shower)、《二十三位洗澡的美麗女子》(23 Beautiful Women Taking a Bath)、《如何洗一次日式澡》(How to Take a Japanese Bath)、《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

譯者簡介
蔡美淑
  一九七九年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夏天裡的紅鱒魚》、《陌生人的禮物》(該系列小說獲得貝瑞獎和夏姆斯獎的入圍提名)、《聖血密碼》、《永恆棋戲》等作品。

【延伸閱讀】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753
【好設計】中文書:《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設計概念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351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