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曼努埃爾建築工藝極致 巴塔拉修道院 Mosteiro da Batalha
2019/01/28 00:00:00瀏覽5100|回應0|推薦88

曼努埃爾建築風格

當哥德式教堂在歐洲各地不斷湧現的時候,葡萄牙的建築雕塑風格自成一派發展。大航海時代為葡萄牙帶來大量財富和知識,而葡萄牙探險家們向全世界揭示了遙遠文明的存在,也吸引外國藝術家紛紛來到葡萄牙。這種文化交融產生了一種在建築結構和裝飾風格上對哥德式風格極為具體的演繹,即「曼努埃爾風格」(Estilo Manuelino)。這種風格出現在曼努埃爾一世(D. Manuel I)統治時期(1495-1521),正值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的輝煌年代。

曼努埃爾風格的設計靈感來自海洋元素和王權象徵,並在歐洲原有的藝術風格中融入伊斯蘭及與印度美學。其建築特色在於哥德式建築中裝飾許多其他的世俗與宗教符號,例如渾天儀、十字架、國王紋章等,這些國王的標記反映了他所追求的世俗與精神的至高無上權力;同時運用大自然圖像,如樹枝和樹葉、搓捻的繩索、以及貝殼珍珠和錨等海洋象徵,作為雕刻的素材;還有扭轉造型的圓柱和雕飾繁複的窗框等,充分體現屬於那個時代的葡萄牙所特有的建築美學。

曼努埃爾風格既是葡萄牙海上霸權的產物,不可避免地也隨著海上帝國的衰落而式微。但舉如貝倫塔 (Torre de Belém) 、傑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和巴塔拉修道院(Mosteiro da Batalha),這些美輪美奐的建築都成為昔日海上霸主的輝煌見證。今天下午將要拜訪的即是曼努埃爾風格經典作品之一的巴塔拉修道院。

巴塔拉修道院的歷史緣起

Batalha」(Battle)在葡萄牙文意為「戰鬥」,巴塔拉修道院的全名為「勝利的聖瑪麗亞修道院」(Mosteiro Santa Maria da Vitória)。這座道明會修道院的興起關係著葡萄牙歷史上一場非常著名的王權爭奪戰役,此關鍵一役確保了往後200多年葡萄牙政權的穩定發展,為即將展開的大航海時代奠下堅實基礎。

1383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過世,在沒有男性繼承人的情況下,幾經努力才由其唯一的女兒──嫁給卡斯提亞王國(Reino de Castilla,今西班牙)國王胡安一世(Juan I)的碧翠絲公主(Beatriz)繼任。依斐迪南一世生前所簽條約,碧翠絲和胡安一世所生的兒子將可繼承葡萄牙王位。葡萄牙的貴族們憂心此一條約將危及國祚,於是擁立斐迪南一世同父異母的弟弟——阿維斯騎士團(Order of Aviz)的首領若昂(João)為新君。眼看著煮熟的鴨子竟然飛了,覬覦葡萄牙王位的胡安一世豈能善罷甘休,於是一場王位爭奪戰就此展開。

胡安一世聯合法國軍隊攻進葡萄牙;而臨危受命的若昂勢單力薄,只得求助於敵人(法國)的宿敵——英格蘭。1385年8月14日,阿勒祖巴洛特戰役(Batalha de Aljubarrota)成為這場王位爭奪戰的關鍵一役。在阿勒祖巴洛特(Aljubarrota)這個地方,若昂及Nuno Álvares Pereira將軍聯手指揮的葡葡萄牙軍隊,奇蹟似的以6,500人擊敗卡斯提亞陣營的3萬多人聯軍。

戰爭結束,1383至1385年的王權危機解除,若昂成為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João I),開啟新的阿維斯(Aviz)王朝。若昂一世因此和英格蘭結盟,並迎娶英格蘭攝政公爵的女兒菲莉帕(Philippa of Lancaster)為皇后。為了感謝聖母庇佑及慶祝葡萄牙戰勝卡斯提亞王國,若昂一世於隔年(1386)下令在戰場附近興建巴塔拉這座城鎮及修道院以為紀念。

