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清照的故事43-新荷葉-薄露初零
2008/11/19 13:47:33瀏覽2644|回應3|推薦30

新荷葉-薄露初零

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晝分停。遶水樓臺,高聳萬丈蓬瀛。芝蘭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花柔玉淨,捧觴別有娉婷。

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

語譯:

薄薄的露水剛開始降下,此日正是夜晚與白晝等長之秋分時候。置身於被水環繞、高聳入雲的亭臺樓閣之內,宛如到了傳說中之海上仙島。前來祝壽之嘉賓充滿了庭院,其中有壽星出類拔萃之子弟和達官貴人,他們彼此間相互輝映。如花柔媚、似玉晶瑩,雙手捧觴的侍女,風姿綽約穿梭於席間。

先生的身體如鶴之清瞿矍鑠、像松之耐寒長青;精力元神清朗,和秋月競比光明。先生的品德學問獨領風騷,明噪京城。謝安隱居東山,卻馳譽朝野,雖為王侯卿相,誰比得上他!先生應該像謝安一樣出仕,解救天下百姓。

賞析:

晁補之與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早年訂交,有通家之誼。晁補之、李格非又都受蘇軾賞識,晁補之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李格非為後四學士之一。宋徽宗大觀二年秋,晁補之生日,李清照作詞祝賀。

詞的上半闕開篇三句「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晝分停」,點名晁補之的生日是在秋分。「遶水樓臺,高聳萬丈蓬瀛」,寫晁補之的居處環境優美,讀來彷彿能想見遶水亭榭、碧樹濃蔭,猶如蓬瀛仙境,超塵脫俗。接著,用「芝蘭玉樹」的典故,稱讚其子弟的出類拔萃;又以「簪笏盈庭」譽晁補之的家族乃官宦世家,甚至連家中侍女也都十分出色,足見晁家的非同一般。「花柔玉淨,捧觴別有娉婷之句,是作者從活動的大場面中捕捉的一個迷人的動作:她們象花一般柔媚,象玉一樣晶瑩,雙手捧觴穿行席間向客人勸酒,翩翩風姿令人開懷一醉,表達了主人待客之真誠。

下半闕則是對晁補之的讚揚。「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寫出了晁補之風神清朗、氣格超邁的風度氣質。「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由於文章受到宋神宗的稱讚和蘇軾的器重,故享有很高的聲譽。最後四句,用東晉謝安故事,來寫晁補之的歸隱之志;同時,李清照又寄厚望於晁補之,雖然當時他正閑居再家,但希望他能東山再起,以「蘇天下蒼生」。尾句十分精彩,繼續以謝安相比,讚譽、推崇之中加進了激勵,且注入了以生民為重、迅速救民於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鈞。此篇壽詞雖然極盡褒譽,但卻流露了憂國憂民之志,蘊含著一股壯氣豪情。

上片交代時間地點、場面氣氛,詞清句麗,風格典雅。寥寥數語,便將良辰、美景、主賢、賓嘉之樂都烘托紙上了。下片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尾句显示出作者爱国爱民的心愿,写得委婉、曲折、含蓄、脱俗。下片是對壽者的祝愿之詞,尾句顯示出作者愛國愛民的心願,寫得委婉、曲折、含蓄、脫俗。此詞祝賀晁補之壽誕,意蘊豐富,情真意切而又時分得體,用典也恰如期分。李清照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使這首以祝壽為內容的詞作在主題思想上得到了昇華。

另版賞析:

 該詞是為友人祝壽而作。壽者未點明是誰,從詞義看,可知其人應是當時名儒,而且是直至此時尚隱而不仕者;有的評論人認為是工詩善詞的名士朱敦儒。據史傳稱他“志行高潔,雖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後屢經詔聘,方於紹興二年出山,賜進士出身在朝廷供職,是與易安居士同時代人。看來這種測猜是很有些道理的,當然要認定下來,還需有佐證。這篇壽詞雖然也極盡褒譽,但卻流露了憂國憂民之志,蘊含著一股壯氣豪情。

 上片交代時間地點、場面氣氛,詞清句麗,風格典雅。“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晝分停。繞水樓臺,高聳萬丈蓬瀛”是指:正當薄露剛開始灑落,夜晚與白晝長短完全相同的這個不同一般的時候;處身環水而起、高聳入雲的樓閣亭榭之內,宛如來到了傳說中的蓬萊、瀛州海上仙島。“長宵共永晝分停”句中的“分停”,即“停分”,中分之意;一年之中只有春分、秋分這兩天是晝夜所佔時間相等,古人稱這兩天為“日夜分”。這裡並未指明是春分還是秋分,從“薄露初零”看,似是仲秋之月的“秋分”,固為秋天到來,暑氣漸退,晝熱夜冷,容易有露水;然而再從下文饋禮中有蘭花來看,或許是仲春之月的“春分”;當然如果“芝蘭為壽”中的“芝蘭”僅作為一種象徵高雅來說,只能認為是虛寫,而“薄露初零”卻是實況描述,所以很可能是秋分時候。

