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1 12:30:10瀏覽3994|回應1|推薦32 | |
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坐落於米蘭市中心,是世界第三大教堂,規模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與西班牙的Seville大教堂(也有人說是倫敦的聖保祿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平面圖) 大教堂,義大利文叫作duomo。「duomo」源自拉丁文「domus」,在古羅馬時代是指房子的意思,到了中世紀時衍伸成為只代表「神的房子(House of God)」,指的是一個地區中最主要的教堂,而且通常是指有穹頂的教堂。此外,一個城市中有主教駐蹕的教堂也被稱作「cathedral」(cathedral這個字源自cattedra,原是指教堂裡的主教寶座之意)。一般來說,cathedral通常會是duomo,但duomo卻不一定是cathedral。
(18世紀時的米蘭大教堂 可以看出來目前的正門尚不存在)
(19世紀時的米蘭大教堂) 始建於西元1386年的米蘭大教堂佔地長158公尺,最寬處93公尺,最高點108.5公尺,面積有12,000平方公尺;擁有135座尖塔,150個排水裝置,96尊巨大的型神話人物雕像;教堂內有1,100尊雕像,外部則有2,300尊雕像。
14世紀末,米蘭原來的兩座教堂Santa Maria Maggiore(the winter cathedral)和Santa Tecla(the summer cathedral)因為年久失修,處在極不穩定的狀態。因此大主教Archbishop Antonio da Saluzzo得到維斯康提國王(Lord of Milan Gian Galeazzo Visconti)的同意開始規劃建造一座單一的大教堂。直到五百多年後才算完工。它的建築風格包含了哥德式,新古典式,和新哥德式(又稱巴洛克式)和文藝復興式。
教堂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上半部分是135座哥德式的尖塔,最高的尖塔頂端有一尊高4.2米的聖母瑪利亞像,上鍍黃金。3,400尊大理石雕像分別鑲嵌在尖塔、石柱和牆面上。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融合了哥德、文藝復興、新古典等造型各異的雕像,極盡繁複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教堂內外聖者、使徒的雕像,均出自於文藝復興時期名家之手,正面的五扇青銅門上的浮雕敘述著米蘭的歷史,以及聖母與米蘭守護者的雕像。
20世紀時,米蘭大教堂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浩劫,1943年八月,這座經歷幾個世紀建成的大教堂,只不過幾秒鐘的光景就大部分毀於轟炸。戰後,經過了復原和重建,才成為目前的模樣。重建時,原來正面的木造大門被目前的青銅大門取代。但由於經濟因素,直到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才有計畫的對整座教堂作整修,到目前為止,各種整修仍在不停的進行中。[1]
(尖塔已有許多有裂痕,用鋼條固定)
(大理石樓梯已有深深磨損的痕跡)
(大理石板舖就的樓板) Duomo的外觀是純白的大理石建築,有歌德式的尖塔、肋拱、尖形花窗和極為華麗的雕塑裝飾。文藝復興式的門和大型窗戶被融合在教堂正面的歌德式結構上,後方的環形殿則保留了當初歌德式結構的原貌。