然而,這座修道院可謂命運多舛。興建工程始於1386年,歷經7任國王及15位建築師之手,費時1百餘年,直到 1517 年才大致建成(一個禮拜堂尚未完工)。修道院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受損,但更嚴重的破壞來自1810年的拿破崙軍隊。1834年,道明會被逐出這座建築群,荒廢的教堂和修道院淪為廢墟。1840年,國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著手進行修復,拯救這座哥德式建築的珍寶。修復工作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修道院於1907年被列為葡萄牙國家古蹟,1980年改設博物館。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重大的歷史意義,使得巴塔拉修道院於1983年被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8/09/11

哥德式與曼努埃爾風格的建築藝術瑰寶  巴塔拉修道院

來到巴塔拉修道院正值午後陽光燦爛之際,色澤溫潤的石灰岩建築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哥德式的大小尖塔參差錯落,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之下,修道院建築群更顯得氣勢恢弘雄偉壯麗!

修道院廣場上立著一座雕像,身著盔甲、手持寶劍、威風凜凜騎在馬背上的英雄就是Nuno Álvares Pereira將軍。他在1383-1385年的葡萄牙內戰時期、以及1385年與卡斯提亞王國著名的阿勒祖巴洛特戰役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關鍵角色,他終止了內戰、擊敗卡斯提亞王國並從此脫離其掌控、協助若昂一世登基成為葡萄牙國王。因為功勳卓著,所以國王讓他在此立身留名。

巴塔拉修道院由一個教堂、兩個迴廊與數個禮拜堂所組成。由於建造與修復年代橫跨數個世紀,除了主要的晚期哥德式建築結構外,並融合曼努埃爾風格的裝飾及少許文藝復興的元素在其中。

修道院外牆四周圍繞著鏤空的雕花護欄,上面參差錯落立著許多高聳的小尖塔,窗戶、飛扶壁、拱樑等充滿了繁複的雕飾及鏤空的圖案,整個建築猶如鑲著層層的蕾絲花邊。

教堂立面的哥德式拱門裝飾著天使、聖徒、先知及國王等數十個人物雕像,還有數個雕飾華麗的花窗。雖然教堂外觀歷經歲月的侵蝕,石灰岩的牆面已經泛黃斑駁,但精美細緻的雕刻、繁複華麗的裝飾仍然令人嘆為觀止!

神聖崇高的哥德式教堂

教堂內部兩列沉穩的石柱擎舉著高聳的穹頂,單純的色調沒有過多裝飾,更顯出哥德式教堂的莊嚴神聖,進入這個空間立即讓人肅然起敬,彷彿大大縮短了與上帝的距離。莊嚴素樸的教堂擁有大量美妙的彩繪玻璃窗,陽光穿過彩繪玻璃映照在牆上、石柱上,五彩斑斕的光影讓人目眩神迷,靜謐中透著瑰麗而神聖的氛圍,彷彿天界獨有的神彩!

創建者禮拜堂  Capela do Fundador

教堂右側有一座獨立於教堂之外的創建者禮拜堂,這是除了未完成禮拜堂之外,巴塔利亞修道院最重要的空間。八角形的雕花穹頂之下圍繞著大片長形彩繪玻璃窗,和煦柔美的光線流瀉在整個禮拜堂。

穹頂正下方有一座高大厚實的大理石棺槨,這是巴塔拉修道院的創建者──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João I)與他的英國皇后菲莉帕(Philippa of Lancaster)的長眠之處。

當代的作家形容若昂一世是一個非常有才智的君主,他熱衷於集中君權的同時並具有仁慈及善良的個性。年輕時因為學習宗教秩序,使他不尋常地成為歐洲中世紀期間其中一位有教養的國王。若昂一世與菲莉帕皇后雖是政治聯姻,但兩人婚後鶼鰈情深,共生育了九個孩子(六男三女)。若昂一世熱愛知識和文化的態度也傳承給他的兒子們,繼位的國王杜阿爾特(Duarte)是一位詩人和作家、科英布拉(Coimbra)公爵佩德羅(Pedro)是位博學的王子、維塞烏(Viseu)公爵即是開辦航海學校支持航海科學與發展的航海家恩里克王子(Infante D. Henrique)。

菲莉帕皇后過世後,若昂一世哀痛逾恆不曾再娶,如今兩人永久團圓在一起了。他倆的雕像頭頂著華蓋安詳地躺在石棺之上,並且緊緊握著彼此的手,執子之手直到地老天荒,深篤之情令人動容!

