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啟飛吧!小梅-彩繪吧!老梅
2018/10/11 17:29:27瀏覽3022|回應1|推薦49

 感謝電小二推薦: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啟飛吧!小梅-彩繪吧!老梅」一文,已經登上udn部落格粉絲專頁,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第一次聽到「老梅」這個地名已經是將近五十年前的往事了。

那時候,在基隆收支組服兵役,每個月都要在基隆周邊的北海岸走上一遭。做什麼呢?

財務官嘛!做的正是最令阿兵哥們高興的大事。辛苦備戰、海防、海疆巡弋了一個月,月初到了,最盼望的就是財務官拎了個裝滿一包包薪餉袋的黑色皮箱,或是草綠色的大包袱出現在門口。那就是說又要發餉了。

當時的北海岸交通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道路窄不說,有些山顛、海角還得靠著單位補給官兵騎機車,載著背了大包薪餉袋的財務官上上下下的顛簸而來。這情境,現在的官兵們大約很難想像。

老梅,這個地名就這樣每個月都要出現在財務官的班表裡。所幸,老梅雖遠,但除了貼著海岸的海防部隊,以及高在山顛的空防部隊之外,交通相對方便。因為搭一、兩個小時的吉甫車就能到達,算是遙遠但輕鬆的路線。當時記憶最深的就是因緣際會的登上了台灣最北角的富貴角燈塔。站在高高的燈塔上(當時的燈塔比現在要高出許多),轉身回望,整個台灣陸地真的就從那裡往南方延伸,高中地理課本上說的,真的在這裡呈現。富貴角燈塔處在多霧地區,因此漆成易於辨識的黑白相間平行條紋,這也是與一般漆成白色燈塔的最大差異。

老梅,在清代稱為「老梅莊」,隸屬於芝蘭三堡。北邊臨海,東與石門莊下角莊,南與頂角莊土地公埔莊,西與小基隆新莊頭圍莊為鄰。

老梅的古地名來源說法有些差異。一說主張,石門鄉在以前為平埔族Vavui社(即小雞籠社)的所在地,或說清代以後三芝鄉的小雞籠社有一部分人遷來石門鄉居住,因而才有番社。平埔族語「Vavui」意為:「山豬、豬」,也就是說石門鄉在以前為山豬出沒之地,因而有此稱呼。而中研院台灣史副研究員翁佳音先生有不同的看法,翁佳音先生在其《北台灣古地圖考釋》一書中,引用荷蘭人隊長Joost de Hont於1642年寫的『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從淡水林子的番人三哥(Samco)出發,夜宿於一間叫做Malleymey的小獵屋裏。Malleymey若用閩南語發音,接近「瑪老梅」。而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小圭(雞)籠社的招佃開墾等契約中就有「嘎嘮覓」之地名,與「Malleymey」語音相近。因此,主張「老梅」的地名起源應該是「瑪老梅(Malleymey)」。

不管是山豬(Vavui),還是嘎嘮覓,瑪老梅,閩南語發音都有點兒像「老梅」,所以它就成了現在的地名了。

對於喜歡旅行或者是攝影的人來說,提到老梅,一定會馬上想到「綠石槽」和「燈塔」。會和「彩繪」扯上關係,知道的就不像綠石槽和燈塔那麼多了。

談到老梅彩繪得從老梅國小說越。民國106年是老梅國小創校117年。為了慶祝117歲校慶,特別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合作,配合教育部認養偏鄉中小學實驗試點典範計畫,並以「藝遊繪本趣」作為校慶主題。為了展現老梅國小老師、學童與在地生態文化的互動,老梅國小藉由這個計畫完成了三本繪本,分別是「田鼠,可以吃嗎?」「夜晚的曙光」「老榕樹與小梅」。

根據「老梅國小117歲-我們藝遊繪本趣」一文,能完成三本繪本,除了全校師生的努力,安排實地踏查、資料閱讀與課堂教學外,還要幫助孩子將自己與老梅的生態故事連結,再將故事轉化為繪本。當然這當中也少不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們、野鳥學會、繪本作家與畫家等專家們的協助,這才將故事化為一幅幅動人的圖畫與文字。

繪本完成了,怎麼又變成了彩繪呢?

偏鄉學童的創造力,在繪本上打造了自己的家鄉!老梅國小的學童,帶著豐富的創造力、想像力,利用繪本介紹自己的家鄉。也讓長期關懷孩童,投入時間、心力回饋社會的企業發現了這新生命。運用了企業的影響力和傳播能量,經過6個月的規劃,將孩子們的繪本,以彩繪的方式呈現在社區牆面上,此外還在社區景點創作裝置藝術,翻轉了老梅的社區風貌。「啟飛吧!小梅」就是這個翻轉社區風貌的故事主題。

那天,將近中午時分,我們從2號省道轉進老梅路,再順著大溪墘溪來到老梅海邊。雖已入秋,天氣還是熱得跟火烤一樣。

在老梅觀海亭略事停留,Google Map了一下路線。順著觀海亭下來,左轉首先看到的是老梅罟寮。罟寮,顧名思義,就是存放牽罟器材和舢舨船的所在。裡面停放了三艘舢舨船,還有罟網、罟網架和絞纜機。

牽罟,是台灣早期近海捕魚方式之一。罟,就是漁網;牽罟,就是岸上的人們協力將漁網拉上岸的捕魚方式。牽罟主要設備是牽罟船。牽罟船以「槽」為單位,包括舢舨船、漁網、四枝槳、十一條左古的罟索,還有罟寮等。

