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7 10:28:38瀏覽1504|回應0|推薦12 | |
-言、䇂、干、辠 為了女兒上中文學校,每個週末都得開車二十多英哩去另一個城市。倒也不是沒有離家較近的中文學校,而是這個學校的學生家長中,有兩位我二十多年的老友。因為離家較遠,女兒上課時間裡,只有在學校裡等著。校務人員見我中文造詣還可勝任異域外邦人的中文教師,便網羅我加入了海外中文教育的行列。 教了兩年下來,發現這些出生在英語社會的華人子弟(俗稱ABC, American-born Chinese)們,中文聽、說的能力還算差強人意,中文讀、寫則遠遠不如同齡的臺灣學生。即便是一直在週末上著中文學校的高中學生,讀寫能力多半只及臺灣四、五年級小學生的程度。我尋思其中的緣由,覺得很有可能幫助他們中文發音的注音和拼音,反而阻礙了他們的認字的進展。 西方的拼音文字,有著便於識字的優點。生長在使用拼音文字的文化裡,即使一個初見不識的字,只要能把音拼出來,便能與日常聽過的字連結起來。因此,消除文盲對於使用拼音文字的文化而言,是件容易的事。 中文則大大不同了。個人以為,中國文字的構造組成可用樂高積木來比擬:有一些最基礎的構成單元,較複雜的字,則是由這些基礎單元組裝而成。中文字有些雖然和發音有點關聯,但不是皆如此,而且也沒有明顯的規則可循。「有邊讀邊」往往會鬧笑話;譬如將「造詣」讀成「造旨」、「樹獺」讀成「樹懶」或「樹賴」,等等。 於是,海外的中文教學為了幫助學生們發音正確,也為了能讓他們和所說、所聽的中文建立關聯,便十分依賴注音或拼音。結果呢,這些音標反而成了學生們的拐杖,棄之便不知如何行走了!我甚至懷疑,過度依賴音標的結果,造成學生在潛意識裡,把中文當成像拼音文字一般地學習。但終究中文不是拼音文字,他們與學習英文之容易相比較,便自然會覺得沮喪,而失去了興趣。 因此,個人以為海外中文的教學,在學生有了一定基礎後,似乎應教導中國文字的組成,並介紹其構成單元。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否則連解釋都無法解釋。但這個所謂的「一定基礎」,不是一個固定的年級,而應是適時地加入教材中。其實,有些一、二年級學生就已學到的簡單的字,便可用來解釋了。譬如,「隻」這個字,是「又」上有個「隹」。「又」本是右手、「隹」是短尾禽類【說】;右手抓著一個短尾鳥,不就是一「隻」嗎?那右手抓了兩隻短尾鳥,自然成一「雙」了!【1】個人認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興趣,也能幫助他們記憶。 現以「言」這個字為例,詳作說明:
那「干」又是什麼意思?
這樣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直言曰言」了。因為,直率的話經常會犯上、得罪人,甚至犯法招罪。用口犯上,便成了「言」字。我們說某某人正直敢言,就是指該人敢說直話、實話,不怕得罪人。古代專司向皇帝進諫的御史,又稱為「言官」,也是此意。 註解 【說】:漢‧許慎:《說文解字》
「諉過」說明(Disclaimer) 中文並非敝人之專業,對於古文的解釋多為望文生義、想當然耳之屬,懇請前輩先進擔待,並不吝賜教。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