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10 11:50:01瀏覽1393|回應0|推薦39 | |
離開以自然資源取勝的Spreewald,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位在柏林南邊波茨坦附近的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 提到波茨坦(Potsdam),我們熟悉的大約就是「波茨坦協定」了。二次世界大戰末的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代表先是溫斯頓·邱吉爾,後是克萊門特·艾德禮和蘇聯元首史達林在波茨坦塞琪琳霍夫宮召開了有名的波茨坦會議,會後也在這裡簽署了波茨坦協定。接著就有了波茨坦公告。
表面看起來,波茨坦會議除了討論如何管理剛投降的德國之外,奠定了對日本的最終戰略。但從後來的發展看,也因為這個會議蘇俄趁著日本無力再戰,進軍我國東北、蒙古。讓中華民國喪失了最終統一全國的契機,更造成了後來的動亂。雖然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因為抗戰勝利消失了,但列強仍然支配了中華民國後來的命運。 我們到波茨坦不是去塞西琳霍夫宮(Schloss Cecilienhof)憑弔波茨坦會議的場景,而是到腓特烈大帝的指標性行宮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參觀。 到無憂宮時,天上開始飄著細雨,或許是老天也為我們在波茨坦會議中遭到的不平表示哀傷吧。 在無憂宮前面的風車旁下了車,和約好的導覽女士碰了面。這位來自英國的女士英國腔的英文,讓大夥兒聽得有些吃力。所幸,從小在外國長大的Kelli發揮了功力,成為大夥兒的翻譯。 大夥兒跟著導覽女士進入無憂宮園區。
無憂宮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仿巴黎凡爾賽宮興建的洛可可(Rococo)風格宮殿。被稱為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的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 1712-1786)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大盛,使普魯士從地方性王國,一躍成為與奧匈帝國、法國、英國、俄國並列的歐洲五強。 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的名稱中,「Schloss」是德文宮殿的意思,但「Sanssouci」卻是法文,源自於法文的「sans(無)」和「souci(憂慮)」,意指『無憂』。在那個德文還被當作方言的年代,德國皇室以法文作為主要官方語言,因此用法文為這座宮殿命名,也就不足為奇了。 無憂宮佔地極大,我們參觀的範圍僅限於無憂宮開放參觀中的一部分,以及無憂宮後面的梯田式葡萄園。就連近在咫尺的中國樓(Chinesisches Haus)也沒能繞過去瞧瞧。
撐著傘,細雨中來到無憂宮。細雨,讓參觀少了許多興緻。無憂宮前由兩座弧形拱廊圍成一個半圓形的空地。從正門越過拱廊向遠處望去,遠 方山坡上建造成斷垣式的建築增加了無憂宮的景深。 從入口處進入無憂宮,就像許多歐洲宮殿一樣的金碧輝煌。
當初建築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建議將無憂宮建成一座從山下就可以一眼看見、高高的帶有基座和地下室的宮殿。但腓特列大帝想要的是一座以山為基座的一層建築、帶有洛可可風格的滿足他個人需求的私密居住宮殿、讓他可以不必走很多台階就可以到達寬敞的露台到達花園的,和大自然無限接近的個人宮殿,而不只想要一座雄偉的宮殿。由於腓特列大帝的堅持,以及經常親自監工,使得建築師不能發揮他對建築的理想。因此有了今天留下來腓特列大帝式的無憂宮。不過即使如此,無憂宮裡仍然沒能少了華麗和輝煌。
參觀完宮殿,從無憂宮側轉到後面。沿著小小山坡上無憂宮最獨特的葡萄園往下,有水池,還有林木間長長的步道。這步道還真是長,一路向兩側延伸,腓特列大帝真的常在這裡漫步嗎?
走著、走著的,到了無憂宮山坡下方。雖然腓特烈大帝沒有聽從建築師的建議「建成一座從山下就可以一眼看見、高高的帶有基座和地下室的宮殿」。但是高處的宮殿就位在由六層階梯式葡萄園循序而上的高台上,仍讓人有高高在上的感覺。
略作盤桓,又該離開了。導覽女士帶著我們走到林蔭大道另一頭,我們的遊覽車就在有座方尖碑的地方候著呢!
車行大約十來分鐘,來到一個所在,司機在路邊停了車,讓我們下車看看。原來前方是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這座名為格林尼克的鐵橋(Glienicker Brücke)位在Havel河上。這裡早在17世紀就建有木造橋樑,1907年改建為鐵橋,二戰末期鐵橋被炸毀。1947年重建,1949年12月重新,橋名Bridge of Unity(團結之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的邊界就穿過大橋中央。1952年5月27日,橋樑關閉。「團結之橋」就成了德國分裂的象徵之一。
由於橋樑位於柏林和波茨坦之間的緩衝地帶,於是也成了電影間諜橋(Bridge of Spies)交換俘虜的重要場景。我們來這裡,除了想像當年東、西德隔離之外,也就是受了間諜橋這部電影的影響。
從這裡過了橋,進入柏林地區,我們的行程也就進入尾聲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