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3 02:34:59瀏覽7209|回應0|推薦5 | |
賞讀臺灣古典詩海洋山川篇 【望玉山歌】 詩題背景: 玉山位於臺灣中央山脈,主峰高度為海拔3952公尺,是臺灣的屋脊,東北亞第一高峰。由於比日本聖山富士山更高,日治時期總督府將「玉山」更名為「新高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在民國36年(1947)12月1日 宣佈山名訂為玉山。民國74年(1985)成立「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無論山容或山勢,在台灣皆最具規模,除了是台灣五岳之首、百岳之王外,更重要的是玉山群峰地區蘊含著珍貴的生命寶藏。不同的氣候型態,衍生出多樣化的動物群種及植物林相,生態資源相當豐富。 玉山同時也是台灣布農族與鄒族共同的聖山,布農族語稱其為Pattonkan(音譯漢字八通關)。而居住於玉山下的另外一支原住民民族鄒族,則稱呼玉山為Panguno Rakaso,皆是指「石英山」的意思,蓋因冬季時山頭積雪反光,狀似石英玻璃般閃爍之故。此外玉山長年為雲霧所封,難得一見,冬月霜寒時,萬象清明,才偶一露臉,雲一起,又隱入虛無縹緲中。 佐之史書記載可證: 清康熙年間編篆的《台灣府志》中,有記述:「玉山,在鳳山縣。山甚高,皆雲霧罩於其上,時或天氣光霽,遙望皆白石,因名為玉山。」 郁永河在《番境補遺》提到「玉山在萬山中,其山獨高,無遠不見;巉巖峭削,白色如銀,遠望如太白積雪。四面攢峰環繞,可望不可即,皆言此山渾然美玉。」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玉山:在縣治東北,大武巒山之後障也;人跡罕至。三峰並列,終歲雪封,如紗籠香篆。冬日晴明,乃得見;有頃,則雲霧復合矣。見時非風即雨,甚驗。 周璽《彰化縣志、山川》:山經年積雪,瑩澈光明,晴霽望之,輝如白玉。即「諸志」所謂:「玉山」也。高插天外,常隱不見,奇幻莫測。」 陳夢林《諸羅縣志、山川》:大豚之勢驅入內山,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數;群萃南下,奔七百餘里,倏停而駐。有挺拔圓秀而特立者,曰大武巒山;則邑治之主山也。三峰並列,遠護眾山,奇幻瑩澈,高出大武巒之背者為玉山;是邑主山之後障(山終歲為雲霧所封,見之日甚鮮)。 綜上可知:清代時期,人們對玉山存在著遙遠的仰望與崇拜。認為玉山乃「山海之精醞釀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於韜光而自匿。」「自古未有登其峰,可望而不可即。」直至明治29年(1896)擔任情報參謀的陸軍步兵中尉長野義虎在臺灣原住民陪伴之下攻頂,是日人首次登上玉山山頂的記錄。然而今日登玉山攻頂已非難事,所謂:「詎知易世時事改,笠屐登臨踵接連。嬌小女兒亦攀陟,不使男子勇獨專。」登玉山愛好者不分男女老少,只要體力允許,事前準備周詳,都能立笻最絕頂,享受爬上顛峰後那種睥睨群山的感受。峰雲人物--林兩全先生曾以82高齡71度登玉山寫下傳奇,他以為身為台灣人,有生之年都應當登頂一次,以展現台灣人堅毅不拔的精神。
