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1/25 11:58:39瀏覽4661|回應2|推薦31 | |
憶秦娥-臨高閣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語譯: 登臨高樓,看到遠處參差錯落的山巒,近處遼闊平坦的原野,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裡。煙霧淡淡。棲於林間的烏鴉歸巢後,黃昏時刻,遠處傳來陣陣畫角聲。 薰香爐裡的香料已經燃盡,酒也快喝完了,我的心情依舊不好。陣陣秋風,彷彿催促著梧桐樹落葉。梧桐葉落。又是一片蒼涼秋色,又是一番寂寞。 賞析: 南渡之後,李清照遞遭家破人亡、淪落異鄉、文物遺散、惡意中傷等沉重打擊,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離亂等慘痛事實。這首《憶秦娥》就是詞人憑弔半壁河山,對死去的親人和昔日幸福溫馨生活所發出的祭奠之辭。據趙明誠<青州仰天羅漢洞題名>云:「於以大觀戊子之重陽,與李擢德升同登茲山。」其年重陽節,趙明誠出遊,李清照在家,此詞係她登高望遠之作。 上片寫登臨高閣的所見所聞。起句「臨高閣」,點明詞人是在高高的樓閣之上。她獨自高閣遠眺映入眼簾的是“亂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疊的群山,平坦廣闊的原野,籠罩著一層薄薄的煙霧,煙霧之中又滲透著落日的最後一縷餘輝。「煙光薄」加強了對這種荒涼、蕭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淒涼、壓抑的氣氛,進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上片純為寫景,詞人登臨高樓,視野開闊,極目遠眺,但見「亂山平野煙光薄」,已是一派黃昏薄暮景色。在這薄暮之中,烏鴉紛紛歸巢,那極遠處傳來低沉而略帶哀厲的畫角聲,引起了詞人心中的思緒。 下片起句,作者寫了在這種景色中自己抑鬱孤寂的心情。「斷香殘酒情懷惡」,全詞只有此句直接寫“情懷”,但這卻是貫穿和籠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與此密切相關。但它卻是貫穿和籠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與此密切相關。「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色,使詞人倍感“情懷惡”,而“情懷惡”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的景色,使詞人倍感「情懷惡」,而此更增添了秋日黃昏的蕭索冷落。「斷香殘酒」暗示出詞人對以往生活的深切懷戀。而今卻香已斷,酒亦殘,歷歷舊事皆杳然,詞人的心情是難以言喻的;一個「惡」字,道出了詞人的不盡苦衷。下片由景生情。恰逢重陽佳節,但丈夫出遊,李清照獨自一人在家,眼前的「斷香殘酒」,愈發使本已不快的情緒變得更壞。時已深秋,西風催落梧桐,那在空中翩舞的梧桐葉,撩起了詞人落寞心緒,「又還秋色,又還寂寞」,真切地道出了詞人當時的心情。此詞的結句,是全詞境界的概括和昇華。 王國维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真實、準確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時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於景,景像托出情,使全詞意境蘊涵深廣。 注釋: 1. 憶秦娥:詞當作於宋徽宗大觀二年(西元1108年)重陽。 2. 棲鴉:宋秦觀<望海潮>(梅英疏淡)詞:「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 3. 角:畫角。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製成,外施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 4. 催襯:通「催趁」。宋時口語,意猶催促、催趕。 註:本文部分參考三民書局之"李清照集"。
重要參考資料: 1. 台北三民書局之「李清照集」 2. 中華古籍-李清照全集 3. 歷代名家新編輯評價篇 李清照詞 新編輯 4. 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 本李清照之故事乃集合各家學說與網路資訊,共賞之,非本部落格主之創作,惟共賞之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