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0 07:41:21瀏覽1165|回應1|推薦34 | |
無論從北海岸或是東北角沿岸往北望,都會看到基隆外海有一座尖尖的、小小的島嶼屹立在海中,扼住基隆港的門戶。清初,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提到從基隆港「遠望為小雞籠嶼,番不之居,推時於此採捕。」清同治5年(1866),英國生物學家Cuthbert Collingwood為了研究達爾文的學說,在飄洋過海尋找進化論證據的旅途中,足跡也曾抵達當時的台灣,並對佇立在基隆港外這座小島,留下了這樣的描述:「六百呎高的險石,像一名戍守的衛兵。」這名長久以來衛戍著基隆外海的尖兵,就是距台灣最近的離島--基隆嶼。 基隆嶼位於台灣本島北方,古稱雞籠杙(「杙」,音「易」,杙是小木樁的意思)。從這個古代名稱的涵意就不難知道,基隆嶼不僅僅像是一個扣在台灣外海中的「雞籠」,更像是插在基隆港外海域中的一根小小的木樁,它地位的險要,不言可喻。更由於這座小小島嶼總是以各種不同的面貌與人們相見,美麗、神秘,引人遐思,所以古早以來就以「杙峰聳翠」成為基隆八景中之一。 基隆嶼距離基隆港約6公里遠,是一座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島嶼,東北到西南長約960米,寬約400米,面積約26公頃,島上最高處海拔182米,四周都是斷崖,約有90%的土地坡度都在60度以上,可見其山勢的陡峭。基隆嶼與棉花嶼、彭佳嶼及花瓶嶼同為基隆外海四座由火山形成的島嶼,是由角閃石、黑雲母石英、安山岩構成的島嶼。基隆嶼四周皆為峭壁,少有平地,週邊多海蝕洞穴與岩礁;在島嶼的西南角更因為太平洋兩股溫度、鹽度、深度的不同海流在此交會而形成所謂的「相打湧」景象,激起高高的浪花,相當壯觀(由google earth的基隆嶼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島嶼西南海面有一條顏色較深呈扇形的海域,向著和平島張開。)清晨、黃昏或者是多雲的日子,基隆嶼總像是座在雲霧飄渺中,隱隱約約、若隱若現的海上仙山,吸引著人們的遐想。在過去的歲月中,曾有三次機會和基隆嶼親近,卻是完全不同的體會。 首先要回溯到三十多年前,那時候基隆嶼只能遠觀,想要親近根本是件「門兒都沒有」的事,但是拜服兵役當財務官之便,卻有緣隨蛙人部隊的快艇「接近」過基隆嶼。那是一個晚秋時節的下午,海上東北季風甚強,我和另一位同事雖然穿著厚厚的野戰夾克,捲縮在快艇擋風玻璃下方,隨著快艇在海面破浪急馳,卻仍敵不住強風和海水帶來的刺骨寒意。回頭看看操艇的蛙人健兒,除了一條代表蛙人的紅短褲之外,只多加了一件薄薄的蛙人夾克,襯著古銅色皮膚,就像是座雕像般、莊嚴的挺坐在艇緣、掌著舵,像是絲毫不覺得冷似的。快艇從八斗子出發,大約二十分鐘就到了基隆嶼,但是海上風急浪大,快艇在基隆嶼繞了一圈,未能上岸,只能在波濤中仰望島上嵯峨的岩石和海蝕洞。 第二次,是陪家母參加麗星郵輪之旅。同樣是乘船,但這回可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船大,海上風浪好像變小了,基隆嶼也像縮了水似的變的那麼小巧。相同的則是,船兒仍只是劃基隆嶼海域而過,只能在夜航中遠觀基隆嶼週邊釣小管漁舟的點點燈火,卻是無緣登岸。船大了,和基隆嶼的距離卻好像變得更遠了。 北海咽喉基隆嶼(3之2)-->>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