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7 15:39:38瀏覽1840|回應1|推薦79 | |
據說建城時的台北知府陳星聚與台灣兵備道劉璈頗信風水,所以建城方位與地點均按地輿傳統規劃建造。建成的台北城自東北略向西南傾斜,北依大屯山與七星山峰,城內中心軸線與北極星相連接。對中國風水有獨特見解的德國學者Alfred Schinz認為:「台北城基本上以大屯山為背、淡水河為水的風水觀而設計的;因為東北有高山主凶,整座城廓乃向東偏13度,期以避凶。東、西兩道城牆的延伸線相交於七星山,而城府的中軸,則不偏不倚的對準北極星。」至於是否真如所言,就有待識者去解讀了。 城牆石材主要來自內湖金面山,打石工作則在位於南側山腰處的北勢湖打石場。據說當年打石的過程是先在山石上鑿孔,插入楔子,重槌敲下巨石,再以相同方法將巨石切割成長條形磚石。切割好的石磚經滑石道下山,再以人工運或扛、或拖、或拉的運到基隆河邊。由於石磚極重,因此筆者推斷常用於伐木、運木的木馬可能會被用來運石,是否如此,沒有任何證據可以佐證,所以就聽聽囉。當年的基隆河道在這裡有一個大河灣,河岸可能就在如今捷運劍南路站附近。石磚從這裡上船,經舊基隆河道(或許是現在的士林基河路吧?)接到淡水河,再上行到大稻埕附近碼頭上岸,最後送到建城地點。這條打石、運石的道路就算是在今日都算是一條不算近的路,何況是在一百多年前交通不便,缺乏交通運輸工具的年代呢?搬運一塊塊的巨石,下山、上船、下船、上岸,也真難為古人了。 早上八點半,一行人在捷運西湖站1號出口集合,穿過人潮忙碌的西湖市場,一直走到環山路。從這裡往左邊走,經過德明技術學院後面也有一條上金面山的路,但不是我們今天要走的步道。我們在環山路右轉,走到136巷口左轉,遠遠的就可隱約看到山腳下上山的石階。 沿著136巷前進,想想這條窄窄的巷道,在一百多年前可能就是打石、運石,以及工匠工作和來往的道路,如今則成了我們這些登山客的前進步道。滄海桑田,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是有幸這麼接近歷史的軌跡所在呢?還是欣喜於今人的經常造訪呢?或者竟是怨嘆經常被一些外來客打擾了平靜的生活呢? 來到山腳下,一塊棧木平台,旁邊立了塊解說牌,簡介了清代打石場相關事項。我們則在這裡整裝,準備開始親身體會一下當年先民們流血、流汗,一槌、一槌敲打出台北府城的基礎和城牆。 9點12分,啟程嘍。大夥兒沿著石階步道一步步的往上走,大約十分鐘光景,來到步道的第一個平台,喚作白臼樹平台。想是這裡有幾棵白臼樹而得名的吧。白臼和烏臼都是到了秋季會有紅葉的樹種,烏臼葉呈菱形,而白臼則呈長楕圓形。從這裡遠望,美麗華、西湖市場已經在不遠處的山腳下。前方樹上有幾隻紅嘴黑鵯吱吱喳喳的唱著歌,像是歡迎我們的到來。 繼續往上走了大約十多分鐘,打石場到了。這裡也是個小小平台,平台上散置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方型石塊,想是當年打石留下的吧,現在則整齊的放在地上供遊人小坐。平台旁邊的山石上還遺留著一些打石留下的殘跡。巨大的石塊上,深深的兩個洞眼,想是當年切割大石留下的。再往上行一點,步道旁一塊像是刻著「松友坪」三個字的巨石上整整齊齊的排列著一排石眼,這該也是當年準備由這些洞眼處分割出這塊巨石,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就讓時光停在這兒,沒讓這塊巨石也成為台北府城的一塊基石呢?許是先民們知道我們這些後人有一天會來這裡憑弔,刻意留下的吧! 金面山的岩石屬沙岩,又含有石英,所以沿著石階上山,除了大大小小的山石之外,石階步道旁還會有不少的白色石粉,這些石粉不是敲打山石留下的,就是山友們的腳步在石階上磨擦製造出來的。 繼續沿著石階上行,大約二十分鐘左右來到一座涼亭,大夥兒在這兒歇歇腿,因為待會兒的道路會稍有些挑戰性。休息完了,該出發了,前面不遠處一片片巨石由下向上延伸,巨石旁有善心心土拉了繩索方便山友們上下。就這樣在大小石塊間踅行了大約10多分鐘,又是一座涼亭,這座亭子名曰論劍亭。據說是以往山友們總愛在這裡留下上山英姿,所以就管這裡叫論劍亭了,有些英雄相惜的味道。至於是否真的如此,只好就教於高明囉! 過了論劍亭,距離山頂就不遠了。九點十二分從登山口木棧平台起登,經過了80分鐘左右的石階上行,山頂到了。山頂上一塊塊的巨石羅列,有兩、三塊巨石斜斜伸向天際,有些兒像是剪刀張開的兩枝刀鋒,或許就是這幾塊石頭的緣故,讓金面山又有了剪刀石的別號吧!只是這裡還不是金面山的主峰呢! 剪刀石這裡展望極佳,只是日近午時,赤熱的太陽正在頭頂上發威,曬得一干人等頭皮發麻。稍事停留趕緊往前走。大約又走了十多分鐘,步道旁一塊小小的測量基點寫著「土地調查局」「圖根點」,一旁樹上掛了塊牌子,上書「金面山」「H258M」。這才算是到了金面山了。步道旁樹上忽然飛來幾隻台灣藍鵲,吸引了大兒的目光,也好像減輕了一個半小時登山上坡的辛勞。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