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0 00:12:38瀏覽3169|回應2|推薦38 | |
【慈航普渡照紅塵】 淡水龍山寺與臺灣其他五座龍山寺皆分靈自福建泉州安海龍山寺。當時淡水泉州「三邑人士」的居民(晉江、惠安、南安),為減少前往艋舺龍山寺進香路途舟車勞頓,遂於咸豐初年在滬尾後街(清水街)興建龍山寺,咸豐八年(1858)完成;1985年又修建增加一座拜亭。建寺迄今逾150年歷史,寺廟中保存了石碑、匾額、石柱等歷史文物,整修時也盡可能恢復創建年代風格,使古剎更顯彌足珍貴,於1985年8月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三級古蹟)。 從淡水的中正路129巷轉進清水街走上200公尺左右,抬頭可見到龍山寺後壁樣貌。龍山寺的東面入口與南面清水街側壁,使得龍山寺處在宛若不見天的市集內,難以被外來者所注意,得從右側的小市場口轉進去,才尋得到龍山寺入口。 淡水的龍山寺位於淡水區中山路95巷的老市場內,這裡是早期的滬尾街市場,屬於住家和商業買賣混合的街屋區。 龍山寺的入口附近,早年到廟埕如今成為攤販聚集的市場,每個攤位都各自設置遮雨棚,一路緊連相接, 使這裡猶如不見天日的「暗街仔」,形成臺灣已不多見的特殊街道景象。 淡水龍山寺建築格局為面寬 綠色箭欄開端有繁複精采的吉祥圖案雕柱。 三川殿步口廊與尋常廟宇一樣,佈有石獅、龍柱、牆堵、屋簷各式石雕、泥塑、彩繪、書法及木雕,俱見精美。 三川殿的龍柱為「升龍式」,龍首張口,但左含珠、右不含(需以廟身方位而言,觀者正好相反),是淡水龍山寺的特色之一。 三川殿龍柱為光緒二年(1876年)所立。有趣的是柱上刻字還用三種色彩描寫,一般廟寺極其罕見。 三川殿門前龍側公石獅(右)、廟前虎側母石獅。 石雕龍虎堵與大片忠孝節義故事人物壁堵相互搭配,亦與一般寺廟不同。 龍虎堵皆位於裙堵的位置,常見於北部地區廟宇;中、南部則大多位於身堵的位子。 三川殿的石窗運用透雕工法,其上飾以浮雕人物與吉祥瓶花,為清咸豐年間的作品,具有創建年代的傳統特殊風格。 三川殿前香爐。其後大門上彩繪哼哈二將門神,相貌雄偉,頭帶寶冠、手執金剛杵,左邊金剛怒顏張口,右邊金剛忿顏閉唇。 三川殿上廟名匾「敕賜龍山寺」與光緒年間御賜的「慈航廣濟」匾額。 大通下有鰲魚雀替,燈籠上彩繪觀音神像慈眉斂目,法相莊嚴。 淡水龍山寺的格局不大,為縱深甚長的兩殿兩廊式泉州風格廟宇建築,大殿前為1982年所建拜亭,拜亭上燕尾翹脊中間是一座象徵祥瑞的「麒麟馱八卦」,左右屋簷各一隻鳳凰,二側有過水廊。 中庭以觀音山石鋪就而成,二側置放盆栽之石樁或八角柱、或圓柱,高低不一,有的還有不成文之字樣,據說是將以前拆下的石柱回收再利用。 過水廊牆上懸有瓶花圖樣的交趾陶。 過水廊的牆面還有二片童子圖樣石雕,看了說明才知道這是「金爐」爐門。因龍山寺地處市集,為安全與環保考量已於2008年封爐,不再燃燒金紙,僅保留爐門石雕以資紀念。 連結拜亭與過水廊的劄牽樑,以維持建築承重的平衡。 細看拜亭簷上鳳凰展翅的剪黏,造型優美、設色典雅。 精雕細琢的瓜筒。 蓮花吊筒艷麗的設色與金色雕刻搭配,凸顯華麗貴氣。 正殿有一對八角單龍盤柱,為清代晚期的浮雕工法,五綹分明的鬃毛雕飾延長連結到柱身,龍身扭轉曲折分明,氣勢更顯磅礡盛大。 大殿龍柱為咸豐戊午(1858年)所立。 主祀觀音菩薩(佛祖),殿前兩側有韋陀、伽藍護法。寺內觀音佛祖是由泉州師傅泥塑,1982年寺廟大整修,時由匠師莊武男為佛祖脫胎、安金身。 據傳光緒中法戰爭時,觀音顯靈助陣,故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中法戰爭結束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賜匾,御書「慈航普渡」懸於寺中大殿。 大殿中還懸有咸豐8年(1858年)所立的「安平寶筏」與光绪乙酉年(1885年)的「慈雲普覆」古匾。 大殿兩側的山牆則設有羅漢山,奉祀十八羅漢及在地護持的山神、福德正神。 大殿上咸豐年間古鐘。 淡水龍山寺的彩繪題材豐富,筆法與設色俱佳。
「畫龍點睛」磁磚彩色畫作,彩墨精妙、典雅生動。 從拜亭眺望三川殿正脊,屋脊上是雙龍護塔,造型活潑生動,脊堵上有許多麒麟、牡丹、水果等各式剪粘,非常精美。 三川殿外有道寫著祈福許願繪馬牆面,清古剎尬東洋風,別有趣味。 淡水龍山寺雖沒有廣闊的廟埕及宏偉建築,但大隱隱於市集中與市井小民生息相聞,神明深居滾滾紅塵普渡悠悠眾生,更彰顯觀音佛祖大慈大悲濟世救人的親民形象。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