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8 23:20:16瀏覽1253|回應0|推薦26 | |
【舊米倉展新藝相】 新港文化館,原是新港鄉農會所有的建築。1963年編列經費以自營方式施工興建,長 近年因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並於區域內較大型倉庫執行糧食倉儲及設備現代化計畫,逐漸閒置。一度荒廢的25號倉庫,在新港文教基金會於2003年和新港鄉農會協商後,農會同意免費使用,讓空間變成藝文展演使用。 起初,新港文教基金會僅先搬來簡單的設備,舉辦展覽、課程,作為藝文活動場地。經過多年申請藝文計畫經費補助,直到 2005年,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補助120萬元建築物改善經費,總修建經費約450萬元。建築師大量保存原建築的風味:木造屋架、紅磚砌造與剝落水泥牆的斑駁痕跡、通風小氣窗與鑄鐵小鐵窗等。 完整的木造屋架極其迷人(CJ個人對建築木架構超有愛滴)! 紅磚砌造、斑駁剝落的水泥牆呈現歲月的痕跡。 新港文化館建構一個讓在地居民更易於親近生活文化的場域,提供研習、小型表演及在地團隊演練,以教學寓意為發展核心,藝術家與在地居民互動活絡,最後館內空間正是呈現鄉親們學習成果的最佳舞台。 在專人解說下,更清楚了解當地鄉親們投注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與軼聞妙事。 《新港老玩藝聯展》的創作構想,藉由不同主題媒材的藝術家進駐、啟發創作,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是藝術家們要與當地的老人家,一起找出農村生活中的老玩意,進行一場集體的藝術創作,展現村民的創意與活力,成就社區的美學運動。
《新港老玩藝》創作,除了扶緣、北崙、咬仔竹老班底,加上中庄、板頭新夥伴,結合「社區關懷據點」,全是由一群古錐的阿公阿嬤們共同參與創作。 透過郭弘坤老師為咬仔竹社區的阿公阿嬤示範「什物美學寄情」,阿公阿嬤從家裡搬來各式「曾鮮活陪伴著他們」的倉庫回收寶貝,在藝術家的引領下化身為一件件精采豐富的藝術作品。 老人家以個人的生活經驗出發,斯土有情,創作更添生命力與感動力! 蘇冠印與陳明鈺老師跟阿嬤們玩起「造型聯想/色彩變化/剪貼樂」,思考北崙社區的景物特色,用三角形、圓形、長方形來組合,開始剪剪貼貼,將北崙特有的天堂鳥花、綠花椰菜與青蛙,運用在「北崙桶賀(好)」的裝置上。 何佳豫老師與扶緣服務協會的阿嬤創作的主題是「友善溫暖的太陽」。 在扶緣阿嬤的創意下,運用手指與畫筆,畫出各式各樣心中的太陽:如煙火、或萬丈光芒、如彩虹、或Open將的帽子。 地球遙遠的某一方、某位陌生的朋友,也可以收到來自新港扶緣阿嬤們親手畫的卡片,分享阿嬤們創作的太陽所散發出友善與溫暖。 觀眾也可以加入創作,描繪出一張張的卡片加入展出,與阿嬤一起分享心中太陽的友善與溫暖。 通往二樓展示空間的樓梯間。 從二樓更可近距離欣賞屋頂木架構之美。 俯瞰一樓展示空間前半部。 俯瞰一樓展示空間後半部。
二樓展示空間局部。 林純用老師運用剪窗花、布料剪貼,來與中庄阿公阿嬤玩「在地元素發想與形象化」的圖型練習,單純的牆面貼滿阿公阿嬤的剪紙作品,樸拙中見趣味。 窗花、布料剪貼與綜合媒材的拼貼,最後是要阿公阿嬤們創作「最能代表家」的特色門牌。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是當地與外界文藝創作交流的主要窗口,以教學寓意為發展核心,提供優質的學習與遊憩空間,讓鄉親更易於親近藝文生活,凝聚社區情感與向心力,觀眾則可藉由館內的各式藝文展覽,進一步認識新港地方特色。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