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3 09:06:04瀏覽1598|回應0|推薦45 | |
聖母瑪利亞感恩教堂 恩寵聖母(義大利語: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直譯為英文即Holy Mary of Grace)是米蘭的一處天主教建築,包括一所教堂和一座道明會修道院。這座不怎麼起眼的小小教堂就是以修道院食堂內李奧納多·達·文西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著稱,也因此在1980年被列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SCO)核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登錄的名稱就是「Church and Dominican Convent of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with "The Last Supper" by Leonardo da Vinci」。 感恩聖母教堂建於西元1463年至1493年,由道明會教士索拉尼(Guiniforte Solari)設計始建、著名的建築師Bramante整建,建築外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式,呈現一種十分特殊的樣貌。感恩聖母教堂最著名的地方除了本身的建築特色以外,在教堂左側,一間原本是聖道明教派修道院的餐廳內有一幅壁畫,即是達文西在西元1495年至1497年花了大約兩年時間所完成的「最後的晚餐」,1943年8月15日,教堂和修道院遭到盟軍飛機轟炸,修道院食堂大部分被毀,但「最後的晚餐」所在的那面牆卻奇蹟似的得以倖存。 畫有「最後的晚餐」的那面牆除了被炸過之外,在過往的歲月中曾一再被忽視和毀損,曾被用灰泥掩蓋過,也曾被工匠在畫的正下方開鑿了一扇拱門,使得現存的畫下中央下方仍可見拱門被修補過的痕跡;這座食堂也曾被德軍用作倉庫,牆上的畫也曾被用布幔遮掩過。更由於達文西作畫當時沒有以壁畫的方式處理,而是採用了油畫的方式完成。又因為牆壁的濕氣,讓畫質一度受到嚴重損害。「最後的晚餐」這幅畫在經歷過那麼多的風雨飄搖之後仍能倖存,或許就是冥冥中自有的定數吧! 由於這幅畫作在歷史上經過了如許的磨難,要入內參觀可是門禁森嚴得緊呢!團體參觀必須在三個月以前預約,而且一次只能進入25人,一場次也只能在內停留十五分鐘外,不能照相、攝影那是當然的,還不能在內大聲交談。整個大廳完全與外界隔絕,為恒溫、恒濕、全封閉。所有與外界接觸的走道、門窗都用鋁合金和玻璃門窗隔開。 取了票,依照排定的時間先在剪票處閘門外候著,進了門,驗了票,得先經過三道玻璃門才能進入一間等候室靜待前一場次觀眾離開後才能進入。每一層等候室都有入口和出口兩扇門,前一扇門確實關閉後,另一扇門才能打開。場內前一批觀眾清場後,下一批觀眾才能進場。一位同行夥伴進了驗票閘門後,因為貪看牆上介紹資料,等候室入口門關了進不來,只得求救於管理人員才能入內。 進入空曠、安靜的大廳,繪有最後晚餐的那者牆就在進門右手邊,左手邊靠近出口的那面牆上的則是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壁畫。管理人員就站在出口附近,要求參觀者低聲。 (尚未整理前的壁畫,畫面有歲月的痕跡。 注意:餐桌中央弧形部分就是曾被開了個門的所在)
以「最後晚餐」為題的畫作有許多,達文西畫的這幅長8.80公尺,高4.60公尺的壁畫,據說因為所用材料的關係,完成不久畫面就開始剝落,以致後人一直無法看清真貌。即便如此,其構思的精妙、形式的完美、人物肢體語言的生動所表現出戲劇性的張力和人內心狀態,都令後人難以望其項背。達文西畫的這幅雖然在許多場合都有介紹,更有人對其中許多細節發表不同的看法,但真要看懂這幅畫並不容易。Cherry為了幫助大家看懂這幅畫,還特別作了一份筆記,讓大家帶著邊看畫、邊看說明。 又根據周怡秀文藝復興盛期(12)--《最後的晚餐》中的說明,達文西對喜歡以肢體語言表現內心狀態,因此常在廣場和街道上閒逛,以觀察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的行為。他在《論繪畫》中也寫道:「一個好的畫家應該畫好兩樣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心靈意向。