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1 12:27:52瀏覽917|回應0|推薦0 | |
《皇帝經》的宗教觀 (一) 該經為在中華文化中最早提出「天」、「上帝」、「神明」和「神」的著作,其宗教關注重簡樸和實用。其涵義有擬人化的上帝,宇宙運行的法則妙用和神祇等三義,現分述如下: A擬人化的上帝 該經認為上帝是崇尚節儉的,而且注重社會的正義秩序,必須用德(教化)和刑(刑罰)來教化人民或一些喜歡滋事爭利的「猾民」,所以必須「先德後型」來提高人民身心靈的層次,茲分述如下: 1.節儉的上帝 宮室過度,上帝所惡;為者弗居,雖居必路。(《皇帝經‧稱》)可見想像中或虛擬的上帝是崇尚簡樸的。 2.宇宙運行的法則妙用 本人體會引申該經認為天地間的各種陰陽五行(該經只有「陰陽與四時更迭」的觀念,春夏秋冬的四時變化就是五行之用)生剋制化,正反合的奇妙作用就是「道」所以說:「道者,神明之原也。」(《皇帝經‧名理第九》)陳鼓應解釋該句的意思是「天地間的各種奇妙作用都本原於『道』。」《四經》中「神明」一詞,僅見於本篇本段,它指的是「道」的一種不可捕捉而又可以感受到的奇妙作用,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在古代道家哲學中,所謂神,所謂精神,所謂神明,是有更深層的意義,不僅指人的精神,而是指天地的一種狀態,自然界的一種奇異的作用。」(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從上述陳、張二氏的解釋加上本人四十年來的印證,把「道」解釋為天地間的各種陰陽五行生剋制化,正反合的奇妙作用就是「道」。因為這種陰陽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的「干支文化」可以準量化與類化,運用在「六術」(食、山、醫、命、相、卜)上理化中唯一與生活有關的「實用學問」,將來若能從國中至大學中列入課程,會有「講信修睦,健身強國」的效果。 3.當神祇說 「神」字在《四經》中,除去「神明」三見外,共出現十二次。其中六次義同「神明」,六次義指「神祇」,…「神」之用為「神明」者,如〈國次〉:「無所逃其神」,「熟知其神」。〈論〉:「精則神」、「至神之極」。〈名理〉:「靜而不移,動而不化,故曰神」。《道原》:「神微周盈」。用為「神祇」者,如〈論〉:「不天天則失其神」,「天天則得其神」。〈前道〉:「祥於鬼神」。〈行守〉:「與民共事與神同口」。《稱》:「傷國之神」、「[神胡]不來」。 從上可知,該經對「上帝」的看法共有擬人化的上帝,宇宙運行的法則妙用和神祇等三義。只是簡單的「尊天」而已,並未發現有過份的「偶像崇拜」。該「一帝」的信仰至秦時則變成「四帝」(青帝、紅帝、黃帝、白帝)的信仰,至漢初時則變為「五帝」(多了一個黑帝)的信仰。至東漢末期,張道陵神話老子為「太上老君」,並創「五斗來道」及至魏晉南北朝時,陶弘景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編纂《真靈位業圖》將神仙分為七級,每級都有一位主神位於正中央。它是將當時的政治制度轉用道宗教上,其政治意味大於宗教意味,開啟了後世多神崇拜的風氣與歷代的造神運動。 B對道的看法 1.以道為萬物生成及存在的依據 《經法‧道法》說:「虛無形,其裻冥冥,萬物之所從生」,又說:「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道原》說:「萬物得之以生,萬事得之以成」。並認為道有虛無形、無名等特點。《道原》說:「恆先之初,迥同大虛。虛同為一,恆一而止……古無有形,大迥無名……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2.道雖然無形無名,但其作用卻是有限的,無所不在的 《道原》說:「天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 3.以道為一,性質是無為 《道原》說:「一者其號也」,「其」指道。《十大經、成法》說:「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道原》又說:「無為其素也」。 4.天道為循環的 《經法》說:「天道環周」,具體地說,就是「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四度〉、「極而反者,天之性也」〈論〉、「四時代正,終而復始」〈論約〉。 5.道和天道的目的是為了給社會政治生活等提供依據和準則 所以《經法》開頭就講「道生法」,強調以法治國。《經法‧君正》說:「法度者,正之至也」,《稱》說:「有儀而儀則不過,侍表而望則不惑,案法而治則不亂。」 6.陰陽刑德的交替使用 這個生於道法的具體內容就是陰陽刑德的交替使用。前面曾經說過,天道的循環表現為「四時代正,終而復始。」而《十大經》進一步把四時和陰陽刑德聯繫起來。〈觀〉云:「贏陰布德…不靡不黑,而正之刑與德。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得後刑以養生…凡諶之極,在刑與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先德後刑,順於天。」〈姓爭〉也說:「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章。」如同天道有春、夏、秋、冬,有陰有陽一樣,治國也要有德有刑。 7.刑德也是文武 刑德的另一種說法就是文武,因而,《經法》中多次講要文武並用。如〈正君〉云:「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四度〉云:「動靜參於天地謂之文,誅口時當謂之武…文則口,武則強」,「因天時,伐天毀,謂之武。武刃而以文隨其後,則有成功矣。」 8.在對認識能力及其來源的理解上 在《經法》中,認識能力主要是用「神明」一詞來表示的,〈名理〉云:「神明者,見之稽也」,而神明的基礎和來源則是道(「道者,神明之原也」)。人要獲得此種能力,須經過一定的修養工夫,〈論〉云:「正生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神的前提是精,而要達到精,必須要正、靜、平、寧等。 請參閱 :「軒轅教《黃帝經》與六術的實踐」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