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帝經》的政治觀
2013/10/11 12:47:54瀏覽342|回應0|推薦1
《黃帝經》的政治觀

    該經對於政治層面敘述甚詳,從中可以得知當時政教合一的特色。彼時黃帝是用「法治」來教化人民,同時也是制衡領導者。它是雙向要求的,因為是用刑罰,所以比後世的宗教經典要來的實際。天、上帝、神明只是彼時一個抽象公平、正義的化身,其治國之法仍然是用法治,因為那時還未產生「偶像崇拜」,現分述其政治觀如下:
A人民應有謙虛的修養
    該經勸人要謙虛勿驕,要用「雌節」,勿用「雄節」,認為「凡人好用雄節,是謂妨生。大人則毀,小人則亡。」(《十大經》)並要擅斷因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十大經》)取捨要得當「取予當,立為帝王。取予不當,天有環刑,反受其央。」(《稱經》)為人處事要「名實相隨」─「名功相抱,是故長久。名功不相抱,名進實退,是謂失道,其卒必蒙。」(《道法》)
 B如何管理民眾
    施政要合乎民心
    在《經法》中說:「號令闔於民心,則民所令。兼愛無
    私,則民親上。」
 
    不知時而動有害,行事要看準時
    不知道時機的盲動則有害於事,《經法》說:「生必動,
    動有害,曰不知時,曰時而動。動有事,事有害,曰逆,
    曰不稱,不知所為用。」
 
    無信自吹有害
    行事無信自吹有害,《經法》說:「事必有信,言有害,
   曰不信,曰不知寄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
   以平衡和五恆行事
    《經法》認為世事為「禍福同道,生死同根」,不論事情大小都要謹慎,「凡事無大小,物自為舍。」所以在方法上要用「平衡」和「五恆」行事,現分述如下:
(1)  平衡
     「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謂失道。」
(2)  五恆
     「天地有恆常,萬民有恆事,貴賤有恆信,使民有恆度。」其詳細內容如下:
「天地之恆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
「萬民之恆事:男農、女工。」
「貴賤之恆位:賢、不肖不相妨。」
「畜臣之恆道,任能毋過其所長。」
「供民之恆度,去私而立公。」
    從上可知,該經在政治上是相當成熟,尊重自然律,男女都要工作,賢和不肖都要相融,要知人善任,以去私立公來領導群眾。
 
    應變與取捨之間
    因為事情有常情與變數,前者用常法,後者則要用非常的手段,《經法》說:「恆變過度,以其相御。」《稱經》也說,「奇從奇,正從正,奇與正,恆不同廷。」在處理變數上要考量整體的成敗,進退和得失,所以《稱經》又說:「凡變之道,非益而損,非進而退,首變者凶。」
    在取捨之間,該爭取的還是要爭取,但要合乎公義,《十大經》說:「作爭者凶,不爭亦毋以成功。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剩人都事謀而後動的,《稱經》說:「聖人不為始,不()己,不豫謀,不為得,不辭福,因天之則。」可見聖人在機會來臨時,在合乎公義之下,他也是長於把握良機一展報復的。因為取之得當與否對自己的利弊極大,所以《稱經》強調說:「取予當,立為帝王。取予不當,天有環刑,反受其殃。世恆不可,釋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禍。」因此在取捨之間要慎思明辨,待機而動。
    做事要善於觀察情況與等待適當的時機,這樣才有行政效率。當時機未至時,一定要培養專長和德性。如有機會施展報復時,就要大公無私的廣為與他人分享心得,《稱經》說:「時極未至,而隱於德。既得其極,則遠其德。潛德以力,既成其功,環復其從,人莫能代。」
 
    論功行賞名實相副
    名實相副才能長享美譽,否則後遺症很大。《經法》說:「名功相抱,是故長久。名功不相抱,名進實退,是謂失道,其卒必有身咎。」
    勿貪財寶累積怨本

貪財好女色累積怨本就無法辦好公事,《經法》說:「黃金珠玉藏積,怨之本也。女樂玩好燔材,亂之基也。守怨之本,養亂之基,雖有聖人,不能為謀。」

 

勿犯五禍

如犯五禍就會惹火燒身,難逃災禍,《經法》說:「昧利、襦傳、達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從上可知,在四千七百年前,黃帝對於公務員的要求,目標管理和風險管理,均非常注重,以古鑑今,雖曰民主,但施政品質遠不及專治。

請參閱 :「軒轅教《黃帝經》與六術的實踐」

http://blog.udn.com/kweiic/8859655

( 知識學習健康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weiic&aid=89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