賞讀詩作:【望玉山歌】作者/章甫/收入《全臺詩》第參冊 天蒼蒼,海茫茫。武巒後,沙連旁。 半空浮白,萬島開張。非冰非水,非雪非霜。 老翁認得眞面目,云是玉山發異光。山上寶光山下照,萬丈清高萬丈長。 晴雲展拓三峰立,一峰獨聳鎮中央。須臾變幻千萬狀,晶瑩摩盪異尋常。 四時多隱三冬見,如練如瀑如截肪。駭目驚人不一足,莫辨璧圓與圭方。 我聞輝山知韞玉,又聞採玉出崑岡。可求猶是人間寶,爭似此山空瞻望。 當時有客癡山鑿,自恃雄心豪力強。豈知愈入愈深處,歸於無何有之鄉。 嗟乎玉山願望幾曾見,我今何幸願為償。 償來願望亦造化,多謝山靈不可忘。山靈歸去將誰說,依舊囊紗而篆香。 大璞自然天地秘,未知韞匵何處藏。且將一片餘光好,袖來寶貴入詩囊。 語譯: 悠悠蒼天下,茫茫雲海間,玉山雄峙在大武巒山的背後,水沙連的旁邊。看那半空中浮現的白色雲海,海中好像開出上萬個島嶼。既不像是冰也不像是水,不像是雪也不像是霜。有老翁知道這事實眞相,說是玉山綻放不凡的寶光,這山上的寶光照射到山底下感覺像萬丈光芒。當晴天的時候,雲彩中有三個山峰聳立展開,有一座獨自矗立在中央。山峰旁的雲朵在很短的時間中變化各種形狀;雲和山互相摩擦振蕩,晶瑩剔透,非比尋常。玉山在四季裡經常隱遁不見,只有在冬天的三個月中才會出現,遠望像是一匹柔軟潔白的絲絹,像是瀑布,又像是切開的脂肪那樣白潤。那種光芒使人驚心震憾,不是幾句話就可以完全描述的,實在讓人分不清楚這是圓的或方的寶玉。我聽說石韞玉而山輝,又聽說採玉出於崑崙山,這都是能夠取得的人間至寶,那像此山我只能憑空仰望。曾經有位登山客癡心鑿山採玉,仗恃自己的雄心毅力,怎知道愈往深處挖掘,愈發現寶物的不可得,因此最後成虛幻一如莊周所言「歸於無何有之鄉」。哎呀!眺望玉山全貌的心願何嘗容易窺見?今日我何其幸運得償所願,能償所願也是好運氣,這該感謝山神的幫忙,我不會忘記。然而當山神離開的時候要對誰說?玉山的雲彩仍然像囊紗像香一樣煙霧繚繞。玉山這一塊沒有經過雕鑿的美玉,是天地間秘密的寶,該如何將它收藏在寶箱中藏於何處呢?不如我暫且收藏一片玉山的餘光,放入袖中當作寶貝,當靈感來時寫成詩句,收入詩囊之中。 作者:章甫(1760-1816),字文明,號半崧,臺灣縣(今臺南市)人。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變時,曾募義軍堵禦。嘉慶4年(1799)歲貢,曾三次渡海赴省試,皆不中,遂設教里中。著有《半崧集》六卷,作品以風土、人文見長。該集內富有臺灣山水遊記及澎湖、福建記事。目前可見者為日治大正6年(1917)據嘉慶21年(1816)謄錄的抄本,典藏於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刪存原書之半,刊印成《半崧集簡編》。 賞析: 本詩為雜言古詩,亦稱之「參差語」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本詩全文三十八句240字,一韻到底押下平七陽韻。 主要題旨在描寫詩人遠望玉山的景致。「半空浮白」寫玉山峻拔聳立之高;「如練如瀑如截肪」,寫玉山之晶瑩耀目;「輝山知韞玉,玉出崑岡」寫玉山之命名;「須臾變幻千萬狀」、「駭目驚人不一足」寫玉山之奇幻莫測;「依舊囊紗而篆香」扣住小序「終歲雪封如紗籠香篆」,也側面點出玉山不易窺得全貌的原因。從而凸選「償來願望亦造化」的愉悅,最後結語「且將一片餘光好,袖來寶貴入詩囊」,將書寫鏡頭從望玉山的聚焦轉換到自己,更讓人印象深刻。
心得感想: 玉山映眼巍峨,群峰拱立,三峯鼎峙,俯瞰東寧。未知真是岳只見半為雲,其壯偉的天然風姿,豐厚的歷史意象,實為臺灣象徵的標誌性高山。 習作分享: 【玉山】七律 試將禿筆代傳神,寫照塵中不染塵。拔地三峰雲縹緲,摩空萬仞勢嶙峋。 嶺鋪瓊屑山名玉,日映芙蓉色耀銀。靈境天工歎奇絕,何當相聚更相親。 【登玉山有懷】五律 佇立玉山巔,出塵渾似仙。崔巍橫翠黛,縹緲曳嵐煙。 放眼煩襟滌。開懷雅興延。蓬萊至高處,揮袖寫雲箋。 |
|
( 創作|詩詞 ) |