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4 02:20:38瀏覽3782|回應0|推薦38 | |
【媽祖婆福佑蒼生】 福佑宮又稱「媽祖宮」,始建於清乾隆47年(1782年),至嘉慶元年(1796年)落成,是早期淡水的閣港廟(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居民所信仰的廟宇)。廟宇坐北朝南。正對面的市場,原來廟前是空曠的廣場,廣場緊鄰著淡水河岸,隔著淡水河與觀音山遙遙相望,後面倚著崎仔頂, 擁有「前水為鏡,後山為屏」的良好地理形勢,成為淡水街的發源中心,捐建者涵蓋來自各地的閩南與客家移民,反映出當時渡海移民一致的的媽祖信仰。 福佑宮三川殿前步口廊狹窄,格局配置屬於「兩殿兩廊兩護室」式的建築。原為兩殿面寬三間,後將原本左右護龍租給店家生意空間復原重建為鐘鼓樓,成為面寬五間,符合媽祖娘娘是天后神格之五門五開間的廟宇格局。 福佑宮建立至今雖然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仍保有多數的清朝原物及建築風格, 因此在建築史及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1985年8月被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三川殿正脊上是雙龍搶珠,下為精美細緻的八仙過海剪黏脊飾。 福佑宮的剪黏是由名匠陳天乞所作。雖然目前雖已見剝落,但行龍昂首朝天仍相當精神。燕尾下另置長嘯吟龍,極具特色。 牌頭剪黏之「狄青對刀」。 牌頭剪黏之「李元霸比武」。 三川殿前步口廊沒有龍柱,而是一對六角形石柱,這是較早期廟宇傳統的做法,風格古樸。 六角石柱上蓮花吊筒雕工素樸雅緻;倒爬獅瞠目逗趣。 樑架除了彩繪吉祥圖案之外,還寫出宮廟名的緣由。 福佑宮石雕是整座廟宇中在裝飾上最為繁複精采的藝術表現,石雕的材料多以觀音石雕琢,題材多變,造型樸實渾厚。龍堵是狀元及第、漁樵耕讀。 虎堵為:皇都市、漁樵耕讀。 石雕「天官賜福」線條簡潔、造型樸實,栩栩如生。 天官雙眼炯炯有神,相當討喜。 嘉慶元年(1796年)的花崗白石前簷附壁柱,旁有尺二磚雕,圖為虎邊主題「南極仙翁」(龍邊雕的是「麻姑獻壽」,漏拍了)。 墀頭有小石獅與賢達故事剪黏,圖為「堯聘舜」。 墀頭的安山岩小石獅與瓜筒。 中門石獅一對石獅嘉慶元年所造,一般廟宇石獅造型左右幾乎都是一樣的,但福佑宮的公獅禿頭塌鼻,型態是張嘴玩球,母獅則是合著嘴,胸前帶著小獅。石獅的石材是早年海運商貨時,用來鎮船以免翻覆,到了淡水再雕刻成石獅,別具意義。 福佑宮的門神不同於一般的門神,特別的在是在左右兩側的,左邊是太監,右邊是宮女,根據寺廟彩繪大師莊武男表示:不同的神也有不同的等級,天上聖母相當於天后的地位,所以可有宮女跟太監來服侍祂。 三川殿天公爐之後有一亭隔著中庭與正殿相對,具有拜亭和戲臺的功能,這種格局就是一般所稱的「前殿帶後軒」,也是典型的福建建築形式, 目前全臺只有鹿港龍山寺和淡水福佑宮才有這樣的形式。 三川殿後虎壁上發現嵌著一塊嘉慶元年(1796年)的石碑「望高樓碑誌」,高約 在當時的淡水港,有不少船隻固定出入,是重要的港口之一,當時為了保護來往船隻安全,所以興建了導航的燈塔,此塔為台灣本島上有記載最古老的燈塔,而且這個望高樓更是民營的燈塔,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當時是由船戶集資興建,請和尚到燈塔代為點燈,進出港口要交公費給和尚,此塔可能位於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據傳太平洋戰爭,日本當局為了要興建堡壘,取用了望高樓的石材,而這個具有150年之久的燈塔也就從此消失,只留下了望高樓碑在現今的福佑宮內。
福佑宮的大木結構中,三川殿、拜亭及正殿所用的瓜筒,全為瘦長形狀,可讓通樑的空檔比較疏鬆,為泉派棟架的特色,同時,圓形斷面的月樑(束木),亦呈現出泉州風格。
三川殿後廊道棟架、員光,古色五香。 大通與雀替。大通特意做成弧狀,凸顯立體感。 正殿前的中庭供桌。 福佑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因淡水具地利之便,由湄州直航至滬尾的航線,是當時海峽兩岸最近的路線,故「媽祖」是直接由湄州分靈而來。 光緒御賜古匾「翌天昭佑」,後為更早的嘉慶2年(1797年)「水德揚靈」古匾。 光緒十年 (1884年)爆發中法戰爭,雙方在淡水發生激戰,據說當時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福佑宮的媽祖及清水祖師廟的祖師爺等,都曾顯靈幫助淡水的軍民擊退法軍。光緒十二年 (1886年),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賜匾,福佑宮獲頒「翌天昌佑」匾額。 正殿有傳統龍柱的設計,採用本地所產的觀音石雕刻而成,龍身浮刻在八角形柱子上, 是清朝中期龍柱的代表作。 倒飛鳳、吊筒與木雕人物,樸實無華,形式典雅。 色彩鮮豔亮麗的金爐,與百年古剎氣質全然不符。 金爐頂上鐵拐李的造型相當具趣味性。鐵拐李是爐公仙師之一,其身後所背葫蘆內含三昧真火,因與金爐頂端出口多是葫蘆造型,所以才會有在金爐頂端旁有鐵拐李的雕飾。 新增的順風耳與千里眼,立於福佑宮重建的左右兩側護龍制高點上,眺望淡水河,為媽祖娘娘前哨。 福佑宮的對面有塊「媽祖石」。 相傳從前媽祖廟前面的河裏有一個超級大石頭露出河面,漲潮時河水也無法將它淹沒,從市場後方的樓梯下去到達以前的水岸邊,就是一個有許多船隻停靠的渡口,走到岸邊平台選好地點,蹲低姿勢深吸一口氣,奮力一躍,就剛好降落在媽祖石上。隨著市場的整修,河岸道路的施工,媽祖石埋沒在市場後面,見過的人寥寥可數,沒有照片、沒有圖畫,媽祖石就消失在傳聞裡面。2010年6月媽祖石終於可以重見天日陪伴著淡水河邊的民眾見證著淡水港的興衰。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