牽罟作業,當岸上觀察的人發現海面上翻起魚群密集靠近海邊的「魚花」,就吹起螺角。聽到螺聲表示有魚了。舢舨船就會拉起漁網出發,每次出海至少五個人。相當於舵工的「尾槳」地位最尊;「放索仔」負責施放漁網。如果參與的股東自已不出海,就得雇人代替,被雇者叫作「海腳」。舢舨船從A點出海、放網,再繞個大半圈,在B點靠岸,所以牽罟捕魚法,其實就是圍網捕魚的一種。舢舨船靠岸,在岸上的人群就拉起圍網兩頭的罟索,奮力將漁網拉上岸。這些非股東而來幫忙牽罟的人叫作「偎索」。有了漁獲,凡是碰到罟網的人都可以分到漁獲。出力就有所得,勞力不白費。

走過罟寮,沿著停車場的道路、跟著地板上可愛的小豬圖案往住宅區走。剛進入社區,一個小女孩拉著線,快樂的放著風箏。畫面上,小女孩坐在像是頭熊的岩石上放著風箏,小兔子、鮮花、青翠的草地,遠方的燈塔、小丘,伴著日出,好一幅快樂的景象。

走過題名為「夜晚的曙光」彩繪,繼續往前,一戶人家前埕旁牆壁上一幅巨大的壁畫,上半部在燈塔投射的光影裡,兩隻黑鳶展翅凌空飛向海天交會的地方;下半部,花叢裡一位小女孩香甜的睡著。泛著笑意的嘴角和眼角,小女孩想必正沈浸在極為美妙、快樂的夢境裡吧!看這景像就知道這一定就是「夢中的小梅」了。

走到這兒,正沈浸在「夢中的小梅」畫作裡的快樂,一位當地婦女走過,跟我打了個招呼,接著說:「很多台北人都來這兒拍照。」我接著回說:「當然囉!很漂亮不是嗎?」

繼續跟著小豬的腳步往前,路邊一堵漆成白色的斷牆上畫著美麗的牽牛花,旁邊一戶人家圍牆上則畫著北海岸的沙灘、小丘,還有春季綻放的台灣百合。另外一幅則畫的是綠石槽,這綠石槽從不同角度看竟有完全不同的風味呢!

  

 

 

接著就來到老梅最大的廟宇-凌虛宮。宮外圍牆上長長的山丘,大大的向日葵正迎著正午的陽光。幾輛擋住了部分圖案的機車倒成了另類的點綴。廟埕裡,右邊牆上畫著大海、老梅綠石槽、沙灘,幾隻帶著剪刀的燕子在沙灘上空悠遊,一隻黑鳶從海上歸來,想是有了收獲,正要回家育雛吧!

轉過凌虛宮,牆上一幅長長的壁畫,岸上的風車、天空中遨翔的黑鳶,沙灘邊上茂盛的草地和百合花,伴著牽罟的人群,看來會是個豐收的的季節。

走過沙灘、走過山丘,經過海邊,接著彩繪要帶我們進人水底世界。一隻大大的海龜、幾尾鼓著氣的河豚悠游過彩色珊瑚、水草、魚群滿布的水底世界,住戶牆上兩扇鐵窗卻成了海洋之外讓人更有穿越時空的想像空間。

從海底世界出來,走到小溪邊。一間架在橋旁、小溪之上的棚子,上面掛了件大大的衣褲,寫著「阿嬤的魔術間」。走近一瞧,小溪水邊安放著幾塊洗衣板。哦!這裡原來是阿嬤們變魔術的地方,打漁、作田、耕作、孩子們嬉戲弄髒了的衣服,只要阿嬤們來這裡,變個魔術就又成了亮麗、乾淨的衣裳。對面一面牆上的彩繪就描繪了阿嬤們變魔術的情境。

彩繪一一走過,又回到罟寮,買了杯石花凍解解渴,走到有名的老梅石槽,季節不對,石槽上綠色的海草苔蘚早已消失,只剩下海水邊緣一丁點兒仍在點綴著。海水、浪花倒是不嫌棄的持續的安慰著已成岩石的石槽。

會變魔術的阿嬤們可以把綠石槽變回來嗎?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航迷老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0/12 11:30

基隆收支組那棟老屋早已拆除,我就住在附近的安瀾橋,很熟悉的地方,

老梅可說是我家的後花園,位於濱海村莊,更是當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少了人為的修飾和雕琢,更顯清新質樸,好似小家碧玉,

只有去過,人才會發現它的魅力。

馬哥 問候您(landmarc) 於 2018-10-14 08:55 回覆:

想必您是老基隆了。安瀾橋後面的祥豐街往山上走是海軍醫院,山腳下是海軍彈藥庫,當年也是每個月必去的所在。現在大約只有改了名字的海軍醫院還在,其他的都消失了。法國公墓尚存,民族英雄墓卻幾乎消失了。旁邊架上了快速公路的引道。

收支組就在義一路憲兵隔壁那棟二樓的房子,後來隔壁建了柯達大飯店。前些日子從那兒經過,建築還在,只是早已空置,留下的是圍牆裡空盪盪的庭院。遙想當年,基隆還是雨都,港灣裡輪船、艦艇來來往往的,每天白色床單上都是點點的煤灰,睡覺前得整理一番才能上床。

對面土地銀行雄偉的建築也不再了。現在的基隆市政府,以前是一座小山丘,裡面有防空洞,每次防空演習,我們都得帶著重要文件去那兒躲警報。現在對面的停車場,當年是一個小小海灣。如今滄海桑田,變化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