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樂韻之都萊比錫
2019/04/23 19:00:42瀏覽1447|回應0|推薦42

提到以音樂聞名的城市,想必樂迷馬上想到的會是奥地利的維也納。其實德國的萊比錫也是樂韻滿布的城市。

萊比錫,這座前東德僅次於柏林的第二大城市,距離柏林只有不到200公里。冷戰時期,東西方軍事對峙,貿易壁壘分明。但除了樂韻之外,每年兩次的萊比錫博覽會,又成了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之間以及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平台。

萊比錫之所以成為樂韻之都,是拜幾位古典音樂大師曾在此地流連之故。那麼是那幾位大師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來此地朝聖呢?

 

首先就是巴哈(J. S. Bach,1723到1750年)。被尊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的巴哈曾在聖多瑪教堂(Thomaskirche)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團指揮長達27年之久,在這裡創作了《b小調彌撒》和《馬太受難曲》等許多名曲。1750年7月28日,65歲的巴哈仙逝。三天後,他的遺骸被安放在這座教堂的地下墓地。聖多瑪教堂從此成為德國的音樂聖地。

其實,如果沒有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Bartholdy),巴哈或許會繼續埋沒在小小的聖多瑪教堂地下。

家庭富裕的孟德爾頌9歲就公開演出,12歲寫作鋼琴四重奏,14歲時自己組織了一個私人樂團,長大後,更以音樂為職業,對浪漫派初期音樂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功勞。他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研究巴哈的作品《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1829年,並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演出後,在音樂界引起很大震動。此後,巴哈的音樂才逐漸被重視。所以如果沒有孟德爾頌這位伯樂,巴哈這匹千里馬還不知道那一天才能出頭天呢!

 

 

 

此外,在阿拉伯咖啡樹咖啡館(Zum Arabischen Coffe Baum)與妻子克拉拉譜出戀曲的舒曼(R. Schumann,1810~1856);偉大的音樂家華格納(R. Wagner);在萊比錫也有紀念館的挪威知名作曲及鋼琴家葛利格(E. Grieg,1843~1907)。都為萊比錫成為樂韻之都作出了貢獻。

當然,我們這一群音樂門外漢,帶著歐元,為萊比錫的永續發展提供財務支持,更是功不可沒的囉!

  

 

 

 

 

 

 

 

 

 

 在班堡搭上16:42往柏林的火車,大約在18:15到了距離將近220公里的萊比錫(Leipzig)。一路上看著動物園的圖案步行大約10分鐘左右就到了今晚下榻的旅館。

今天晚餐就在旅館裡,餐廳場地有些特別,吊燈、地毯、深色窗簾,圓桌,整體裝潢頗有貴族氣氛。時間到了,大夥兒一一入了座。只見左大哥伉儷穿戴整,英嬌換上了長禮服,頭戴金冠,挽著左大哥的手進來。這裝扮真和場地氛圍有點搭。一干女士更是輪流戴著金冠,扮皇后、公主的拍著照。

 

 

 

 

 

 

 

 

 

 

 

 

 

 

晚上到旅館外瞧瞧,除了幾個夜歸的行人和往來的電車帶來些許動態之外,城市少了喧囂和繁忙。拍了幾張街景,睡覺去也。

次日,用過早餐,行李上車,咱們要去逛逛「樂韻之都萊比錫」了。

 

 

 

 

 

 

 

我們的逛街腳步就從火車站前的布商大廈(Gewandhaus zu Leipzig)開始。說來布商大廈頗有名氣,它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的基地。這個地方最初是布匹交易的所在。1780年,將布商大廈中空置的一層改建為音樂廳。1884年,因空間不敷應用,樂團遷入了Beethovenstraße路的第二代音樂廳。1943年,第二代音樂廳毀於二戰。1981年,第三代的布商大廈音樂廳落成。1984年樂團遷入新音樂廳,即目前的音樂廳。從布商大廈隔著Opernbrunnen Augustusplatz廣場望過去就是正在整修的萊比錫歌劇院(Oper Leipzig)。

 

 

 

 

 

 

 

 

 

 

 

 

 

 

 

 

 

 

 

 

 

 

 

這棟布商大廈音樂廳不僅是樂團駐地,也是萊比錫有名的樂韻之路起點。全長大約5公里的樂韻之路(The Leipziger Notenspur,Leipzigs music trails)幾乎涵蓋了萊比錫老城區,有些音樂素養的旅者一定會循著步道一一探訪沿途音樂故事。萊比錫政府還在沿途地面用不鏽鋼嵌上了各種音韻律動的符號,引導遊客探訪。可惜我們的引導者對音樂沒有如此內行,卻是忽略了這樂韻之路。

 

 

 

 

 

 

 

 

 

 

 

 

 

 

 

 

 

 

 

 

 

 

布商大廈旁邊就是創立於1409年、歐洲最古老大學之一的萊比錫大學。20世紀初期,萊比錫大學師生的右翼保守主義思想高漲,1931年萊比錫大學的國家社會主義(納粹)學生組織贏得大學學生組織的選舉,1933年超過100名教授聯名支持希特勒上台。