在國王與皇后的石棺旁邊,圍繞著他們的是四個王子的墓室,其中頭頂華蓋最為華麗的即是航海家恩里克王子的陵墓。恩里克王子在葡萄牙設立航海學校、天文台、船廠等設施,為葡萄牙的大航海時代奠下堅實基礎。

曼努埃爾的華麗盡在 國王迴廊  Claustro Real

步出教堂來到了非常絢麗精采的國王迴廊,在歐洲見過許多迴廊,但這座迴廊讓人印象特別深刻。這座哥德式拱廊的主體建築在主要建築師 Huguet 時期就已完工,但讓它顯得與眾不同的華麗雕飾則是後期才逐漸增添。每一個拱窗的廊柱以兩種不同花式雕飾,或球體螺紋或樹葉堆疊;拱窗上半部的雕花形如相互纏繞的藤蔓植物,有四葉形、花瓣狀、鳶尾花及十字架等圖形層層交錯堆疊。繁複的程度難以文字形容,極盡曼努埃爾華麗風格之能事,帶來絢麗多姿的視覺震撼。

兩種不同花式的雕花拱窗交錯排列,綿延串聯起整個正方形的迴廊。哥德式的拱頂一環一環向著前方延伸,陽光穿透雕花拱窗斜斜地灑落在長長的迴廊上,視線穿越廊柱就是幾何圖形的花園庭院。

迴廊一隅有一座華麗的雕花涼亭,當中矗立著一個三層的噴泉。底層花瓣形的水池上方有兩層大理石水盆,泉水源源不絕自注水口流下,這是過去給僧侶們洗手的水池。就連水池都如此華美講究,並且坐擁整個國王迴廊的美麗風景,讓人不禁遐想…在這修道院中的僧侶們應非清貧苦修,或許過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風雅生活吧?

庭院中可以環視教堂和迴廊宏偉的建築結構,高低錯落的尖塔,繁複的雕琢細節,無一不令人讚嘆。如此瑰麗夢幻的國王迴廊讓人一見傾心,多麼希望不停地繞著迴廊,裡裡外外看個飽足拍個過癮,奈何導覽耳機屢屢傳來領隊已經在講解另一處景物的音訊!


國王迴廊中有一座祈禱室(Sala do Capítulo),由建築師Huguet興建於15世紀。以當時的建築技術,這個毫無樑柱支撐的巨大拱頂幾乎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由於擔心興建過程發生意外,甚至規定只有死囚才能受僱為此廳室的建築工人。幸喜最後華麗拱頂順利建成,並在16世紀加裝了一扇大型彩繪玻璃窗。

祈禱室的耶穌像下方有一座無名戰士紀念碑,裡面長眠著兩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捐軀的士兵,一旁有衛兵守護著。不曾留下姓名,他們代表著千千萬萬在戰爭中犧牲的無名英雄,以永恆的形象存活在人們心中。

樸實無華的 阿方索五世迴廊 Claustro de Dom Afonso V

與國王迴廊相鄰的是阿方索五世迴廊,相對於精雕細琢、繁複華麗的國王迴廊,阿方索五世迴廊就顯得樸實無華平易近人,不同的是它是上下兩層的迴廊。

爬上二樓的迴廊,有一些繪畫作品展示,憑欄眺望,紅瓦覆蓋的迴廊建築及下方修剪工整的花園盡收眼底,儘管樸實無華,卻難掩其恢弘的格局與氣勢。

美麗的嘆息 未完成禮拜堂 Capelas Imperfeitas

位於教堂主祭壇後方另有一座結構獨立的禮拜堂,這是巴塔拉修道院最著名的「未完成禮拜堂」。這個露天禮拜堂並非設計原意,它的身世是一個跨越數百年的漫長故事。

1434年,國王若昂一世過世,他的次子杜阿爾特(King Duarte)繼承王位,同時概括承受了繼續建造巴塔拉修道院的任務。這座禮拜堂便是他為自己籌劃的陵寢。建築師Huguet受命為國王設計了這個以八角形結構為主體、內含7個六角形的小禮拜堂與一扇華麗大門的建築。

