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0 12:15:27瀏覽7175|回應1|推薦65 | |
烏江-生當作人傑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語譯: 人活著在世應當作人中豪傑,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豪雄。我至今一直在念及那力敵萬人、曾雄霸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面對追兵,寧可自刎烏江,也不願再回到江東。 賞析: 李清照這首<烏江>詩,一作<夏日絕句>。 詩前兩句中的「人傑」和「鬼雄」分別出自劉邦的《史記•高祖本紀》和《楚辭•九歌•國殤》,這兩句詩是對項羽一生事蹟和胸襟的高度概括。而詩的後兩句則是在寫項羽在生死關頭雖然有機會坐船逃生,過江求安,但是由於他兵敗知恥羞見江東父老,毅然拔劍自刎,不失英雄的豪壯氣概。 此詩之最大特點,乃借古(項羽)諷今(宋室),以抒發心中的塊壘。宋高宗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北宋政權在金兵的打擊下滅亡,徽宗、欽宗二帝被擄北去,宋高宗趙構南渡建立了南宋政權,倉皇而逃,苟安於江南,不思恢復,南宋統治者的所作所為,令天下失望。李清照的詩,就是藉項羽的故事,來宣洩心中的悲憤。曾雄霸天下的項羽,垓下被圍,韓信百萬雄兵緊追不捨,四面楚歌,最終兵敗逃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暫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詩人對項羽那「生為人傑,死為鬼雄」的豪氣極為欽佩,而反觀南宋最高統治者,天壤之別油然而生。詩人用項羽的不肯渡江,來譏刺南宋君臣的望風而逃;用項羽的寧死不屈,來斥責南宋統治者的苟且偷安,將詩人內心的情感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 項羽一生瀟灑地揮舞著刻刀,鏤刻著頂天立地的血性男兒的形象,他的精魂在於一種強烈的抗爭精神、毫不掩飾的自我表現欲和光明磊落、不藏禍心、不搞陰謀、不耍心機、見義勇為、重情重義、身先士卒、不怕犧牲、敢做敢當、氣概豪邁的偉大人格。項羽死了,沒有留下失敗與悲傷,卻留下了蓋世風流。他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保持了自己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雖死猶生,豪氣長存。他堪稱男人中的偉丈夫,活著是人中之傑,死去是鬼中之雄。坦然對死神,從容赴死難。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寧肯捨其身而成其心。 此詩寫得慷慨激昂,如黃鍾大呂,擲地有聲。這首短小的絕句,蘊含了巨大的歷史容量,令人讚嘆,而此詩出自一位女詩人之手,更令人敬佩。 自古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李易安未以成敗論英雄,反而大力讚賞其豪傑之氣,其心中所感不難想像。 注釋: 1. 烏江:此詩當作於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1129年)。據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己酉(建炎三年)三月霸,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的長江北岸,為李清照夫婦舟行必經之地,因而可以推知,李清照與趙明誠曾去烏江邊上的「項王祠」,有感而賦此詩,以諷諭現實。 2. 人傑:人中豪傑,傑出的人物。 3. 鬼雄:鬼魂中的雄傑。《楚辭.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4. 至今二句:《史記.項羽本記》:「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唐代於烏江建有項王祠,李陽冰篆其額曰:「西楚霸王祠」。 註:本文部分參考三民書局之"李清照集"。
重要參考資料: 1. 台北三民書局之「李清照集」 2. 中華古籍-李清照全集 3. 歷代名家新編輯評價篇 李清照詞 新編輯 4. 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 本李清照之故事乃集合各家學說與網路資訊,共賞之,非本部落格主之創作,惟共賞之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