“芝蘭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寫的是友人在做壽,詞人及眾嘉賓來賀:大家獻上了淡雅清香的蘭花和益壽延年的靈芝,拜壽的人們簇擁著壽星老人一時間充塞了往日幽靜的庭院,其中也不乏尚稱風雅的達官貴人,他們的鮮明的服色、佩飾與名士清儒的布衣瀟灑相輝映。壽筵開始了,氣氛自是十分熾烈,但詞作者卻避開這些必然現象,筆下一滑,轉向了筵席間穿梭般飛去飄來為客人傾酒捧觴的侍女們,“花柔玉淨,捧觴別有娉婷”之句,是作者從活動的大場面中捕捉的一個迷人的動作:她們象花一般柔媚,象玉一樣晶瑩,雙手捧觴穿行席間向客人勸酒,翩翩風姿令人開懷一醉,表達了主人待客之真誠。上片寥寥數語,便將良辰、美景、主賢、賓嘉之樂都烘托紙上了。

  下片是對壽者的祝願之詞,尾句顯示出作者愛國愛民的心願,寫得委婉、曲折、含蓄、脫俗。“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先以兩個比喻句起興,再引出直面的頌揚:願您體魄健壯如鶴之清矍鑠,如松之耐寒長青,願您精神光照萬物與朗朗秋月競比光明;您的品德學問歷來是獨領風騷、名噪京城。至此便將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典範人物的形象勾畫了出來,下面“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仍是溢美之辭,仍是使用比喻手法,但卻因借用現成典故,便將內容表達更進一步、更深一層。“東山高蹈”,用的是晉代文學家、政治家謝安的故事。謝安,字安石,才學蓋世,隱居東山,後應詔出仕,官至司徒。後人因以“東山”喻隱居之士;高蹈,在此也指隱居生活。該句是說:謝安隱居東山,卻蜚聲朝野,光耀無比,雖為王侯卿相,哪一個比得上他!以謝安隱居東山稱比筵上的壽誕主人,可謂臻於至極了。尾句十分精彩,繼續以謝安相比,贊譽、推崇之中加進了激勵,且注入了以生民為重、迅速救民於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鈞:“安石需起,要蘇天下蒼生。”安石在東山隱居不肯應詔出仕之時,時人發出了“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的嘆惋,詞人就該語加以引發以激勵眼前這位名士:您一定要像謝安一樣快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誤國,挽救在戰亂中受盡蹂躪折磨的黎民。易安居士發自內心的呼喊,使這首以祝壽為內容的詞作在主題思想上得到了昇華。

注釋:

1.         新荷葉:此詞作於宋徽宗大觀二年(西元1108),係為晁補之壽誕而作。時晁補之閑居金鄉。青州、金鄉同屬今山東,二地相隔不遠,晁補之與李格非交情深厚,當晁補之生日,李清照寫了此詞祝賀。

2.         薄露初零二句:指生日在秋分。時農曆八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春秋繁露》卷一二<陰陽初入上下>:「至於中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日日光正射於赤道上,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故曰「長宵共,永晝分停」。分停,又稱「停分」,意謂平分。

3.         遶水樓臺二句:寫晁補之所居之處環境優美。蓬瀛,本指海上仙島,此喻晁補之住處的超塵脫俗。

4.         芝蘭:喻佳子弟。《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問諸子侄:『子弟易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謝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

5.         簪笏:古代臣子上朝,執笏(手版)簪筆,以備書事。因而借指官宦。

6.         娉婷:姿態美好。此指侍女。

7.         秋月爭明:喻晁補之風神清朗,而又兼切時令。

8.         德行文章二句:稱譽壽主德行文章素負盛名。日下,指京師,此指汴京。宋張耒<晁无咎墓誌銘>:「今瑞明蘇公軾通判杭州......公謁見蘇公,由<七述>,公獨之嘆曰:『吾可以閣筆矣!』......由此,公名藉甚於士大夫間。」又謂宋神宗稱其文曰:「是深於經,可革浮薄。」「於是名重一時。」晁補之元佑間供職秘書省,與黃庭堅、秦觀、張耒為蘇門四學士。