然而事與願違,國王在1437年染上瘟疫病逝,如此浩大工程當然無法在3年內完工;且禍不單行,第二年主建築師Huguet也相繼過世,禮拜堂的建造工程於是被迫擱置。

曼努埃爾一世(King Manuel,1495-1521在位)繼位的16世紀初期,當時葡萄牙國勢已趨於穩定,幸運坐享航海事業豐碩果實的曼努埃爾一世,企圖立下一番豐功偉業以留名青史,於是這個祖先遺留下來的禮拜堂便成為他揮灑的標的。對曼努埃爾一世而言,這個禮拜堂不再是一座陵寢,而是某種光耀父祖的紀念碑。既然興建的目的已然不同,設計上當然也有所改變。在他手上,7個禮拜堂與雕刻工事大致完工。然而,就在即將完工之際,曼努爾一世終究停止了工程。原因至今仍沒有定論,有一說是當初 Huguet設計的豪華拱頂過於複雜並帶有設計失誤,導致工程失敗而停止;但更多人相信,這是由於曼努爾一世將資金與人力轉移興建里斯本的傑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以紀念達伽馬自印度遠航歸來。因而未完成禮拜堂便成了永遠的未完成!

曼努爾一世去世後,他的兒子若昂三世(João III)做了最後的努力:在大門的上方安置了一個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小陽台。到了1940年代,為了呼應禮拜堂最初的興建目的,國王杜阿爾特和皇后Leonor 的合葬靈柩在經歷500年的漫長歲月後終於安厝於這座未完成的禮拜堂。同時,他的兒子阿方索五世、孫子若昂二世也都安葬於此。

站在15公尺高的入口拱門下方,曼努埃爾風格繁複細膩的建築工藝令人瞠目結舌!拱門上方一層又一層精雕細琢的裝飾,彷彿鑲滾著層層精緻的蕾絲花邊,建築工藝可以呈現出這般柔美細緻兼華麗浪漫的效果,著實令人不敢置信!

原始結構之上加入繁複的曼努埃爾風格裝飾細節,整座大門幾乎每一寸都遍布著複雜的雕刻裝飾,例如連結纏繞的藤蔓、奇特的花草植物…等各種自然元素。(如果要精準描繪,恐怕得先修一門曼努埃爾建築藝術學。)整座拱門上更反覆出現200多次國王杜阿爾特的座右銘「Leauté faray tam yaserei(我將永遠忠誠),這是曼努埃爾一世獻給先祖的崇高敬意。

「Leauté faray tam yaserei(我將永遠忠誠)

七個形式相同的小禮拜堂環繞成一個八角形的建築體,哥德式的尖拱門、穹頂及彩繪玻璃窗共同建構出恢弘華美的禮拜堂大廳。國王杜阿爾特和皇后的靈柩(維護中)安置於正中間面對大門的禮拜堂,如此餐風露宿的靈寢,恐怕是杜阿爾特國王作夢都想不到的結局吧!

但對於身為過客的我而言,斑駁的角落、隱約的苔痕、流轉的光影、昭然的滄桑…都無損於禮拜堂的美麗。如果不是因為這獨特迷人的未完成,恐怕若干年後它也會被淹沒在記憶的角落。突然想起一首古老的《歌》:「…我再見不到地面的清蔭、覺不到雨露的甜蜜;我再聽不到夜鶯的歌喉在黑夜裡傾吐悲啼;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比起如此陰鬱的幽冥之路,抬頭可以仰望藍天麗日、俯拾盡是清風明月,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幸福歸宿?!

附註:為呈現建築物的整體氣勢,本篇格文部分圖片(本人未簽名)轉載自網路及領隊Viviana慨贈的廣角美照。

謝謝來訪的好友們!一年容易農曆過年又即將到來,春節前後大家都忙於年節活動,本篇格文暫且關閉【回應】,願大家輕鬆過個好年。

Bianca 在此先向好友們拜個早年

恭祝您

闔家慶團圓!歡喜迎新春!豬年行大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