…繪畫中最重要的事是人物的體態應表現出他的內心狀態,如渴望、鄙視、憤怒和同情等等。…」所以達文西筆下每個人物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最後晚餐這幅畫中也充分表現了這些特色。因此達文西在構思全局的同時,也在揣摩每個不同性格和背景的人物可能有的外貌、神情和動作、反應等,以及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他特別強調用各種手勢來描繪耶穌和門徒們當時的心理狀態。因為他認為:「手和手臂的各種動作應顯示其運動的思想意圖。人只要有同理判斷,看到畫中的動作就能理解動作者的內心意向。」《最後的晚餐》中,人物的手勢在視覺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強化了畫面的統一性;更重要的是這些肢體語言貼切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意向。達文西也藉這些肢體言和內心意向,點出了猶大的身分。而畫中的耶穌展開雙臂成一金字塔形,表現出平靜、坦然、寬容又無奈的神情,和兩旁情緒浮動的門徒們形成強烈的對比。[1] 實際觀賞這幅名為「最後晚餐」的畫作,並不像一般餐桌一樣圍坐,而是十三個人全部坐在桌子的一端,桌子像是把耶穌、門徒與觀者之間作了一道區隔。耶穌居中,十二位門徒分坐兩邊,一邊六位。 畫上十二位門徒像是以三位為一組,耶穌攤開雙手,神態自若的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將會出賣我。」各組門徒則有迥然不同的反應。最左邊第一組三位,安德烈雙手舉在胸前,像是在說:「不是我。」小雅各和巴托洛則注視著耶穌。接著第二組三位中,在陰影中的猶大身體向後,一手像是握著一袋錢,一手張開,表情訝異;彼德身體向前越過猶大,像要探究所以似的,在彼德和猶大之間伸出一隻突兀的、握著一把刀的手,不知從何而來;最接近耶穌的約翰,畫的是年輕俊美,常被人為女性,更像是不相信而顯出昏厥狀。耶穌右邊第三組門徒,多馬像是不相信有人背叛老師而生氣;大雅各一臉茫然;菲力普雙手放在胸前,像是請耶穌相信弟子的忠誠。最右邊的第四組門徒是馬太、達太和西蒙,三人竊竊私語像是在說老師怎麼會懷疑我們呢?整體來看,猶大是畫中唯一沒有與其他門徒互動的人,形成了和其他人的對比,這是不是隱約顯現出他就是叛徒呢? 這幅畫是達文西以透視方法繪製,使畫面結合了食堂的結構、光源和採光。如果從畫前倒退走向展室出口,可以逐漸顯現出畫中所在的建築物逐漸向後延伸,使得整個展室似乎有被擴大的感覺。 出了最後晚餐展室,來到教堂前廣場,原來以為教堂正在整修所以雙門緊閉,沒有開放,正在怨嘆。只見一位女士開了一扇大門,然後開始有人進入。當下把握即將離去前短短的時間進入教堂一探究竟。 這座教堂是Lombard時代,由Guiniforte Solari在1463到1482年間興建的歌德式建築。整棟建築包括小教堂內部長63公尺,寬30公尺、高14.40公尺,由花崗岩柱支撐的三條走道和七個拱頂組成。教堂的外觀是以紅磚建構,前半部是教堂大廳,後面則是一座圓形的塔狀建築。進入教堂,大廳是以白色的拱支撐住屋頂,圓形的穹頂週邊有一圈小圓窗環繞,前方就是祭壇。大廳中還有一座聖母抱著小耶穌的立像,走道和支柱都有聖徒和裝飾圖案。 參觀完聖母感恩教堂,大夥兒回到旅館稍事打理,因為晚上我們要去斯卡拉歌劇院看歌劇「卡門」,這是此行的重頭戲。 為了比較能夠掌握用餐時間,晚餐安排了中餐,這餐晚飯當然不是「最後晚餐」囉,號稱七菜一湯的菜色,想必應該還好。終於,在「同胞們!」的問候聲中上菜了。但是...,首先這一湯,是紫菜蛋花湯,真可以用「清清如水」來形容,幾片紫菜和蛋花漂在清清的水上,盛在玻璃缽裡,有些像養了幾尾小魚的魚缸;這七菜呢,種類和外觀還好,只是口味、烹調和材料總覺得有些不足。這都不打緊,出門在外,偶爾菜色不太合口味倒也能接受,只是那雙中餐必備的「筷子」卻是不敢領教,竟然是用免洗筷重複使用,筷子夾菜端甚至有些發霉變色的樣子,詢問服務人員,竟說: 「這筷子我們都有洗過,每天都要洗的。」 更好笑的是,服務人員看了湯剩下甚多,還說: 「同胞們,原來你們都不喜歡喝湯啊!」 天啊!這是怎麼說的呢? (餐廳裡頗有喜氣的中國風擺飾娃娃, 略為平復一下用餐的...吧!) [1] 文藝復興盛期(12)--《最後的晚餐》,周怡秀,http://www.epochtimes.com/b5/8/2/26/n2024451.htm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