9.         東山高蹈四句:用東晉謝安故事。《世說新語.言語》:「謝公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後出為桓宣武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靈......戲曰:『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今亦蒼生將如卿何?』」東山,在今浙江上虞西南,謝安曾在此隱居。

註:本文部分參考三民書局之"李清照集"。

 

重要參考資料:

1. 台北三民書局之「李清照集」

2. 中華古籍-李清照全集

3. 歷代名家新編輯評價篇 李清照詞 新編輯

4. 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 本李清照之故事乃集合各家學說與網路資訊,共賞之,非本部落格主之創作,惟共賞之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andscapeecology&aid=2380937

 回應文章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晁補之
2008/11/19 21:33

晁補之(1053年 - 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中國北宋的詞人、文學家。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黃庭堅、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張耒並稱「晁張」。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傳世。

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戶參軍。元祐初,任太學正,著作佐郎,後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紹聖元年(1094年),知齊州(今山東歷城),因修《神宗實錄》失實,降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貶毫州(今安徽亳縣)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赴處州途中,丁母憂。元符二年(1099年)為信州(今江西上饒)酒稅。大觀末,知達州(今四川達縣),未行。改泗州(今江蘇盱眙東北),到官不久卒。葬於任城呂村。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贈直龍圖閣。從弟晁謙之編次《雞肋集》。

晁補之出身文學世家。真宗時晁炯聲名顯赫,此後,「晁氏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於人人有集」。晁補之從弟晁沖之也是著名江西詩派詩人。晁補之文風和為人都受蘇軾影響很深。十七歲時,隨父親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著《七述》一文,記述錢塘風物。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是其父親好友,稱讚此文時說「吾可以擱筆矣」,又贊他「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將必顯於世」。後來晁補之通判揚州時,適逢蘇軾知揚州,兩人有不少唱和之作。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安、朱敦儒、張耒、秦觀
2008/11/19 21:29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祖籍陳郡陽夏(今中國河南省太康)。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僕射兼領吏部加後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將軍等職,死後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

他初與權臣周旋時,從不卑躬屈膝,不違背自己的準則卻能拒權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當政的時候,又處處以大局為重,不結黨營私,不僅調和了東晉內部矛盾,還於淝水之戰擊敗前秦並北伐奪回了大片領土;而到他北伐勝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時,還能激流勇退,不戀權位;因此被後世人視為良相的代表,高潔的典範。


--------------------------------------------------------------------

朱敦儒(1081年-1159年)字希真,洛陽人。靖康、建炎年間,朝廷數次召喚都未答應。紹興三年(1133年)被推薦補右迪功郎之職,五年(1135年)賜以進士出身擔任秘書省正字。後歷任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而後致仕(退休),住在嘉禾,到秦檜下台,依舊不出,直到紹興二十九年去世。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文苑》七《朱敦儒傳》稱:「敦儒素工詩及樂府,婉麗清暢」。有詞三卷,名《樵歌》。有人把朱的詞風分為三段:即早年詞風濃艷、麗巧;中年詞風激越慷慨;閒居後詞風婉明清暢。後人比之李白,譽為詞仙。代表作有《鷓鴣天·西都作》,《水調歌頭·淮陰作》等。

--------------------------------------------------------------------

張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今江蘇清江)。北宋詩人。

早年遊學於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於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進士,任臨淮主簿,元豐元年(1078年),爲壽安尉。元豐七年(1084年),遷咸平丞,元祐初年(1086年)授秘書省正字,歷秘書丞、著作郎,官至起居舍人。

紹聖三年(1096年),管勾明道宮。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謫監黃州酒稅。元符二年(1099年),改監復州酒稅。元符三年(1100年),蘇轍北歸,張耒聞訊作《寄子由二首》。徽宗時,通判黃州,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出知潁、汝二州,在潁州得知蘇軾死訊,舉哀行服。崇寧元年(1102年),被指為元佑黨人,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五年,歸淮陰。晚年留居陳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

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他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三人一同被時人譽為「蘇門四學士」。著作有《柯山集》五十捲、《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

秦觀(1049年~1100年),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

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後為王安石的新黨排擠,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為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放還,卒于藤州(今廣西藤縣)。

他的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並稱「蘇門四學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珂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賞文
2008/11/19 15:28
大概個性使然 寫不來閨怨詩 可是我也很喜歡李清照的作品喔
鹰農(landscapeecology) 於 2008-11-19 20:11 回覆:

Thanks for your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