二戰時,萊比錫大學位於奧古斯特廣場的主體建築、附屬聖保羅教堂以及位於貝多芬大街的主圖書館均被摧毀,全校60%的建築和70%的藏書在空襲中化為灰燼。目前的建築是戰後重建的。

 

 

 

 

 

 

 

進入大學校園,新建的現代化校舍一樓作為展示空間,展示了學校被炸毀的部分殘骸供人們憑弔。

萊比錫大學不只學校有名,知名校友更比比皆是。除了德國總理梅克爾之外,歌德、尼采,還有我國的蔡元培和林語堂都是萊比錫大學的校友。

沿著萊比錫大學旁的Grimmaische Str.往西,街道上幾座雕塑頗為有趣,有五個高高的人站在不同形狀的基礎上,或沈思、或張望;有方柱上纏著繩索,一人作攀爬狀;有跨著大步的。只是旁邊的德文說明無法理解。

 

 

 

 

 

 

 

 

 

 

距萊比錫大學對面不遠處,就是1989年民主德國反對共產黨統治、星期一遊行的和平運動聞名的聖尼古拉教堂(St. Nikolaikirche)。位於該市中心的教堂大約建於1165年,並以商人和批發商的主保聖人聖尼古拉為名。1724年,哈的《約翰受難曲》就在這座教堂首演。教堂外立了一根上方是綠色葉片的石柱,這一形態的石柱也是教堂裡面主要的支撐石柱。教堂廣場另一側除了街頭藝人之外,還有幾塊冰雕,不知道只是展示?還是另有故事?

 

 

 

 

聖尼古拉教堂側面是座集市廣場,老市政廳和小巧美觀的老交易所就位在廣場旁邊。

 

 

轉過廣場經過Grimmaische Str.街延伸的Thomaskirchhof,來到另一座有名的教堂--聖多馬教堂(Thomaskirche)。聖多馬教堂的有名在於哈從1723年至1750年去世一直擔任聖多馬教堂的唱詩班指揮,其遺體也安葬於此。

據說巴哈到聖多瑪教堂任職還頗費周折。原來,1722年6月,教堂音樂指揮Johann Kuhnau逝世。萊比錫議會原來屬意泰雷曼,但他剛受聘為漢堡的樂長。議會找到了聖多瑪校友Christoph Graupner。他也因原東主不肯放人,於是舉薦了巴哈。既無學歷,又默默無聞的巴哈,經過許多波折才得到了這個職位。

 

 

 

 

 

 

 

 

 

 

 

 

 

 

 

 

 

 

 

 

 

 

這還不打緊,直到1740年巴哈去世,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要不是因為孟德爾頌,巴哈的才華可能就被丟到歷史的灰燼裡了。據說,1892年的某一天,孟德爾頌跟老婆去買香腸,回到家,打開包裝的廢紙一瞧,孟德爾頌震驚了,原來紙上畫著的是曲譜。孟德爾頌立刻將剩下的廢紙都買了回家,拼湊完整。這就是去世80年音樂家巴哈的作品《馬太受難曲》。孟德爾頌組織了樂團,自己當指揮。1892年《馬太受難曲》的演奏,轟動了整個歐洲。從此巴哈才算是翻了身。

 

 

 

 

 

 

聖多瑪教堂一側立著巴哈的塑像,大門右前方花園裡則立著孟德爾頌的塑像。塑像上,巴哈穿著的背心上有一顆紐扣彈開,據說是因為他常常將右手的樂譜直接插在胸前;而大衣左邊口袋外翻,有人說是表示他當時身無分文。這些說法真象如何,筆者不知道,就請教專家了。

 

 

 

 

 

 

從聖多瑪教堂前穿過環狀道路Dittrichring,沿著Gottschedstraße路向前走,不遠處一個平台,平台上整整齊齊的安放了140張椅子。據說這裡原來是一座猶太教堂,1938年11月9日以及隨後的幾年裡,猶太教堂和猶太社區被納粹摧毀。這些椅子代表了曾經在這個地方祈禱的14,000名猶太人。戰爭和種族仇恨的可怕莫甚於此。

回到市中心,中午用餐的地方位在一座長拱廊的地下室。可別小看這地下室餐廳。餐館的名字叫做奧爾巴赫酒館(Auerbachs Keller),入口處有尊兩個人的塑像,正是歌德名著《浮士德》中的主角浮士德和魔鬼孟菲斯特。

 

 

 

 

 

 

 

 

  

據說,這裡在16世紀時,是皇家酒窖,廢棄後被改造成了酒館。歌德在萊比錫大學讀書時,經常到這家酒館喝酒,一邊喝酒,一邊注意傾聽酒友們講述市面上流傳各種關於浮士德的傳說,並記錄下來,於是成就了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只不過,酒館門口的塑像和酒館內的裝飾,只是精明的酒店老闆刻意添設的許多反映浮士德與魔鬼一起出沒的場景而已。這場景可吸引了不少慕名的遊人前來「朝供」,讓老闆賺進大把銀子。作生意還得有些頭腦呢!

 

在萊比錫逛了一圈,卻沒能好好跟著樂韻之路走上一遭,有些遺憾。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