(花窗外觀) 可以登頂的教堂屋頂和歐洲北部的教堂不同,它融入了地中海的特色。屋頂最高處是一座華麗的八角形、像燈籠一樣的透空結構,那上面有一座大尖塔,塔頂就是聖母像。米蘭人為這尊黃金包覆的雕像取了個充滿「愛」的名稱,叫作「Madonnina」。Madonnina是由Giuseppe Perego做的模型,並由金匠Bini完成,於1774年豎立在塔頂。因為這尊雕像,使duomo的高度達到108.5公尺,這尊雕像本身也有4.2公尺高。從Madonnina仰望天空的眼神和手臂的姿態,就像是在祈求天主庇護這座城市和它的居民。
教堂正面歌德式結構上入口處的門和窗是17世紀初,由Mangone和Riochino開始依羅馬文藝復興形式建構,中間部分的陽台則是在1790年由Pollack設計,同樣也是文藝復興式的。在20世紀時,正面原來木造的五個大門,陸續變更為青銅門。首先是Ludovico Pogliaghi在1908年將正中央的大門改為新文藝復興式銅門,其餘的四座大門則由不同的工匠分別在20世紀五十和六十年代改建。
外牆上有150個排水裝置,這些歌德式的排水裝置大都是各種野獸張著嘴的造型,其中更有96個裝置在角柱上的排水裝置是由14到15世紀完成的,它們大都是由巨型神話雕像駄著的野獸造形。屋頂上的雨水不僅可以順著這些排水裝置口中流出,也隱喻著把惡魔從這裡驅逐出去。
(照片取自The Duomo, Cathedral of Milan) 對於教堂的外觀,Théophile Gautier曾在1855年這樣說: 「白色大理石教堂伸向藍天的輪廓,就像是銀白色的蕾絲舖陳在天青石上一樣,這是人們對它的第一個印象,也會成為永恆的記憶。」 大教堂內部呈一個拉丁長十字形(註),拱頂由52根多角體樑柱支撐。內部區分為三個部分,最裡面的是環形殿(Apse),然後是向兩邊伸出的耳廳(Transept),一進門面對的廣大廳堂就是正廳(Nave)。正廳裡有五條走道,在兩旁耳廳則各有三條走道。由大門進入正廳,高四、五十公尺的石柱支撐起拱形的屋頂,從大門到與耳廳交會處一共有四列石柱,將正廳分為五條走道,中央走道上的穹頂只比兩旁走道的略高,卻有兩倍寬,在接近拱頂處有較小的花窗。整座教堂的所有石柱上都有許多聖者、使徒的雕像。教堂四週牆面則是高大的玻璃花窗,光線透過玻璃灑進來,花窗上美麗的圖案、人物對教堂形成了華麗的裝飾。教堂的大理石地板經過Tibaldi的精心設計,從15世紀開始一直持續進行,經歷了數個世紀,只有在20世紀初時略曾中斷。地板上大理石圖案由粉紅色和白色的Candiglia大理石,佩上Verrena的黑色大理石和Arzo的紅色大理石(稍後換成更有名的Verona紅色大理石)組合而成。
在耳廳兩端的三條走道盡頭各有一座由Tibaldi設計的小型禮拜堂。雕像、石柱、裝飾在在都充滿了地中海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 位在正廳、耳廳和環形殿交會處的聖壇區是16世紀Tibaldi的典型設計,其後在1986年作了些修改。 環形殿,位在大堂最後端的區域,其實保留了最早的歌德式建築。最後面高聳的花窗,上面多重色彩的玻璃花窗是19世紀時由G.B. Bertini父子重做的。在花窗上部的圓形上,像是發光太陽火焰狀的窗花,是Visconti Seigneury的表徵,一般被用來代表「Jesus Christ,The sun of justice」。環形殿兩側各有一座聖器室。
(太陽形花窗的外觀和內部的比較) 據說在下室還有小教堂,但當天好像沒有開放,有些可惜。 今天的午餐有義大利燉飯、豬排和甜點。 時尚古典在米蘭(5之3)-->>
註:「時尚古典在米蘭」文中部分照片取自「The Duomo, Cathedral of Milan」。 註2:拉丁十字 拉丁十字架是基督教十字架中最常見的一種。 它由長短兩條梁組成。其中豎著的那根要比橫著的那根長。豎著的那一根象徵著上帝的國度,橫著的那一根象徵著人間,兩根相交象徵著天國與人間的統一。 這原來是十字架的形式。羅馬時期演變成基督教堂形制。在這種形式的教堂裡,東西向的本堂和南北向的軸廊垂直相交,狀如十字架,故得名拉丁十字式。天主教會認為拉丁十字式是最正統的教堂形制。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